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夷執貢圖
絹本設色 46.7×39.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周昉(公元8世紀-9世紀初),唐代畫家,字仲朗,一字景玄,京兆(今陜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約生于開元(713-741)末年,出身于仕宦之家。曾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長史、宣州(今安徽宣城)長史別駕。初年學張萱,長于文辭,擅畫肖像、佛像,其畫風為“衣裳簡勁,彩色柔麗,以豐厚為體。”
周昉《蠻夷執貢圖》,繪一胡服貢使,手牽一頭長角羊向大唐進貢。此圖無款識,僅金章宗題簽“蠻夷執貢圖”。圖中胡服使者所牽的長角羊,從形態上看,應當是一只劍羚。有唐一朝,外國進貢羚羊僅開元七年一次,圖中的劍羚不能說和此次入貢無關。劍羚有三種:北非劍羚、東非劍羚和阿拉伯劍羚。三種劍羚都生活在沙漠及干旱地帶,臉部與額部都有黑斑。肩高90-140公分,身長160-240公分,角長60-120公分,體重可達210公斤。體色視種類而異:北非劍羚呈灰白色,東非劍羚呈淺灰色,阿拉伯劍羚呈白色。雌雄皆有角,長度超過身長之半:北非劍羚角略彎曲,形如彎刀,另兩種角直出,有如銳劍。周昉《蠻夷執貢圖》中的羚羊體色灰白,角向后彎,顯然是一只北非劍羚。北非劍羚的體型雖然遠大于西藏瞪羚,但形態上基本相似,而且角都向后彎。開元七年拂菻入貢,有司可能就是根據西藏瞪羚的形態,判定所貢的劍羚為羚羊。這幅古畫除了反映唐代人物畫、動物畫的面貌,在史料上也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周昉《蠻夷執貢圖》曾收存宋、金內府,后裝成冊頁,成為清宮“集古圖繪”中的一幅。畫幅中間有明顯斷裂、拼接痕跡,可見該圖曾經損毀,論者多認為該圖原為長卷,現存畫幅為其中一段。事實上,傳世職貢圖無一不是長卷,周昉《蠻夷執貢圖》應該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