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故事:宮廷斗雞
古風(其二十四)
李白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
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這首詩主要是抨擊寫宦官、雞童的豪華生活和飛揚跋扈的氣焰,表達詩人對天寶后期朝廷腐朽政治的強烈不滿。詩人抨擊的是唐玄宗寵幸的兩類內廷人物:一是宦官,“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中貴”,是“中貴人”的省稱,指有權勢的太監?!按筌嚀P飛塵,亭午暗阡陌”,是夸張他們目中無人、得意驕縱;“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則是強調這些太監不但有勢,而且有錢?!凹渍?,即頭等的宅第。接下的四句即是寫斗雞者,首先強調其服飾的豪奢:“冠蓋何輝赫”。斗雞人與宦官不同,他是緩轡放馬而行,好像故意要顯示他的權勢和服飾的華貴。在“亭午”陽光的照耀下,他們的車蓋衣冠何等光彩奪目!二是夸張其氣焰熏天:“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虹蜺即虹霓,鼻息吹動了天上的云霞,活現出斗雞人不可一世的驕橫神態?!靶腥私遭鹛琛?,則是通過行人的心理表情進一步烘托映襯其熏天氣焰。李白此時正在長安作翰林供奉,此情此景應當是其目睹,是唐玄宗后期糜爛生活和昏聵朝政的現實批判。李白也不只在這一首詩中對天寶年間朝廷和上層貴族中沉溺的斗雞游戲、尤其是背后的政治亂象作出批判,在此前后的多首詩中亦是如此,如:《古風四十六》:“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隱隱五鳳樓,峨峨橫三川。王侯象星月,賓客如云煙。斗雞金宮里,蹴鞠瑤臺邊。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當涂何翕忽,失路長棄捐。獨有揚執戟,閉關草《太玄》?!崩畎谆仡櫶拼_國到安史之亂前一百四十多年間國力強盛、繁榮富庶景象。其中提到上層貴族斗雞、蹴鞠等豪奢游樂生活。其中提到“斗雞金宮里,蹴鞠瑤臺邊”,自然是指喜愛斗雞的唐太宗、唐玄宗等帝王,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最高統治者。詩人最后提到揚雄的《解嘲》?!督獬啊分杏羞@么一段話:“當涂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溝渠。旦握權則為卿相,夕失勢則為匹夫”,揭示出這班權貴不會有好結局,得意的日子不會長久。李白以此為喻,指出這種驕奢游樂生活必然給本人和國家帶來災難。接著發生的使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足以證明李白判斷的準確。最后兩句“獨有揚執戟,閉關草《太玄》”二句,詩人以揚雄自比,向權貴們投以鄙視的目光。表現了詩人節操自守和與權貴們決絕的態度。除此之外,李白在《敘舊贈江陽宰陸調》也說道:“我昔斗雞徒,連延五陵豪。邀遮相組織,呵嚇來煎熬”;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云:“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苯员磉_類似的態度和批判精神。
李白雖然是位浪漫主義詩人,詩中多夸張和想象,但上述幾首詩中對天寶后期朝廷上下沉溺于斗雞游戲,以及斗雞人由此獲得寵幸過著驕奢淫逸生活,以及由此帶來的上層政治腐朽和整個社會風氣的改變,所作的揭露和批判,確實異常真實的。它為另外一些作家作品乃至歷史筆記所證實:
