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
盡管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傳統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但作為一門現代學科出現卻是在20世紀,而以往30年是其形成和發展的主要階段。
一、學科發展概述
我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禹貢》托名大禹,實際上產生于戰國后期,但對歷史地理現象的注意和記錄在更早的著作中已可找到例證。成書于公元1世紀的《漢書·地理志》堪稱中國第一篇歷史地理著作,因為它所記述的對象不限于西漢一朝,而是上溯至先秦,[1]對見于歷史典籍記載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訂注釋。此后,從酈道元的《水經注》至唐宋以來傳世的地理著作,幾乎都是由當世追溯到往古,注重歷史地理現象的記載和研究的。
在古代中國,皇朝的更迭、政權的興衰、疆域的盈縮、政區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斷發生;黃河下游的頻繁決溢改道又經常引起有關地區地貌及水系的變遷,給社會生活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中國古代發達的文化使這些變化大多得到了及時而詳盡的記載。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間和時間中所發生的變化是如此復雜,已不是一般學者所能隨意涉足,因而產生了一門專門學問——輿地之學(沿革地理)。到清代,沿革地理學的成就達到了高峰,是乾嘉學派學術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
毫無疑問,沿革地理是歷史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的歷史地理研究發軔于1900余年前的《漢書·地理志》,并可以追溯更長的歷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于歷史地理學,兩者不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質的區別。就研究內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區和疆域、地名、水道的變遷,后者卻包括地理學的各個分支。就研究的性質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現象的描述和復原,很少涉及變化的原因,后者則不僅要復原各種以往的地理現象,而且要尋求它們變化發展的原因,探索它們的規律。中國沿革地理雖然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卻一直沒有形成一門學科,所以數百年來除了有少數幾位專治沿革地理的學者之外,大多只是歷史學家、經學家、訓詁學家、文學家、金石家的副業,它的成果主要也是作為歷史學和其他學科的注釋檢索之用;歷史地理學則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理論,是現代地理學的一部分,一般來說需要有專門的研究人員,它的研究成果既可用于解釋自然發展規律,也可用于解釋人類活動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在特定自然條件下的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作為一門現代學科,中國歷史地理學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基本形成。對歷史地理學科性質的討論,一直延續到90年代。侯仁之最早闡明了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一個組成部分的基本觀點,說明歷史地理學是現代地理學的延伸,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景觀的變化,主要工作不僅要復原過去的地理景觀,而且還要探求其發展演變的規律。[2]譚其驤[3]、史念海[4]持同樣觀點,并有補充。也有人認為它屬于社會科學范疇,或是一門獨立的綜合性學科。[5]
歷史地理研究的對象雖然不是歷史,但是歷史時期的地理現象,主要依靠歷史文獻記載,使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其成果更多的是為歷史學所利用。地理學本身的研究范圍就包括了自然、人文和社會三個主要方面,歷史地理學具有一部分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的特性是很自然的事。
