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申報工作開展
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近期正式啟動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集中申報評審工作。日前,全國各地申報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之中。
經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研究并通過文化部批準,古籍版片和版片收藏單位分別被納入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申報范圍,這成為此次申報評審中新增的一大亮點。
古籍版片是歷史上雕版刷制古籍之后的版片留存。雕版印刷是一種將圖文刻于木、銅等板料之上,然后在版上加墨印刷的傳統工藝。直至近代,雕版印刷一直占據著中國印刷業的主要位置,同時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最卓著的貢獻之一。我國古代雕版印書,發端于唐,奠基于五代,興盛于兩宋,延袤于元明清,至民國而式微。期間,舉凡官署、藩府、私宅、坊肆、儒學、書院等競相刻書,為后世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典籍,傳揚了傳統文化,但刷印這些典籍的版片迄今卻萬不一存,彌足珍貴。
因此,將傳世珍稀的古籍版片納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將重要的版片收藏單位納入“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范圍,進一步豐富了古籍保護的內涵,促進了古籍活態化保護和傳承,同時也進一步深化社會大眾對古籍的認知和理解,增強公藏單位、私人藏家對古籍版片的重視和保護,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正式啟動,評審公布《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是其重要內容。至今,國務院先后公布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11375部古籍入選。隨著古籍保護工作力度的加大,《名錄》逐步納入新的內容,收錄類別不斷擴展:從第二批起開始收錄輿圖、碑帖拓本和存藏于中國的外文珍貴古籍,從第四批起又增選甲骨,從第五批起納入古籍版片。這是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效保護和利用,進而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