唐人鄭處誨的《明皇雜錄》云:“唐玄宗以酉年酉月生,好斗雞而亡其國”。批判唐明皇驕奢淫樂,喜愛斗雞之類游樂而導致政治混亂而亡國。晚明學者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也證實了這段記錄,稱“一日余閱稗史,有言唐玄宗以酉年酉月生,好斗雞而亡其國。余亦酉年酉月生,遂止?!?/p>
上御勤政樓。金吾及四軍兵士未明陳仗,盛列旗幟,皆帔黃金甲,衣短后繡袍。太常陳樂,衛尉張幕后,諸蕃酋長就食。府縣教坊,大陳山車旱船,尋橦走索,丸劍角抵,戲馬斗雞。又令宮女數百,飾以珠翠,衣以錦繡,自帷中出,擊雷鼓為《破陣樂》、《太平樂》、《上元樂》。
宋人張表臣在《珊瑚鉤詩話·卷二》中還介紹了玄宗宮廷具體的斗雞情形和杜甫關于斗雞的詩篇:
杜詩云“斗雞初賜錦,舞馬既登床”。初,明皇命五方小兒,分曹斗雞,勝者纏以錦段。
這首杜詩批判了斗雞這兩種宮廷游樂,詩題叫《斗雞》:“斗雞初賜錦,舞馬既登床。簾下宮人出,樓前御曲長。仙游終一閟,女樂久無香。寂寞驪山道,清秋草木黃”。中唐詩人韓愈和孟郊的《斗雞聯句》,則堪稱古詩中第一首描繪斗雞的佳篇:
大雞昂然來,小雞竦而待。——韓愈
崢嶸顛盛氣,洗刷凝鮮彩?!辖?br />
高行若矜豪,側睨如伺殆?!n愈
精光目相射,劍戟心獨在?!辖?br />
既取冠為胄,復以距為鐓。天時得清寒,地利挾爽塏?!n愈
磔毛各嘌癢,怒癭爭碨磊。俄膺忽爾低,植立瞥而改。——孟郊
腷膊戰聲喧,繽翻落羽皠。中休事未決,小挫勢益倍?!n愈
妒腸務生敵,賊性專相醢。裂血失鳴聲,啄殷甚饑餒。——孟郊
對起何急驚,隨旋誠巧紿。毒手飽李陽,神槌因朱亥?!n愈
惻心我以仁,碎首爾何罪。獨勝事有然,旁驚汗流浼。——孟郊
知雄欣動顏,怯負愁看賄。爭觀云填道,助叫波翻海?!n愈
事爪深難解,嗔睛時未怠。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辖?br />
頭垂碎丹砂,翼拓拖錦彩。連軒尚賈余,清厲比歸凱?!n愈
選俊感收毛,受恩慚始隗。英心甘斗死,義肉恥庖宰?!辖?br />
君看斗雞篇,短韻有可采。——孟郊
詩中活靈活現地描繪的斗雞的全過程:斗前兩只斗雞的風采,纏斗中的南難解難分,初敗時的噴水再戰,最終勝者的昂首高啼、余勇可賈,敗者的頭破血流和羽毛零落。詩中還描繪了斗雞場內外的氣氛和觀者的心情感受。
在所有記述唐代斗雞游樂的詩文、文史筆記中,陳鴻所撰寫的《東城老父傳》是最為詳盡的一篇。這篇傳記在結構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記敘了玄宗時代沉溺于斗雞游樂的宮廷風氣,斗雞小兒賈昌的家世和受寵經過以及得寵后氣焰熏天情形。作者引用當時社會上流傳的《神雞童謠》對玄宗生活上的驕奢和政治上的腐敗進行諷刺和抨擊,指出這是導致天下大亂的禍源。文中也生動描述了賈昌在玄宗生日節慶上指揮斗雞的場面。這一部分是傳記的主體部分,也是精華所在。第二部分敘述安史亂起,賈昌因故未能隨玄宗入蜀,隱居終南,不做偽官。長安收復后,他再不能入宮,終于看破紅塵,出家為僧。第三部分則變換角度,寫作者對賈昌的采訪,引出老人的一席長談。通過兩個事例作今昔對比,以期說明“理亂之根由”,暗含作者對當時政局的隱憂。表達方式上第一、二兩部分以敘事為主,第三部分則改為議論為主。這部分雖比較枯燥,但卻點破主題,其中政治和人生哲理的含蘊卻很豐富。這種以歷史大事編年為框架,分別以敘事和議論的結構方式,在唐人小說中是很獨特的,明顯受了韓愈《張中丞傳后敘》等紀傳散文的影響。另外,小說中的一些細節和場面描寫也異常生動傳神,如描寫賈昌在宮中指揮斗雞的場面,短短一百來字,再現了一個完整的斗雞過程,而且斗雞的情態風神,指揮者的從容威風,皆盡得以展現。當然,唐玄宗的奢侈和皇族的腐敗也從這奢華的場面中得以暗暗流露。
下面將《東城老父傳》中最精彩的第一部分簡譯如下:
東城老父姓賈名昌,是長安城宣陽里人,生于玄宗開元元年(713)。到憲宗元和五年(810)已經九十八歲了,但耳不聾,眼不花,說起話來慢慢的很安詳,心力沒有虛耗。說起安史亂前太平年間往事,記得的清清楚楚。賈昌的父親叫賈忠,身高九尺,力氣大的可以倒曳牛,以低級武官身份擔任宮廷衛士。唐中宗景龍四年(710),拿著撐帳幕用的長竿隨玄宗進入大明宮誅殺擅權的韋后,擁戴睿宗登基,于是成為睿宗景云年間的功臣。配長刀擔任睿宗的親隨侍衛。睿宗下詔將其家遷移到皇宮東面的云龍門。賈昌七歲時就矯健過人,能攀柱而上,在屋梁上飛走。又很會說話,善于應對,并懂得鳥語。