歷史地理的研究階段是歷史時期,其上限應該是文字的出現。在完全沒有文字記載(包括間接的)的條件下,對地理現象的研究只能運用古地理學或考古學的方法。歷史地理研究的下限應該與當代相銜接,但以往的研究過于偏重古代,近年雖有所改變,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
改革開放后的30年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取得長足進步和發展的時期。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編輯的大型叢刊《歷史地理》(上海人民出版社自1980年起出版)出版了22輯,以其學術水準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重視;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創辦的《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是本學科唯一定期的學術刊物(季刊),至2007年底已出版了85期。復旦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單位培養的數十位博士和更多的碩士已成為各研究機構的中堅力量和分支學科的帶頭人,開拓了不少新的研究領域,他們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原有的研究人員。
對學科理論的探索已深入各個分支,如歷史政治地理[6]、歷史城市地理[7]、歷史農業地理[8]、歷史民族地理[9]、歷史社會地理[10]、歷史醫學地理[11]、歷史文化地理[12]、歷史科技地理[13]、綠洲學[14]、歷史地圖編制理論[15]、歷史宗教地理等[16],都有論著問世。
譚其驤、章巽等主編的《辭海·歷史地理分冊》、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的《中國歷史地名辭典》分別于1982年、1988年出版,并一再重印。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1996)在《辭海》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改進和增補。由于這三種工具書中地名的定點都以《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繪過程中積累的研究成果為主要根據,質量可靠,是目前權威的歷史地名工具書。分省的歷史地名工具書則有浙江、廣東、湖南、山西四種。[17]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在收錄地名的數量和釋文質量方面都有巨大進步。[18]通論性著作目前至少已出版15種。[19]但除史念海、鄒逸麟、馬正林是長期從事歷史地理綜合性或專題性研究外,其余雖不乏個人見解,大多出于編輯綜合,質量良莠不齊。譚其驤、史念海、陳橋驛主編的《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20]和鄒逸麟主編的《中國人文地理·歷史人文地理》[21],由各個分支的專家分別撰寫,反映了當時國內的最高學術水準。區域性的綜合性研究成果至少已有5種專著問世,涉及黃淮海平原、河西走廊、荊楚地區、東北地區、蘇北地區。[22]
二、歷史人文地理研究
人文地理學科直到近代才從西方引進,但對人地關系的論述和研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20世紀以來,人文地理學已開始在中國傳播,但在50年代后卻被列為資產階級學說而被禁止,并完全仿照蘇聯在自然地理外只設經濟地理一門。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70年代末。
當代人文地理受此厄運,歷史人文地理便只能胎死腹中,只有其中的經濟部分得以幸存。改革開放使人文地理在中國恢復了應有的地位,歷史人文地理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在短期內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歷史政治地理、人口地理、文化地理、城市地理、聚落地理、語言地理、社會地理、民族地理等方面,不斷有新的論著問世。歷史經濟地理的研究也擴大了范圍,加強了定量分析,運用了新的方法。
(一)歷代疆域、政區研究和地名考證
