
《中國文化》第12期(1995年12月)
主 辦: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編輯部
周 期:半年刊
出版時間:1995年12月
學人寄語
留言四問
我從不會寫“寄語”,只好寫“留言”,留給下一個世紀幾句話,幾個疑問,是關于文化研究的。
一是資料信息越來越多,越快,越廣泛,如何處理、研究?還能窮年累月查找資料以多為貴嗎?
二是哲學家只能解釋世界。改造世界的也不是科學而是技術,更是掌握和指揮運用技術的人。哲學、科學、技術都不能對世界的改造負責,不邀功,也不受過。一百年來世界改造得越來越快越廣泛深入,該要解釋這個改造,解釋這些改造世界同時改造自己的人了吧?怎么研究以作出解釋?
三是歷來研究著重的都是常。一百年來世界上種種變化的速度和規模越來越大,怎么從研究常轉到研究變,從研究靜轉到研究動?用老式照相機能拍電視劇嗎?
四是歷來研究的文化所指無論廣狹大都是顯文化。近百年間隱文化越來越顯出其威力,其全球性,正如同一個人的隱意識。見顯不見隱就不能全面,準確。還能照舊只用時間空間框架分別文化類型嗎?怎么重新估量文化,研究文化?
金克木 北京大學教授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日
編 後
吳冠中先生以畫名世,文亦見長。兩卷本四、五十萬言的散文集《畫外音》不久前由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一時洛陽紙貴。但九五年的一場官司,攪擾得他無心作畫,有意讀書,面對孤燈,接語古人,於是有了《我讀石濤畫語錄》這篇力作,我們很高興全文刊載,以飽讀者的眼福。
一九九五年(農歷乙亥年)對中華血統的文化人的自然生命似乎特別不利。許多學術耆宿、文壇巨匠、藝苑勝流、文化精英,都在這一年不約而同逝了。
2月6日——中國最有資望的劇作家、20世紀文壇的一顆巨星夏衍逝世;
2月7日——著名的古典小說研究專家吳曉鈴逝世;
3月l日——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馮契逝世;
4月12日——當代哲學大師、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逝世;
4月16日——甲骨學家胡厚宣逝世;
5月6日——臺灣本土畫家楊三郎逝世;
5月8日——漫畫家葉淺予逝世;
5月8日——美學、文藝學家王燎熒逝世;
5月8日——聽眾喜愛的一代名歌星鄧麗君病逝於泰國;
5月9日——敦煌語言學家蔣禮鴻逝世;
5月13日——數理邏輯學家王浩在紐約逝世;
5月15日——著名工筆畫家俞致貞逝世;
5月15日——詩人、書籍裝幀藝術專家曹辛之逝世;
5月28日——有影響的中年女導演張暖昕逝世;
9月2日——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詩經》學學者余冠英逝世;
9月4日——著名詩人鄒荻帆逝世;
9月5日——資深文學評論家馮牧逝世;
9月9日——本世紀最受歡迎的小說家之一張愛玲卒於洛山磯寓所;
10月3日——哲學家陳元暉逝世;
10月30日——書法家王遐舉逝世;
11月7日——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沈玉成逝世;
11月13日——思想史家、禪學學者蘇淵雷逝世;
11月26日——軍事史研究專家郭化若逝世;
12月4日——資深敦煌學者姜亮夫逝世;
12月11日——深受讀者歡迎的著名小說家楊沫逝世;
12月16日——著名電影導演水華逝世;
到了乙亥年歲尾(公歷九六年一月),著名文化人醉世的消息仍然頻頻傳來。九六年一月一日零點四十三分,著作等身的現代文學學者、魯迅研究專家馬蹄疾突然逝世。連研究中國科技史名世的李約瑟博士,也在九五年三月十四日加入了乙亥逝者的行列。受手邊資料的限制,上面所列遠不完全,一定還有很多應列入而未被列入者,希望知情人提出來給以補正。儘管如此,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已經過去的一九九五年確可以稱得上文星集中隕落的一年了。
一九九五年也是錢穆、馮友蘭、金岳霖、傅斯年等現代學術巨子的百年紀念之年。因而本期特刊出關於傅斯年的一組文章,系由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提供,在此謹致謝意。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三校閱後記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