唐玄宗身為臨淄王還未登基前,就十分喜愛民間清明節時的斗雞游戲。等到即位后,在東宮和掖庭宮之間建“治雞坊”,從長安城尋找能斗的雄雞一千只,個個羽毛的末端放著金光,爪子堅硬如鐵,雞冠高尾巴長,養在治雞坊內。又從六軍中選取五百個少年軍人,讓他們來飼養訓練斗雞?;噬霞热蝗绱讼埠枚冯u,也影響了整個社會風氣,李姓諸位王爺,外戚,公主駙馬和公侯之家,往往傾其所有去購置斗雞,不惜破產。長安城內男男女女都喜愛養雞斗雞。窮人家買不起斗雞,就弄個木頭的假斗雞來玩。
有天玄宗出游,看見賈昌在云龍門的道旁玩弄木雞,便把他召收為雞坊小兒,屬于右龍武軍編制。賈昌訓練斗雞也確實有一套辦法。他一到雞坊,群雞就圍攏過來與他親密。雞的壯、弱、勇、怯、什么時候要進食,什么時候要為水,有沒有生病,他一看便知。更了不起的是他指派兩個雞相斗,這兩只雞便乖乖斗起來,十分聽話。管理“治雞坊”的長官王承恩將此情況奏知玄宗,玄宗親自召見面試,樣樣都讓玄宗感到滿意,立即封賈昌為雞坊五百小兒的頭領。又加上賈昌為人忠厚,所以玄宗很喜歡他,幾乎天天都有金帛賞賜。開元十三年(713),玄宗到東岳泰山封禪,賈昌攜帶三百籠斗雞隨行。父親賈忠死于途中泰山之下,賈昌作為兒子得到玄宗批準將其父靈柩運到陜西安葬。當地縣官為之準備隨葬器皿,官方的馬車布滿洛陽大道。開元十四年三月,賈昌身著斗雞服,到驪山華清宮溫泉拜見玄宗。當時天下人稱他為“神雞童”,并流傳一個民謠說:“養個兒子不要去讀書識字,會斗雞、學舞馬勝似讀書。你難道沒有看見賈家那個十三歲的孩子賈昌,因為會斗雞而享榮華受富貴哪個也不如他。他就是因為會斗雞,能身穿白羅繡衫跟隨在皇帝的轎子后面。父親死在千里之外,能讓官府派差夫拉著喪車運回家鄉長安”。
玄宗的父親睿宗李旦為相王時,玄宗的母親昭成皇后于八月五日在相王府生下玄宗。玄宗登基后,將其生日定為“千秋節”(按:據《唐會要·節日》:“開元十七年(717)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以是日為千秋節。至天寶二年(743)八月一日刑部尚書兼京兆尹蕭炤及百寮,請改千秋節為天長節”。自玄宗之后,皇帝的生日始稱為“千秋節”)。千秋節這天,賞給天下百姓賜天下民牛酒(按:“牛酒”即牛和酒。其數量按《史記·封禪書》記載是“百戶牛一頭,酒十石”,即一百戶給一頭牛,十缸酒),歌舞三日,
把這叫做“酺”,后來變成一種經常性慶祝活動,不一定要在生日這一天,在宮中舉行大型游樂活動。每年或是在洛陽,但元旦朝會和清明節,大多在驪山。每到這一天,多種游樂活動一起展開,六宮嬪妃匯集跟從。此時,賈昌頭戴雕翠金華冠,上身穿錦袖,下穿繡襦褲,手中拿著號令用的大鈴和拂塵,站立在廣場上,面對群雞,眼中顧盼有神,手中指揮若定。斗雞則個個羽毛怒張、拍打翅膀,磨礪著尖嘴利爪,隨時準備投入搏斗取勝。隨著賈昌鞭子的高低上下,或進或退,指揮有度。打斗分出勝負后,勝出的斗雞在前,斗敗的雞隨后,按順序跟隨賈昌回到雞坊。看到這種情形,表演其它游藝節目的藝人,如表演摔跤的,穿過刀山、用棍捶打胸脯的,踢球的、走高空走繩的、在高竿上表演的,一個個神色沮喪,不敢進場表演,更不用說那些耍猴的馴獸的了。天寶二十三年,玄宗指派宮廷藝人潘大同將女兒嫁于賈昌為妻?;槎Y上,賈昌佩戴的玉佩,妻子穿的繡襦,都出自皇家御府。賈昌養了兩個兒子,名叫至信、至德。天寶年間,賈昌的妻子潘氏因善歌舞很得楊貴妃的寵愛。夫妻倆受寵愛前后達四十年,皇家恩澤始終不衰,這難道不是由于他倆精于技藝,又小心謹慎侍奉的緣故嗎?玄宗生于乙酉雞時這個時辰。卻使人從身穿朝服去斗雞,這豈不是太平時節要動亂的征兆嗎?可是玄宗沒有領悟這一點。
宮中斗雞圖