20世紀80年代陸續進行的全國地名普查和各地新方志的修纂對政區沿革、山川變遷的研究提出了普遍的要求,也為開展這一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也給歷史地理學者以巨大的幫助,其中考古學的作用最大。如鮮卑石室嘎仙洞的發現[23]、唐代含嘉倉的發掘等。考古所發現的珍貴的文字或符號資料如地圖、簡牘、文書、碑刻、銘文、書籍等,也是相當重要的。例如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2100多年前的古地圖,就為西漢初年長沙國南部的政區、地名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證據。對原來沒有或很少歷史記載的地區來說,考古發現就更為可貴。
歷史政區研究方面,70年代及其以前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國歷史地圖集》和《辭海》歷史地理分冊中。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彌補了《周書》無地理志之不足。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解決了清代以來許多學者沒有解決的問題,是歷史政區研究的一大突破。此后相繼有研究東漢、明代政區的專著問世[24],由周振鶴主編的多卷本《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有望把政區地理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25]。牛平漢、鄭寶恒等編著了明、清、民國政區沿革綜表[26],而以《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為名的書至少有兩部,分省歷史政區沿革的著作則有湖北、安徽、山西、廣西、寧夏、內蒙古、北京等多部。
大量論文涉及郡縣制[27]、僑州郡縣制[28]、路制[29]、府制[30]、行省制[31]的許多方面和行政區劃原則[32]、州縣等第變遷[33]等內容。近年公布的里耶秦簡、張家山漢簡資料中有洞庭、蒼梧二郡,秦郡問題又引起新的爭論。[34]周振鶴《縣制起源三階段說》[35]將春秋戰國縣制起源劃分為縣鄙之縣、縣邑之縣、郡縣之縣三個階段。又如,胡阿祥對東晉南朝僑州郡縣、六朝政區增置濫置、南朝內地的少數民族政區等問題都做了詳盡的研究[36]。
在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的基礎上,譚其驤晚年發表了《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一文[37],認為歷史上的中國是多民族共同締造的國家,因而中國與中原王朝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凡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任何一員在歷史上建立的政權,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其所管轄和活動的范圍,都是歷史上中國的疆域;中原王朝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歷史上除了清朝以外,沒有一個政權曾經包括過所有中國的領土。這已成為邊疆史地研究的基本理論和共識。在學術成果上,既推出了具有規模效應的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叢書,又出版了一些零散但很有深度的學術專著。論地域,這些成果覆蓋了西北、內蒙古、東北、西藏、云南、臺灣、海南、釣魚島、南海諸島等地,填補了不少空白;論民族,對匈奴、鮮卑、烏孫、突厥、回鶻、吐蕃、渤海、南詔、契丹、西夏、大理、女真、蒙古、維吾爾、滿、高山等族歷史時期的疆域政區、活動范圍或主要地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有的已經能畫出比較精確的地圖;論時代,涉及了夏、商直至明清各朝的全部或部分疆域,分裂時期也不例外,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甚至像南越國邊界、河曲十六州、唐代羈縻府州、明代遼東都司等專題,也有專著問世。[38]
從學科的結構與分類來看,傳統的沿革地理的主體部分——歷史疆域政區和地名考證——應該發展成為歷史政治地理。但到21世紀初,這一新的分支還只是剛剛起步,[39]所以我們只能沿用傳統的分類。
