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學理論研究中的中國話語”學術研討會紀要
2014年10月17—19日,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在北京舉行。此次會議由中國文藝理論學會主辦、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承辦。此次學術研討會的主題為“百年文學理論研究中的中國話語”,共有來自全國高校及科研單位的二百多名學者參加了此次大會。
10月18日上午,大會開幕式由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太勝教授主持,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曹衛東教授代表北京師范大學致辭,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中文系朱立元教授代表中國文藝理論學會致辭,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中心主任李春青教授代表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致辭。他們對此次大會都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大會的上半場發言由暨南大學蔣述卓教授和清華大學王寧教授主持,參加發言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江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程正民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方克強教授、陜西師范大學尤西林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夏中義教授。大會的下半場發言由中國社科院杜書瀛教授和北京大學陳曉明教授主持,參加發言的有浙江大學徐岱教授、首都師范大學陶東風教授、廈門大學黃鳴奮教授、江西師范大學傅修延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王杰教授、中國社科院黨圣元教授和同濟大學王鴻生教授。他們分別從各自的學術研究出發,對百年來中國文學理論的發展進行了深入地探討。
為了確保與會學者的討論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大會特別根據各位學者所提交的論文,圍繞著這樣幾個討論主題:文藝理論未來展望、“文藝學”學科反思、文藝美學研究、古代文論研究、西方文論研究、中國近代文論研究、現代文論研究、當代文藝問題研究等等,大會分別設置了6個分會場、18個小組討論單元進行了熱烈地討論。10月18日下午,安排了6個小會場,分別由上半場、下半場2個單元的小組討論。10月19日上午第一個時段(8:00——10:00),也安排了6個小會場,舉行了1個單元的小組討論。
圍繞大會主題“百年文學理論研究中的中國話語”,與會的200多位學者展開了深入而熱烈的學術討論。例如,關于“文藝學”學科形成的反思。夏中義先生指出,1954年《引論》與1964年《原理》在反映論一案的源流關系,即近乎“母本”與“拓本”的關系,這與其說是隱喻,毋寧說是敞亮了百年中國文論史上的一個久違的真相。彭修銀先生指出,“文藝學”作為一個新術語,從詞源學角度來講,它不是漢語中固有的詞匯,而是從日本移植過來并逐漸在中國得以傳播和定格。比如:關于文學理論話語的建構。尤西林先生認為,當代文學理論危機并非自身的概念或邏輯問題,而根源于文學理論脫離文學經驗的結構性危機。理論范疇的中西古今之爭意義有限,更根本的出路是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融合,以重建“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經驗”這一基本結構。徐岱先生認為,文藝學無論是否僅僅是藝術哲學,它的基本特點都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關于審美對象的思考。換句話說,文藝學是關于藝術與美的“思的事情”。當務之急是通過“去理論化”而恢復立足于生命體驗的精神活動。
10月19日上午第二個時段(10:00—12:00),舉行了對話和閉幕式。
為了讓此次的學術研討會具有更自由、更充滿活力的形式和內容,大會還精心安排了一個“對話”欄目,對話者為清華大學羅鋼教授和北京師范大學李春青教授,對話題目為“王國維的意境說與中國現代文論傳統”,對話由中國人民大學張法教授和浙江工商大學吳炫教授主持。
李春青教授認為,德國古典美學使王國維對中國古已有之的“真”和“直覺”觀點空前重視了,通過建構“境界說”而大大提升了它們在中國詩學話語系統中的位置,這是王國維一種新的創造,是融匯中西詩學傳統的創造,因而屬于中國現代新的文論傳統的一部分。羅鋼教授則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通過“現代轉換”,最終生產出一種以西方文化為范型、與西方文化具有高度同質性的“中國文化傳統”,當我們把依據德國古典美學建構的“意境說”視為“中國古代詩學的核心范疇”的時候,我們同時就永遠地埋葬了自己民族的詩學傳統與審美理想。圍繞這一話題,先是這兩位對話者展開了熱烈的對話交鋒,隨后大會上的與會學者也紛紛參與對話討論,一時間會場上氣氛空前熱烈。
最后,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趙勇教授主持大會閉幕式。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教授作了大會總結發言,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秘書長、華東師范大學朱國華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黨委書記張政文教授作了大會致辭。
王一川教授在發言中指出,此次會議議題中的“中國話語”的意思,應當不僅僅指中國本土的文論經驗,而應在福柯話語理論的意義上看,其所指應當是,中國本土文論與西方文論的對話、交流和沖突。那么,此次會議也許應當看作是中外理論的對話場、競技場。可以說,這一精彩總結與此屆學術研討會的具體討論情況是非常吻合的!?(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于阿麗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