如上所述,陳鴻寫《東城老父傳》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記敘宮廷斗雞這種游樂活動,或是記敘斗雞小兒賈昌的一生遭遇,而是要通過這些記敘來探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原因。就像他的另一篇名作《長恨歌傳》一樣,也是要通過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遭遇來批判“漢皇重色思傾國”,終而導致安史之亂,以此來總結歷史教訓,“懲尤物,窒亂階”。
實際上,斗雞這種宮廷游樂并不始于玄宗。玄宗之前的太宗,玄宗之后的文宗、僖宗都是斗雞的愛好者。太宗皇帝在藩邸為秦王時,就愛上這種游樂。高祖時天策府曹參軍、文學館學士杜淹就寫過一首描繪當時斗雞情形的詩獻給秦王李世民,題為《詠寒食斗雞應奉秦王教》:“寒食東郊道,揚鞲競出籠?;ü诔跽杖?,芥羽正生風。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長翹頻掃陣,利爪屢通中。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雖然百戰勝,會自不論功”。詩的最后兩句“雖然百戰勝,會自不論功”顯然是在以雞喻人,自我表白。杜淹在隋朝時,“(隋)文帝惡之,謫戍江表”。唐高祖也不喜歡他,“坐事流巂州”。但在太宗登基后,卻“拜御史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參預朝政”,不知與他投太宗所好,寫下這類詠歌斗雞的馬屁詩是否有關?
太宗之子高宗李治雖不愛斗雞,但他的兒子們卻個個喜愛。當時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在高宗第六個兒子后來繼位為太子的沛王李賢府內任修撰。有次他要與弟弟英王李顯比賽斗雞?!靶拮北緛砭褪侵鞴芪淖帧涡奘返墓俾?。此時李賢要與李顯比賽斗雞的文字聯絡自然落到王勃身上。這一年王勃16歲,李賢12歲,李顯10歲,皆是不更事少年。王勃為了展露自己的才華,仿照兩軍對壘時的軍事檄文,寫了篇《檄英王雞》,給對方下了戰書。這篇檄文引經據典,形神兼備,寫得慷慨激昂,洋洋灑灑。從雞在上天的星宿昴日星君,寫到它的司晨之職;從孟嘗君的雞鳴狗盜、祖逖的聞雞起舞、淮南王的雞犬升天,凡是與雞有關的典故盡數搜羅進去。表現出初唐和一個少年才子的奢華文風。至于兩雞打斗一段,倒是十分出色生動:“兩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養成于棲息之時,發憤在呼號之際”;“望之若木,時亦趾舉而志揚;應之如神!不覺尻高而首下,昂首而來,絕勝鶴立;鼓翅以往,亦類鵬摶。搏擊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盡,寧猶容彼盜啼。豈必命付庖廚,不啻魂飛湯火。羽書捷至,驚聞鵝鴨之聲;血戰功成,快睹鷹鹯之逐?!边@段文章的意思是:一山容不得二虎,利喙之下豈能妄自菲???養雞百日,用在此時;激憤填膺,與敵手一決雌雄!勇敢的斗雞啊,你貌似靜若處子,呆若木雞,但一上戰場,你卻斗志昂揚,如有神助!你尾部高聳,銳喙前沉,昂首前進,勝過那矯健的白鶴;你拍著翅膀,就像蒼鷹在摶擊!在你的有力攻擊下,對手必死無疑,只會成為廚房中的美味;你將對手消滅殆盡,不會讓他們留下偷偷地啼哭!其實,敗寇何須到廚房發落,你鐵喙翻飛,啄它一地雞毛。捷報傳來后,鵝鴨齊聲歡叫;血戰功成,你就是雞中的雄鷹!沛王李賢讀后也很得意就將這篇《檄英王雞》呈給他的父親高宗看。結果大謬不然,不但沒有夸獎,反招來一番責罰。因為高宗并不喜歡斗雞,相反卻認為這是玩物喪志。而且在兄弟間互下戰書,這個征兆也不祥。當然,父親是不會過多責怪自己兒子的,于是便遷怒于寫這篇檄文的王勃,將他趕出沛王府。王勃本想以此成名,結果卻失去一切。隨即出游巴蜀,上元二年(675)王勃南下,探望任交趾令的父親,結果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年僅26歲??梢哉f,這篇《檄英王雞》葬送了他的一生!