(二)歷史產業地理研究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開編,史念海承擔了其中的農業圖組的編稿。為了迅速填補這些空白,他提出“歷史農業地理”的概念,并指導學生進行研究,已出版斷代農業地理專著三部[40]、分區域歷史農業地理專著13部。其中韓茂莉所著《宋代農業地理》探討了自然條件對農業的影響,人口、土地與農業生產的關系,主要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與輪作方式的變化,主要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和黃河中下游、東南、荊湖、西南、嶺南五大區域的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特征,是第一部斷代農業地理專著。郭聲波的《四川歷史農業地理》[41]是第一部區域歷史農業地理專著。又有關于明代蘇、皖、浙、贛、山西、河北、云、貴、川、清代兩湖、兩廣、陜西、西部地區、河南、山東等省和地區的歷史農業地理研究的十多種專著出版,[42]覆蓋范圍超過了大半個中國。
已發表的上百篇論文中,史念海對黃河流域[43]、趙永復對河西走廊[44]、杜瑜對甘寧黃土高原[45]、司徒尚紀對廣東[46]等地的農業地理研究,均是以地區為單元的探索;鄒逸麟對蠶桑業[47]、鈕仲勛與黃盛璋對礦冶業[48]、趙松喬對種植業[49]、李為對造紙業[50]等產業的歷史地理探討則屬部門地理研究;而華林甫對唐代粟麥稻[51]、韓茂莉對宋代麥桑麻[52]、曹樹基對清代玉米番薯[53]等作物進行的斷代歷史地理研究,均較以往對農作物的籠統研究向前邁進了一步。
歷史農業地理的不足也是明顯的。并不是所有的歷史階段或所有的區域都可以找到足夠的原始資料,甚至連間接的、起碼的史料也沒有。有關要素如農產品的產量、賦稅額度、人口數量、氣候變化、災害程度等缺乏可信的數據,多數情況下只有一般性的描述。如何科學地界定史料中記載的作物品種、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準確地劃分各類農業區域,都是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廣義的農業(大農業),應該包括牧、副、漁、林、果、藥、雜等,歷史產業地理也不應限于農業,還應該有商業、手工業、服務業等,所以我們有理由期待真正完整的歷史產業地理。
(三)歷史人口地理研究
歷史人口地理研究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直到1983年胡煥庸和張善余編著《中國人口地理》[54]時才有所改觀。本書雖是一本當代人口地理的專著,但也包括了追溯歷史演變的內容,有好幾章涉及歷史部分。
1986年出版的葛劍雄著《西漢人口地理》是第一部斷代史的人口地理專著。該書對西漢人口分布的密度、遷徙、增長率以及糧食生產關系等問題作了詳盡分析研究,為歷史人口地理研究方法開創了一條新路,由他主編的六卷本《中國人口史》是這一領域最重要的著作[55]。此后,有關斷代人口地理的專著僅唐代便出版了五部[56]、區域性歷史人口地理專著兩部[57]、動態的歷史人口地理(移民史)專著至少4部[58],還有多種人口史研究專著涉及地理問題。發表的論文也很可觀,重要的如李儀俊對中國人口重心轉移的研究[59],司徒尚紀對海南[60]、唐亦功對金代京津唐[61]等地區的歷史人口地理分布與變遷的研究,也都很有分量。
(四)歷史城市地理
馬正林《豐鎬—長安—西安》一書出版于1978年,當時國內這方面著作還相當少見。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這種研究有了較大的發展,論著數量可觀,質量也有很大的提高,既有對北京、上海、西安、南京、開封、洛陽、廣州、杭州、成都、武漢、沈陽等大城市的研究,也有對江陵、南陽、紹興、安陽、承德、佛山等中等城市的探索,以及唐宋墟集、明清市鎮甚至斷代城市的大量研究,[62]涉及城市起源、類型、分布、功能、布局、城市間比較研究等方面,[63]其中絕大多數為單一城市的研究,但也不乏像傅崇蘭、楊平林、葛劍雄、王玲、李孝聰等城市群研究。[64]而馬正林編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一書的出版(1998),標志著這個分支的成熟。[65]
古都研究在中國歷史城市地理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往“六大古都”之說盛行,1983年還出版了陳橋驛主編的《中國六大古都》一書。[66]但譚其驤1982年提出“七大古都”的說法,認為鄴(安陽)作為古都的重要性并不在杭州之下。[67]隨后,陳橋驛又主編了《中國七大古都》一書。[68]學術界仍有異議,但漸趨一致。[69]近年又將鄭州列為大古都之一,并有《中國八大古都》一書[70]問世。
侯仁之是中國歷史城市地理的開創者,在他發表的許多論著[71]中,論述了北京的地形特點、聚落興起、園林分布的一些規律、歷代建都過程、都城布局的發展演變,以及水源開發、宮廷廣場的演變等重要問題。他對邯鄲、淄博、承德等城市興衰也作了全面考察,給后人以重要啟迪。1991年,他又倡議對北京周圍的地區進行“區域鏈”的研究,[72]已有響應。[73]
(五)歷史軍事與交通地理研究
