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懷觀道,臥以游之:中國繪畫中的山和水(續)
【接上期】
北宋成立了“翰林圖畫院”,培養了大批人才。山水畫巨匠輩出,有李成、范寬,繼承了荊浩的畫風,以北方雄偉的自然景觀為主。
李成,能畫山水林木,當時稱為第一。峰巒疊嶂間,祠墅顯露,此為最佳。米芾稱其畫“淡墨如夢霧中,石如云動”。
范寬,學李成筆,雖得精妙,尚出其下。對景造意,不取繁飾,寫山真骨,自成一派。
時人議曰:李成之筆,近視如千里之遠;范寬之筆,遠望不離坐外,皆所謂造乎神者。
南宋山水著重意境,筆觸大膽。代表人物為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并稱“南宋四大家”。
李唐開創了南宋水墨畫的蒼勁渾厚,石質堅硬,立體感強,水波盤渦動蕩。
劉松年,師從李唐,筆精墨妙,被譽為畫院人中“絕品”。
馬遠,多用水墨,筆法剛硬有勁,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夏圭,吸取眾家之長,自成一家。下筆雖重,但水墨渾然一體。筆畫雖簡,但形象真實。
元代取消了畫院,初期繼承了前朝的山水風格。
趙孟頫,開創了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
高克恭初從米芾父子,晚年集李成、董源等風格,自成一家。
中后期出現了元四大家——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將山水畫推上了一個新平臺。
黃公望,師從董源、巨然,筆力老道,簡淡深厚,又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
王蒙,集諸家之長,而自成一派,以繁密見勝,重巒疊嶂。
吳鎮,水墨蒼莽,淋漓雄厚,為元人之冠。
倪瓚,早年畫風清潤,晚年筆簡意遠,平淡天真。
明代出現了以地區為中心的畫派,山水前期仿宋院體,中晚期以水墨文人畫為主。
董其昌開創了“松江畫派”,規范了文人畫。畫風清秀恬靜,明潔溫敦,古樸典雅。
文徵明,學趙孟頫、吳鎮、王蒙,自成一家。畫面層疊,用筆細謹,風格秀潤清蒼,具抒情意味。
沈周,學黃庭堅。中年畫法細謹,晚歲粗簡,融合宋元諸家,自成一格。
清代盛行山水畫創作及水墨寫意。初期出現了反正統的江南畫家。代表人物為朱耷及“四王”。
朱耷,號八大山人,師從董其昌,筆風簡潔,靜謐疏遠。
王時敏,師學黃公望、倪瓚。多用披麻皴,層層疊加,多遍而成,風格蒼秀,筆墨溫潤醇厚。
王鑒,與王時敏齊名,中年筆法圓渾,晚年變為尖刻。山水畫多仿宋元,于董巨亦著力頗深。
王翚,師從王時敏、王鑒,博采古人之長而不局限于南宗,藝術上風貌較多。曾自評:“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
王原祁,宗法黃公望。于熟后求生,巧中求拙,筆墨變化豐富。畫中笨拙、生澀之處,反能產生渾厚、樸質的藝術效果。
清后期的山水畫以戴熙為代表,被譽為“四王(即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后勁”。
秦祖永評價其“臨古之作形神兼備,微嫌落墨稍板,無靈警渾脫之致,蓋限于資也。所寫竹石小品停勻妥帖,尚為蹊徑所縛,未能另立門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