檄英王雞
到了武宗會昌年間,則有李商隱有《賦得雞》:“稻粱猶足活諸雛,妒敵專場好自娛。可要五更驚曉夢,不辭風雪為陽烏”?!瓣枮酢?,太陽據說是三足烏鴉,這里代指君王,“不辭風雪為陽烏”是指平叛大軍為了報答君王之恩,不惜清晨頂風冒雪向前進軍。據清代學者馮浩注,此詩寫于武宗會昌三年(843),隨岳父王茂元討伐澤潞、宣諭河朔三鎮時所作。詩中的為稻粱謀、妒敵自娛的斗雞實際上是割據一方的藩鎮象征,也是借雞喻人;直到五代后蜀的花蕊夫人《宮詞》中還有對斗雞的描寫和感慨:“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斗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賭紅羅被十床”。至于晚唐詩人韓偓《觀斗雞偶作》則是借題發揮,意在言外,運用象征的手法來反映晚唐軍閥割據、互相纏斗、不顧民生的社會現實。詩人將那些割據一方不知報效國家、不去擊退外族“梟鳴”,卻陣日爭權奪利、殘民以逞的藩鎮軍閥,比作是“何曾解報稻粱恩”,只知以“金距”、芥羽”陷害對方,“金距花冠”、趾高氣揚的一只只斗雞,可能是所有斗雞描寫中諷刺最為深刻、批判精神最強的一篇:
何曾解報稻粱恩?金距花冠氣遏云。
白日梟鳴無意問,惟將芥羽害同群。
可見有唐一代,從李世民還是秦王的唐高祖時代直到唐朝滅亡的后蜀時代,斗雞一直是上層貴族乃至宮廷一種普遍受到歡迎以致沉溺其中的游樂活動,甚至由此導致用人腐敗和政局混亂,受到一些清醒的政治家和正直詩人的批判指責!
再說回來,斗雞作為一種民間游樂或上層宮廷的游樂活動,也并不起于唐朝,更不止于唐朝。斗雞是以喜打善斗為特性的古老雞種之一,有打雞、咬雞、和軍雞之稱。斗雞以體型魁梧、體質健壯結實、結構勻稱緊湊、筋肉發達強、健肌肉發達、性強悍、善斗為基本特征。骨骼發達,骨質致密而粗硬。頭、頸昂起,頸、胸、脛幾乎成一直線。冠紅色,冠、髯、耳垂不發達。眼大而銳,喙粗短、堅硬呈楔形,尖端微彎而甚銳,頸粗長靈活,腿強勁有力,脛長,距發達,長而銳,生向上方。爪粗大、堅硬鋒利。全身羽毛稀薄、粗剛、短而緊貼體表,并富光澤,羽色多樣,以黑色羽居多,翼羽拍打有力?!读凶印分芯陀小凹o渚子為周宣王養斗雞”的記載。斗雞之風在春秋時期已較盛行,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載:當時魯國的兩家貴族季平子和郈昭伯養的斗雞都很著名:“季、郈之雞斗,季平子介其雞,郈氏為之金”。是說季平子將芥末撒在它的雞翅膀上(或云以膠漆其羽毛,使之類似鎧甲),郈昭伯在他的雞爪上扎金屬刀尖。李白詩中說的“貍膏金距”(《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這類唐代盛行的斗雞訓練辦法,至少在春秋時代就已經具有。當時魯國的國君魯昭公支持郈氏,引起季孫氏的不滿,于是聯合叔孫氏、孟孫氏三家反抗,將昭公逐出魯國。因為斗雞丟掉王冠,看來斗雞一開始就與政治相連。周宣王三年(公元前679),春秋時代的霸主齊桓公因宋背盟,匯聚諸侯伐宋。取勝后在宋國北境筑斗雞臺,“斗雞其上”。斗雞臺遺址今仍存,據山東《成武縣志》:“斗雞臺在文亭山后”。《戰國策》中也有“去筑彈瑟,斗雞走犬”的記載,可見當時玩斗雞在上層貴族中已頗盛行。實際上,先秦時代的斗雞游戲不僅在王府和貴族家中十分盛行,即使是在民間也蔚成風氣。據《國策·齊策》的記載,當時齊國臨淄城(今山東臨淄市)民眾無不喜歡斗雞:“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