歷史軍事地理范圍很廣,但具有深度的成果不多。《讀史方輿紀要》自清末以來即被視為軍事地理巨著,但研究其歷史軍事地理價值的論文僅有施和金《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分布》一文。[74]該文研究了先秦至明代6192次戰爭的地理分布及其特點,后胡阿祥補充了清代戰爭地理分布的論述。[75]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有相當圖幅是歷代戰爭地圖,而在張海鵬編著《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中,戰爭地圖占到了百分之七八十。
史念海對陜西歷史軍事地理多有研究,并發表了有關唐代前期關東尚武風氣的專文;[76]辛德勇關于劉邦出入漢中、韓信平齊、巨鹿之戰等楚漢戰爭中地理問題的一系列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長期未解決的問題。[77]陳可畏等對赤壁之戰和垓下之戰所作的重新研究,[78]和靳生禾、謝鴻喜對潞川之戰等重大戰役故址的考證,[79]也提出了新的見解。
歷史交通地理研究集中在絲綢之路、海上絲路、大運河等方面,出版了一些有影響的論著。在現有成果中,黃盛璋對《西天路競》與川陜交通[80]、李之勤對秦蜀交通[81]、劉希為對隋代交通[82]、王颋等對元代云南行省站道[83]、楊正泰對明代驛站[84]等問題的考證與研究,均有一定貢獻。王文楚著《古代交通地理叢考》、辛德勇著《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85],可視為目前歷史交通地理研究的代表作。
(六)歷史社會文化地理研究
其學術成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某種社會文化要素分布的地域背景考察,如周振鶴與游汝杰合著《方言與中國文化》,[86]盧云著《漢晉文化地理》[87]和周振鶴關于秦漢宗教地理、風俗地理,[88]胡阿祥關于中古郡望郡姓,[89]張桂林關于媽祖信仰的起源與傳播,[90]張偉然關于南北朝佛教地理,[91]王清廉等關于佛寺分布,[92]吳成國關于東晉南朝婚姻禮制地域差異,[93]王日根關于地域性會館等專題的研究[94]。《方言與中國文化》論述的問題,如方言與移民史、方言與民俗、方言與地方文化、方言地理與人文地理等,多有發明,令人耳目一新。盧云研究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時期文化區域與文化重心、秦漢濱海方士文化的一系列論文,具有很高的識見,他的專著《漢晉文化地理研究》對漢晉時期精神文化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文化區域及其變遷、濱海宗教文化帶與漢晉三次宗教浪潮、婚姻形態的地域分布、俗樂區域與雅樂中心四大問題作了深入研究,填補了多方面的學術空白。二是某一時期某種人才地理分布的綜合研究,如史念海對兩《唐書》人物籍貫地理分布[95]、李泉對兩漢中高級官吏籍貫分布[96]、王尚義對漢唐宋元明清山西文人地理分布及其文化特點[97]、蕭華忠對宋代人才地域分布[98]、胡阿祥對桐城文派作家地理分布[99]、葉忠海對南宋以來江浙成為文人源地原因[100]等專題的研究,專著則有曾大興所著一部[101]。三是歷史區域社會文化地理的研究,如司徒尚紀對廣東[102]、張偉然對湖南與湖北[103]、藍勇對西南諸省的歷史文化地理研究專著[104],是這一領域第一批具有開拓性的著作。王子今對秦漢區域文化[105]、程民生對宋代地域文化的研究著作[106]、王振忠對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的研究[107],均各具特色。1997年出版的周振鶴主著《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一書,匯集了語言、宗教、風俗三種文化區和人物地理、文化重心區、區域文化地理六項專題研究成果,具有示范性。另外,衛家雄關于明清閩臺風俗[108]、單樹模關于古代蘇北文化地理[109]等論文,也對歷史區域文化地理作了有益的探討。?
(七)古代地理學家、地理文獻與學術史研究
這一領域成果豐碩,集中體現在關于地理學史、酈道元《水經注》、徐霞客《游記》、歷代地理總志與正史地理志、古地圖等專題的研究上。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第一輯)[110]是地理文獻研究中的精品,而譚其驤主編的三卷本《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111]則是這方面的權威撰述。1978年以來出版的通論性地理學史著作有五種[112];論文不勝枚舉。出版中國地名學史專著三部[113],地質學史也已有專著面世,但地貌學史、人文地理學史、歷史地理學學術史之類的著作迄今未見。