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名士們的LOGO
魏晉是名士輩出的年代。當時并沒有名片之類的物件兒,名士們總不能在自己腦門兒上寫上“我是名士”。那么,如何標志自己名士的身份呢?
麈(zhǔ)尾
麈尾外型上似羽扇又似拂塵,本是人們驅趕蚊蟲,掃拂灰塵的器物。但在魏晉之時,它在名士們的手中變成了一種精神奢侈品,成為了一種名士專有,其他人等都不敢輕易使用的物件兒。
在當時,由于名士們的推崇,麈尾的制作極為講究,手炳的線條流暢,且多為珍貴的木材或名貴的玉料,獸毛的品質也發高端,并飾有極具個性化的圖案和樣式的飾品。名士們把麈尾拿在手中,就像穿上一件量身定制的名牌服裝,不僅熨帖舒服,更不失身份。人與麈尾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西晉名士王衍喜用白玉柄麈尾。這位著名的美男子皮膚白皙,溫潤如玉。據《世說新語》載:“恒捉白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別。”白玉柄的執麈握在手中,如同他身體和肌膚的延續,讓人分辨不清楚手和白玉了。
何充到王導家做客,王導用麈尾指著座位請何充就坐,以此代表他對客人的禮節和尊重。高僧支道林手中有一枚非常好的麈尾,還引來庾亮的羨慕嫉妒恨。可見麈尾是名士生活中是何等重要。
嘯
嘯,“撮口做聲”也,其實就是吹口哨,哨聲長脆尖銳,高亢嘹亮且富于變化。嘯,古已有之,但到了兩晉成為名士一種行為藝術,魏晉的好多名士具備這一技能。
周顗去拜謁王導,之前二人沒有見過,周顗一落座,不說話便開始吟嘯,持續了好久才停下。在今天看來,這種舉動有點不大合適,如同到陌生人家里做客,一見面就大呼小叫,很是失禮。但在魏晉,并不算什么新鮮事。名士們的嘯可以隨時隨地發出,而在陌生人面前歌嘯,就像遞上自己的一張名片。
阮籍也是嘯的高手,他有兩大標志性行為,其中之一個就是嘯。今天河南開封還有一個叫阮籍嘯臺的地方,想必是阮籍常常登臨長嘯之處。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阮籍在蘇門山中偶遇一位儀態不凡、宛若仙人的老者。阮籍便想與其攀談,可無論他向老人提及何種話題,老人都默不作聲。阮籍他只好對著老人長嘯一聲,隨之老人突然開口,讓他再來一次。阮籍又長嘯了一次,頓覺已嘗所愿,便盡興離去。當阮籍走到半山腰時,忽聞身后傳來老人的一聲長嘯,嘯聲悠遠高亢,聞所未聞。可見,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高手在民間啊。
清談
清談和名士的關系可以一言以蔽之:“無清談,不名士。”在魏晉,清談是判斷一個名士身份的標準,而且還可以從其清談的水平知曉其在名士圈的地位。
被成為“清談誤國”第一人的王衍,雖然其在歷史上名聲不好,但在當時他卻因清談的水平高而成為名士中的佼佼者。被桓溫嘲笑的殷浩,雖無治國經世之才,但在名士圈中絕對是大腕兒級的清談家。相反陶侃雖然牛,因其不清談,所以連名士的名頭都沒混到手。
清談的形式多種多樣,可自語,可互辯,也群議。內容以玄學為主,也可以品評。清談主要在于觀點和立意,與其文筆無關,故而清談家未必是文學家。
當時,名士對清談的著迷程度,不亞于猛男之于健身房,美女之于美容院。名士謝安,以及皇室成員都頗為喜歡清談,而且有的實力還頗為不俗。當然,清談不輕松,需要腦力、體力同時開動。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衛玠就很喜歡請談,一次與樂廣討論關于人為什么會做夢時,衛玠就曾因苦思樂廣的話而病倒了。后來,衛玠和謝鯤清談時,竟然談了一個通宵,結果大病不起。可見清談有危險,辯論須謹慎。人人都說衛玠是被看死的,或許他是被談死的。
名士之間的清談,有時未必都是只動口。一次,殷浩和孫安國清談,互相爭執起來,不止互飆起了臟話,后來干脆拿起麈尾相互投擲,差點上演全武行,頗有外國國會議員打架的意味。幸虧他們當時手中拿的是麈尾,揮舞投擲幾下也無傷大礙。倘若當時二人手里拿的是寶劍,估計會直接升級為斗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