斗雞之風如此之盛,自然會涌現出如何調教和豢養斗雞的專家和有關的經驗介紹?!肚f子·達生篇》中有段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斗雞的對話:
紀渻子為王養斗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這段關于訓練斗雞的對話是說: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斗雞。十天后周宣王問紀渻子:“雞訓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哩?!庇诌^了十天,周宣王又詢問,紀渻子的回答還是“不行”!因為斗雞“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十天后周宣王又問,回答仍是“不行”,“還是那么東張西望、快速奔跑,斗志昂揚的樣子”。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問,紀渻子回答說:“現在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打鳴,牠聽到也沒有反應,看上去呆頭呆腦像木頭一樣!但它的內在道行卻完備了,別的雞沒有敢于應戰的,見到牠就會掉頭逃跑”。這就是今日成語“呆若木雞”的來源,這個成語本義是褒義的,今日詞意已經變遷了。
山東濟寧培育的斗雞 濟寧斗雞的打斗場面
兩漢以后,斗雞之風更甚?!妒酚洝泛汀稘h書》上關于“斗雞走狗”有多處記載?!妒酚洝ぴ?、晁錯列傳》就記載:“(袁)盎免病居家……相隨行斗雞走狗”。漢末三國時,魏明帝曹叡在鄴都(今河南臨漳縣以西)筑斗雞臺,直到十六國后趙時,其臺仍是斗雞之所,后趙的國君石虎“亦以芥羽漆砂,斗雞于此”,并有“斗雞東郊道,走馬長揪間”的詩句(《鄴都故事》)。曹叡的叔叔,一代名家曹植成為此作《斗雞篇》:“游目極妙伎,清聽厭宮商。主人寂無為,眾賓進樂方。長筵坐戲客,斗雞間觀房。群雄正翕赫,雙翹自飛揚。揮羽激清風,悍目發朱光。觜落輕毛散,嚴距往往傷。長鳴入青云,扇翼獨翱翔。愿蒙貍膏助,常得擅此場”。詩中除了生動描繪出斗雞場面外,詩中“主人寂無為,眾賓進樂方。長筵坐戲客,斗雞間觀房”等句也反映了當時上層貴族百無聊賴中喜愛斗雞的習尚。魏晉時期,尤其流行在寒食節斗雞,從早到晚,無止無休,建安七子之一的應瑒《斗雞詩》就描敘的此日斗雞的情形:“戚戚懷不樂,無以釋勞勤。兄弟游戲場,命駕迎眾賓。二部分曹伍,群雞煥以陳。雙距解長紲,飛踴超敵倫。芥羽張金距,連戰何繽紛。從朝至日夕,勝負尚難分。專場驅眾敵,剛捷逸等羣。四坐同休贊,賓主懷悅欣。博奕非不樂,此戲世所珍”。在應瑒看來,斗雞是一種有益于身心的活動,它能讓眾人歡聚一堂,讓平日“勞勤”的身心得到釋放:“戚戚懷不樂,無以釋勞勤。兄弟游戲場,命駕迎眾賓”。結尾的“賓主懷悅欣”、“此戲世所珍”則是公開夸獎和看中這種游樂活動