20世紀發表《水經注》研究專著30多部、論文約270篇[114]、有關徐霞客游記的論著約200篇(種)[115],涉及酈氏、徐氏生平、著作版本、地理學(含地名學、地質學、地貌學)、文學、文獻學、金石學價值等。褚紹唐、吳應壽整理的新版《徐霞客游記》[116]最稱完善,后來又有朱惠榮校注本問世[117]。學者們對《尚書·禹貢》[118]《山海經》[119]、魏晉南北朝地志[120]、隋唐圖經[121]《括地志》[122]《元和郡縣志》[123]《太平寰宇記》[124]《輿地紀勝》與《方輿勝覽》[125]《資治通鑒》胡注[126]、《大元混一方輿勝覽》[127]《讀史方輿紀要》[128]《嘉慶重修一統志》[129]皇朝地理志[130]等歷史地理典籍的研究,均有一批專題論著發表。十六部正史地理志中,對《漢書·地理志》的研究最為深入,而對《南齊書·州郡志》[131]《宋史·地理志》[132]《遼史·地理志》[133]《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134]的校證補糾都極有貢獻,譚其驤生前主編的《歷代正史地理志匯釋叢刊》正陸續出版[135]。鄒逸麟對《漢書·溝洫志》[136]、周振鶴對《漢書·王子侯表》的箋證[137]均系力作。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為作者的精心之作[138]。相比之下,賀次君所輯《括地志輯校》存在的問題較多。[139]《中國古代地圖集》匯集了主要傳世古地圖和相關研究成果,[140]對考古發現的放馬灘地圖、馬王堆地圖和傳世的禹跡圖、華夷圖、平江圖、靜江府城圖、西夏地形圖以及數量可觀的明清地圖,均有大量研究論文發表,[141]已有多種古地圖選集問世,通論性地圖學史專著已出版三部,[142]對流散在海外的中文古地圖也有論著發表[143]。?
三、歷史自然地理研究
作為歷史地理學一個分支的歷史自然地理學是從20世紀50年代發展起來的,自然地理方面大規模的綜合考察和研究取得的成果為歷史自然地理的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一些新的研究手段如航測及衛星遙感技術、碳14測定、孢粉分析、地理信息系統等不僅增加了野外考察的可行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文獻資料的空白。經濟建設對歷史自然地理提出了很多迫切的課題,譚其驤等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144]是至70年代末中國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綜合成果,侯仁之主編《環境變遷研究》[145]在學術界也頗有影響,在歷史氣候、河湖、海岸、土壤、植被、沙漠、動物等方面均有進展和新成果問世。
(一)氣候變遷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146]是一篇杰出的經典論文,盡管近年來已有學者指出了該文在史料的引用和理解方面存在某些錯誤,但對作者確立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毫無異議。此后對歷史資料的搜集更為廣泛、深入,孢粉分析成果得到普遍運用,地區性的、階段性的氣候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對洪澇、干旱、雹、風、蝗蟲等災害的研究也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張家誠[147]、龔高法[148]、張丕遠[149]、滿志敏[150]等人的研究均取得重要進展。
盡管有了孢粉分析、考古發現(如長江歷代水情記錄)等作為補充或實證,歷史文獻仍將是歷史氣候變遷研究最主要的來源,所以史料鑒別考訂是結論正確與否的前提。而現有成果中或多或少存在對史料的誤解或曲解,甚至不加分析地大量照抄舊方志的錯誤記載。歷史記載存在時問和空間上大量的空白、缺少準確數量概念這兩大難題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還難以解決。
(二)地貌和植被
侯仁之對西北毛烏素沙地與烏蘭布和沙漠變遷[151]、史念海對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152]的研究,都是有針對性的,在學術上起著開創性作用。朱震達[153]、于希賢[154]、朱士光[155]、趙永復[156]、陳育寧[157]、景愛[158]、王尚義[159]、鄧輝[160]、韓昭慶[161]等繼踵其后,在研究的廣度、深度上均有所進展。文煥然、何業恒等在歷史時期野生動物地理的研究方面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和專著,[162]論述了幾十種珍稀動物地理分布的變遷,認為總趨勢是分布區域由小變大、分布范圍北界日趨南縮、有的種屬甚至瀕于滅絕。環境變遷研究已成熱點,像藍勇關于明清皇木采辦對西南地區環境的負面影響[163]、龔勝生關于2000年來瘴病分布變遷[164]這樣的研究,基礎扎實而立意新穎。
