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語言學家黃伯榮因病逝世 曾參與主編《現代漢語》
黃伯榮授課(資料圖片)
黃伯榮與夫人
羊城晚報記者林世寧
12日,中山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黃伯榮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1歲。
黃伯榮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他和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教材,自1978年出版以來,再版8次,總發行600多萬冊,創造了教材界奇跡。其中,第八版由黃伯榮師徒三代共同編纂,被傳為佳話。
人物簡介
黃伯榮1922年7月生,廣東陽江人。1951年于中山大學語言學系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1954年因高等院校專業合并調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任講師。1958年至1987年,響應支援西北號召,先后任西北師范大學中文系、蘭州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是西北地區現代漢語學科建設的奠基人。1987年后任青島大學中文系教授。生前為中山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曾任中國語言學學會理事、中國修辭學會顧問、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顧問、全國高師現代漢語教學研究會顧問。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黃廖本”創教材奇跡
提起黃伯榮先生,就不能不提在全國高校被廣泛使用的《現代漢語》教材,該教材最初由黃伯榮與廖序東教授共同主編,被學界稱為“黃廖本”,總發行600多萬冊,年發行常年穩居全國同類教材之冠,創造了教材界的奇跡,對現代漢語教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套教材被教育部譽為“一部最受歡迎的現代漢語教材”,1999年經審定公布為全國文科重點推薦教材,2006年列為“十一五”規劃教材,2011年被評為精品教材。有人說,從廣義上看,偌大的中國超過大半的文科大學生都是黃伯榮先生的學生,很多人都是在這套書的影響下走上現代漢語教學和研究之路的。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傅雨賢回憶起《現代漢語》出版時的一個小故事,在《現代漢語》的編寫大會上,黃伯榮先生被選為主編,廖序東先生被選為副主編。黃伯榮先生一直尊重年長自己7歲的廖先生,又是編纂組中唯一一位教授,所以1979年春交稿給出版社時,他悄悄地去掉了廖先生副主編的“副”字,最終教材變為二人共同主編。
年過八旬仍編寫教材
晚年的黃伯榮先生,一直關注著《現代漢語》教材教學的新動向,他不滿足于現有教材的質量,希望打破30多年舊框架的限制,在教材編寫方面做出改變。據了解,我國高校推行課程改革以來,學時普遍減少,當時流行的現代漢語教材,幾乎沒有一本可以在規定課時內講完,有的又因內容陳舊而不便使用。
2008年5月,已86歲高齡的黃伯榮先生帶領中山大學及相關院校的20位教師,在原教材的基礎上,耗時三年編寫出了《現代漢語》(中大本)。新版本的《現代漢語》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新版本的篇幅較小,但必要的內容和分量并不因此而削弱,黃先生管這叫“瘦身不瘦腦”。編寫人員中除了黃伯榮先生的弟子,還有他的徒孫,可謂師徒三代人共同完成的著作。
退休后,黃伯榮先生長居家鄉廣東陽江,為了配合教材的編寫工作,86歲的他又學習了很多新技術,他用相機拍下自己的手稿,通過電子郵件發給身在廣州的其他編寫成員。現編寫團隊仍保留著上百封與黃伯榮的兩地信件。在編寫期間,雖然已近90歲高齡,但仍然每天12點睡覺,4點就起床工作。
“他不是掛名主編,是真的參與教材的編寫”,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李煒說,他認真到極致,甚至會對教材例句是用“秋天來了”還是“春天來了”都再三斟酌。
黃伯榮臨終前,李煒與同事來到陽江看望老師,并帶去了新出版的中大本《現代漢語》的課后習題答案,這也是這套教材首個出版周期的收尾工程。黃伯榮看到教材,情緒很是激動,盡管已無法準確發聲,仍不斷地叫著李煒的名字。
李煒感慨地說:“他是一位兢兢業業,默默耕耘的老黃牛,甘坐冷板凳。主編了幾十年,精益求精不斷進取,是真正的君子。他的研究以現代漢語開始,以現代漢語結束,從沒跑過題。”
為人豁達胸懷寬闊
李煒回憶說,黃伯榮先生身材高大挺拔,反應靈敏,為人平和。雖然在學術上一絲不茍,但黃伯榮先生絕對不是一個古板之人,他喜歡打獵和徒手捉魚。李煒回憶說,自己還是黃伯榮先生的學生時,兩人一起出差,在火車上上課,上課累了,黃伯榮先生還會給李煒講打獵和捉魚的技巧。
黃伯榮為人豁達,胸懷寬闊。“文革”期間,他受到沖擊,多次裸露膝蓋跪板凳,導致兩個膝蓋化膿。盡管如此,在平反時,他對造反派也持著一份寬容的心。當時,專案組找到他,要對一個毆打過他的人進行調查,他說道:“他不過是某些人的棍子,我的身體是受到了傷害,但是他的靈魂更受到了傷害。放過他吧!”
黃伯榮教授退休后,帶著夫人回到了故鄉陽江,繼續研究陽江話。他同時決定在陽江建設語言文化陳列館,把大量重要的手稿、著作、文獻資料及其他名人送給他的作品都捐贈出來,作為陳列館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