唐代以后,斗雞這種游樂活動更是有增無減:不但京都開封盛況空前,就是遠處西南的四川,也是斗雞如狂。宋太宗時張詠一首詩描敘四川斗雞的情形:“斗雞破百萬,驕馬黃金路”的詩句蜀國富且庶,風俗矜浮薄。奢僭極珠貝,狂佚務娛樂。虹橋吐飛泉,煙柳閉朱閣。燭影逐星沉,歌聲和月落。斗雞破百萬,呼盧縱大噱。游女白玉珰,驕馬黃金絡。酒肆夜不扃,花市春慚怍。禾稼暮云連,紈繡淑氣錯。熙熙三十年,光景倏如昨”(《張乖崖集》卷二)。宋代的斗雞主要品種有河南斗雞、山東斗雞等,尤以產于開封、鄭州和洛陽等地的河南斗雞血統較純,也更著名。此外,還有安徽北部、新疆吐魯番和伊犁、云南西雙版納和福建漳州所產的斗雞等。
元明時代,斗雞活動仍久盛不衰。明代詩人高啟寫過一篇《書博雞者事》,說的是元惠宗至正年間(1341—1369)。袁州有博雞者。一向游手好閑,不從事勞動生產,每天抱著雞召喚一幫年輕人,在街市上斗雞賭輸贏。因為“任氣好斗,諸為里俠者皆下之”,因此成為一個群眾領袖,被眾人推舉出來懲治豪強,然后又率眾到御史臺為下獄的袁州太守喊冤,懲治的貪墨的按察使臧某。一個博雞者能有如此號召力,除了個人的品德才干外,與斗雞在當時社會的普及和受歡迎,也可能不無關系。
如果要在向前推溯,斗雞也并非中國所獨有。斗雞游戲起源于亞洲,最早是由百越中的泰系民族發展出來。印度河文明時代就已有斗雞,不過用來打斗的是原雞而非另一雞種斗雞。印度的娛樂斗雞也有悠久歷史,其他盛行斗雞的亞洲國家還有菲律賓、日本、越南、泰國、緬甸等。斗雞游戲約于公元前5世紀傳入歐洲,后傳至世界其他地方。近百余年來,據報刊報道,國外一些國家也喂養斗雞,如英、美、印度、泰國、越南、西班牙、古巴等都有數量不等的斗雞。美國著名小說《根》就是描寫美國斗雞情況的一部名著。有些國家還進行全國性比賽。
西方斗雞圖
附:《東城老父傳》陳鴻
老父姓賈名昌,長安宣陽里人,開元元年癸丑生。元和庚寅歲,九十八年矣,視聽不衰,言甚安徐,心力不耗。語太平事,歷歷可聽。父忠,長九尺,力能倒曳牛,以材官為中宮幕士。景龍四年,持幕竿,隨玄宗入大明宮誅韋氏,奉睿宗朝群后,遂為景云功臣,以長刀備親衛,詔徙家東云龍門。昌生七歲,趫捷過人,能摶柱乘梁。善應對,解鳥語音。
玄宗在藩邸時,樂民間清明節斗雞戲。及即位,治雞坊于兩宮間。索長安雄雞,金毫鐵距,高冠昂尾千數,養于雞坊。選六軍小兒五百人,使馴擾教飼。上之好之,民風尤甚,諸王世家,外戚家,貴主家,侯家,傾帑破產市雞,以償雞直。都中男女以弄雞為事,貧者弄假雞。帝出游,見昌弄木雞于云龍門道旁,召入為雞坊小兒,衣食右龍武軍。三尺童子入雞群,如狎群小,壯者弱者,勇者怯者,水谷之時,疾病之候,悉能知之。舉二雞,雞畏而馴,使令如人。護雞坊中謁者王承恩言于玄宗,召試殿庭,皆中玄宗意。即日為五百小兒長,加之以忠厚謹密,天子甚愛幸之,金帛之賜,日至其家。開元十三年,籠雞三百従封東岳。父忠死太山下,得子禮奉尸歸葬雍州。縣官為葬器。喪車乘傳洛陽道。十四年三月,衣斗雞服,會玄宗于溫泉。當時天下號為神雞童。時人為之語曰:“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隨軟輿。父死長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喪車。”