對西北沙漠是否有明顯擴展,黃土高原是否曾有過茂密的森林等尚有不同意見。除了有與氣候研究方面相同的困難外,避免政治因素及現行政策對學科結論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三)水文
黃河因其善決易徙和對中國歷史的重大影響而成為歷史水文研究的首選。近幾十年來對黃河及其流域的考察和日常觀測積累下來的大量資料和數據,為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譚其驤在20世紀60年代就指出,黃河決溢改道頻繁的根本原因是中游植被破壞加劇了水土流失,[165]黃河泥沙來源的觀測資料就是他的重要論據。譚其驤在對西漢以前黃河下游河道的研究中,除在《山海經》中鉤稽出一條從未引起人們注意的河道[166]外,也利用下游地區文化遺址的分布狀態,得出了戰國前黃河曾在今華北平原中部多次改道漫流的結論。[167]有關黃河的論著極多,水利、地理、工程、地方志等各界都出版了不少專著和論文。在歷史地理學界,《黃河史論叢》[168]所輯內容有一定代表性。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史述要》[169]和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編《黃河水利史論叢》[170]雖是以水利史為主,但其中對黃河變遷的論述占了很大篇幅。其他領域有關黃河歷史研究的專著和論文集也不下十余種。
長江水道因相對穩定,前人的記載和研究較少。但在中下游平原地區,特別是江漢、洞庭湖和九江、鄱陽湖地區,歷史時期水系的變化也相當紛繁復雜。《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第四章第三節是第一次全面論述這些變化的專著,其中關于云夢澤、洞庭湖和鄱陽湖的形成和變化的論述澄清了前人的種種誤解,提出了全新的觀點。
對海岸變遷的研究,除了傳統的文獻考證之外,還可以通過考古發掘、泥沙淤積觀測、碳14測定、侵蝕觀測、鉆孔分析等方法進行研究。由于各自的側重不同,在具體的結論上往往有所不同。陳吉余對歷史時期的海岸變遷的論述綜合了各家、各種方法的長處,概述了從遼河海岸直至珠江三角洲間主要的低海岸的變化,對其原因作了合理的分析,對別人較少注意的基巖海岸的變遷作了簡要說明,是一份權威性的總結。[171]
此外,關于長江、海河、淮河的歷史變遷均有多種專著問世,[172]譚其驤、張修桂、施雅風、陳吉余關于鄱陽湖、洞庭湖、青海湖、東部海岸歷史變遷的研究成果均堪稱范式,[173]對海河水系[174]、運河[175]、黃河[176]、珠江三角洲水系[177]、遼河水系[178]、塔里木河[179]、敦煌綠洲水系[180]、黃浦江[181]等河流演變歷史的研究均有重要論文發表。有關歷史上羅布泊[182]、太湖[183]、杭州西湖[184]、鑒湖[185]、廣德湖[186]、白洋淀[187]、文安洼[188]、梁山泊[189]、華北平原湖沼與古河道[190]、長江三峽工程背景與長江水旱災害[191]、上海與天津成陸過程[192]等專題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四、中國歷史地圖的編繪和研究
歷史地圖的研制和編繪是中國歷史地理學最富特色的領域,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取得最大成就的一個方面。
1954年冬,毛澤東批準吳晗重編改繪楊守敬《歷代輿地圖》的建議。范文瀾、吳晗、尹達曾先后領導這項工作,由譚其驤主編,復旦大學、中央民族學院、南京大學、云南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的歷史、考古、民族和近代史研究所等單位百余人參加了編繪。幾經周折,終于在1973年基本完成,1974年起用中華地圖學社的名義陸續出版了內部試行本。1980年起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持對內部本進行修訂,從1982年至1988年出全8冊,公開發行。
這部上起原始社會、下迄清末,包括20個圖組、305幅地圖和約7萬個地名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除了內容豐富、收羅宏博的特點外,還在科學性、思想性和精確性方面大大超過了其他同類地圖集,主要表現在:
1.《圖集》以如實反映各民族共同締造偉大祖國的歷史為目的,確定以19世紀40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為歷史上的中國的基本范圍。一些邊疆地區、少數民族政權如吐蕃、突厥等,還盡量選用了顯示它們極盛疆域的年代,有利于人們正確理解中國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2.《圖集》充分利用歷史地理學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盡可能吸收了國內外已經發表的地理、考古、民族等相關學科的成果資料,用于核實、校正文獻記載,填補文獻空白。