昭成皇后之在相王府,誕圣于八月五日,中興之后,制為千秋節。賜天下民牛酒樂三日,命之曰酺,以為常也,大合樂于宮中。歲或酺于洛,元會與清明節,率皆在驪山。每至是日,萬樂具舉,六宮畢従。昌冠周翠金華冠,錦袖繡襦褲,執鐸拂,導群雞,敘立于廣場,顧眄如神,指揮風生。樹毛振翼,礪吻磨距,抑怒待勝,進退有期,隨鞭指低昂,不失昌度。勝負既決,強者前,弱者后,隨昌雁行,歸于雞坊。角牴萬夫,跳劍尋撞,蹴球踏繩,舞于竿顛者,索氣沮色,逡巡不敢入,豈教猱擾龍之徒歟?二十三年,玄宗為娶梨園弟子潘大同女,男服珮玉,女服繡襦,皆出御府。昌男至信、至德。天寶中,妻潘氏以歌舞重幸于楊貴妃,夫婦席寵四十年,恩澤不渝,豈不敏于伎,謹于心乎?上生于乙酉雞辰,使人朝服斗雞,兆亂于太平矣,上心不悟。
十四載,胡羯陷洛,潼關不守,大駕幸成都。奔衛乘輿,夜出便門,馬踣道穽,傷足不能進,杖入南山。每進雞之日,則向西南大哭。祿山往年朝于京師,識昌于橫門外,及亂二京,以千金購昌長安洛陽市。昌變姓名,依于佛舍,除地擊鐘,施力于佛。洎太上皇歸興慶宮,肅宗受命于別殿,昌還舊里。居室為兵掠,家無遺物,布衣憔悴,不復得入禁門矣。明日,復出長安南門道,見妻兒于招國里,菜色黯焉。兒荷薪,妻負故絮。昌聚哭,訣于道,遂長逝。息長安佛寺,學大師佛旨。大歷元年,依資圣寺大德僧運平住東市海池,立陀羅尼石幢。書能紀姓名,讀釋氏經,亦能了其深義至道。以善心化市井人。建僧房佛舍,植美草甘木。晝把土擁根,汲水灌竹,夜正觀于禪室。建中三年,僧運平人壽盡。服禮畢,奉舍利塔于長安東門外鎮國寺東偏,手植松柏百株,構小舍,居于塔下。朝夕焚香灑掃,事師如生。順宗在東宮,舍錢三十萬,為昌立大師影堂及齋舍。又立外屋,居游民,取傭給。昌因日食粥一杯,漿水一升,臥草席,絮衣,過是悉歸于佛。妻潘氏后亦不知所往。貞元中,長子至信,依并州甲,隨大司徒燧入覲,省昌于長壽里。昌如己不生,絕之使去。次子至德歸,販繒洛陽市,來往長安間,歲以金帛奉昌,皆絕之。遂俱去,不復來。
元和中,潁川陳洪祖攜友人出春明門,見竹柏森然,香煙聞于道。下馬覲昌于塔下,聽其言,忘日之暮。宿鴻祖于齋舍,話身之出處,皆有條貫,遂及王制。鴻祖問開元之理亂,昌曰:“小人少時,以斗雞求媚于上,上倡優畜之,家于外宮,安足以知朝廷之事?然有以為吾子言者。小人見黃門侍郎杜暹,出為磧西節度,攝御史大夫,始假風憲以威遠。見哥舒翰之鎮涼州也,下石堡,戍青海城,出白龍,逾蔥嶺,界鐵關,總管河左道,七命始攝御史大夫。見張說之領幽州也,每歲入關,輒長轅挽輻車,輦河間薊州傭調繒布,駕轊連軏,坌入關門。輸于王府,江淮綺縠,巴蜀錦繡,后宮玩好而已。河州敦煌道,歲屯田,實邊食,余粟轉輸靈州,漕下黃河,入太原倉,備關中兇年。關中粟麥藏于百姓。天子幸五岳,従官千乘萬騎,不食于民。小人歲時伏臘得歸休,行都市間,見有賣白衫白疊布。行鄰比鄽間,有人禳病,法用皂布一匹,持重價不克致,竟以幞頭羅代之。近者小人扶杖出門,閱街衢中,東西南北視之,見白衫者不滿百,豈天下之人,皆執兵乎?開元十二年,詔三省侍郎有缺,先求曾任刺史者。郎官缺,先求曾任縣令者。及小人見四十,三省郎吏,有理刑才名,大者出刺郡,小者鎮縣。自小人居大道旁,往往有郡太守休馬于此,皆慘然,不樂朝廷沙汰使治郡。開元取士,孝弟理人而已,不聞進士宏詞拔萃之為其得人也。大略如此。”因泣下。復言曰:“上皇北臣穹廬,東臣雞林,南臣滇池,西臣昆夷,三歲一來會。朝覲之禮容,臨照之恩澤,衣之錦絮,飼之酒食,使展事而去,都中無留外國賓。今北胡與京師雜處,娶妻生子,長安中少年有胡心矣。吾子視首飾靴服之制,不與向同,得非物妖乎?”鴻祖默不敢應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