3.無論總圖還是分幅圖,《圖集》都確定標準年代(或較短的標準時期),盡可能顯示同一年代的政權疆域和政區建置。對年代久、變化大的時期,采用多幅總圖分別顯示不同年代的狀況。
4.《圖集》采用了按當時大行政區(或監察區、地理區域)分幅,各幅又按其內容的密度采用不同的比例尺,必要時插入比例尺特大的局部圖。
從1982年起,由譚其驤主編,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等十多個單位的學者開始編繪包括歷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20個圖組、千余幅地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將于近期出版。
各種專題歷史地圖和地區性歷史地圖的編繪出版方興未艾。如《中國史稿地圖》[193]《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194]和《中國歷史地震地圖集》[195]都已出版,近500年旱澇分布、太平天國、辛亥革命、抗H戰爭等一批斷代、專題歷史地圖集也相繼問世。[196]
侯仁之主編的《北京歷史地圖集》[197]《北京歷史地圖集·二集》[198]和即將出版的《三集》是我國第一部區域歷史地圖集,其中相當大的篇幅是顯示北京城區的,因此又是一部城市歷史地圖集。先后出版的還有司徒尚紀主編《廣東省歷史地圖集》[199]、史念海主編《西安市歷史地圖集》[200]、周振鶴主編《上海歷史地圖集》[201]、劉和平、謝鴻喜主編《山西省歷史地圖集》[202]、任乃強等主編《四川州縣建置沿草圖說》[203]。各類當代的地圖集中也配上必要的歷史地圖,以增加科學性和信息量,例如《中國人口地圖集》[204]中就有一組歷史人口地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農業地圖集》中也有幾幅反映歷史農業地理的地圖,不少省市及地區的地圖集以歷史地圖作序圖,新編地方志中往往也繪有當地的歷史地圖。[205]
歷史地圖的另一個發展趨勢是數字化,進而發展為歷史地理信息系統。歷史地圖的數字化不是簡單地將現有的歷史地圖輸入電腦,制作光盤,而是用數字化方法重新研制歷史地圖,包括將有關的文獻資料及研究結果制成相應的數據庫。理想的數字化歷史地圖集不僅將基本解決《中國歷史地圖集》這類印刷地圖所難以解決的矛盾(如堅持標準年代與標準年代之外內容無法同時記錄、能夠選擇的標準年代有限、局部的修訂因牽涉全圖而不能及時進行等),成為各類歷史地理信息可靠的空間平臺,匯時間、空間、人類活動的各種信息于一體,成為一套具備各種不同層次的檢索手段和鏈接、完全開放的、具有無限開發潛力的歷史地理信息系統。2000年起,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與美國哈佛大學等單位開始合作研制“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ina’s Historical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CHGIS),已有多種階段性成果發表。
五、展望未來
由于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領域覆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很多領域,對于從總體上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同時也有很強的應用性。如對歷史邊界、中外關系、行政區劃、地區差異、經濟開發、社會變遷、文化區域、人口與移民、民族分布與遷移、城市規劃、生態保護、減災防災、國土整治等很多方面都能提供決策咨詢。
在人類普遍關注未來,意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涉及時間、空間和人類活動并跨越自然和社會科學的歷史地理學將能夠發揮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例如,歷史自然地理方面的研究可以填補歷史氣候、災害等方面的空白,成為預測未來的主要依據。中國的歷史地理學完全可能發展成為一門世界最先進、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為人類作出獨特貢獻的學科。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