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話羊聯
民國初,四川成立偽農會,入會者全是土豪劣紳。有人書寫了此副對聯貼于門上,加以諷刺。
1919年,北京爆發“五四”運動后,全國各地紛紛聲援北京學生。上海跑馬廳便懸掛了這樣一副對聯:“哪有心神看跑馬,正應籌策補亡羊。”由于觀看賽馬人日漸減少,老板索性停業,以示聲援。其上聯的真情寫照,不要沉溺于聲色犬馬,表達了人們的愛國熱情;下聯作者以點睛之筆巧妙自然地從“看跑馬”引出“補亡羊”,號召同胞為挽救祖國奮起斗爭,可謂真情意切。
這是近代楹聯名家鄭煜卿為一個名叫學富的新郎所撰的賀婚聯,亦是一副嵌名聯。“樂羊”指東漢的樂羊子,他外出求學,思家而歸,其妻以刀斷布勸其不可半途而廢,后學有所成。上聯寫新郎當慕樂羊子勤學進取,新娘應效樂羊子妻勸勉佐讀之行。“桓氏”為東漢鮑宣之妻,與宣共挽鹿車歸故里,提甕出汲,修行婦道,鄉里稱頌。下聯寫新娘富足如桓氏者,也不忘助夫勤儉持家。
這是舊時四川某地一飲食店聯,既是商業性的廣告,又是提醒顧客的告白,簡單明了,合情合理。
羊毫筆寫白鸞箋,鴻雁傳書,南來北往;
馬蹄刀切黃牛皮,豬鬃引線,東扯西拉。
從前,有一姓氏為楊、生肖屬羊的妙齡女子自恃才學不凡,便別出心裁對句擇偶,只要能對上她出的對題者,即為如意郎君,聯曰:
羊毫筆寫白鸞箋,鴻雁傳書,南來北往;
一姓氏為馬、生肖屬馬的闖江湖的皮匠路過,當即對出下聯:
馬蹄刀切黃牛皮,豬鬃引線,東扯西拉。
上下聯對仗工整,嚴絲合縫,珠聯璧合,怪不得那才女無可挑剔,只得與皮匠結為伉儷。
這是一副為中藥店所寫的對聯。上聯巧用成語“指鹿為馬”,與“一藥一性”相反襯,說明藥性不同,不可混淆亂用;下聯巧用成語“以牛易羊”,與“百病百方”相反襯,強調對癥下藥,不可用錯藥方。既有鮮明的行業特點,又能很好地起到廣而告之的作用。
1927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創辦曉莊師范學校,提倡“教學合一”,“手腦并用”,并為學校禮堂撰成此聯。聯語中的《三字經》中摘取“馬牛羊,雞犬豕”和“稻粱菽,麥黍稷”的成句,巧嵌在聯中。自然渾成,別有情趣,通俗親切易記,令人深思。
1928年6月,蔣介石調集湘贛兩省兵力,進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贛敵楊如軒、楊池生部隊被我紅軍奮勇殺退,粉碎了蔣介石的圍剿,擴大了根據地。朱德遂風趣地撰成此聯:“不費紅軍三分力;打垮江西兩只羊。”
這是民國年間一副揭露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的俗語聯,今日讀之,仍有現實意義。
三防團局,煙局、酒局、賭局,都成騙局,局內者甘,局外者苦,局分上下口,何時了局得升平;
七寨諸公,豬公、羊公、狗公,誰謂無公?公心奚在,公道奚存,公內暗藏私,似此辦公真特別。
1930年2月,紅七軍在百色遠征貴州省松江,沿途向群眾進行宣傳,創作了此副對聯。上聯以三防團局為題材,揭露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工具,團局內一派腐敗。下聯以三防團局所轄的七寨為內容,畫出了“諸公”假公濟私的丑惡嘴臉,聯語深入淺出地說出了人們的心里話。
1951年,郭沫若先生去朝鮮訪問,歸國途中路過沈陽,參觀了由張作霖公館擴建的遼寧省圖書館,應邀欣然題聯一副:“宋人方守株待兔;大道以多歧亡羊。”上聯引自《韓非子·五蠹》,告誡人們要以“守株待兔”為訓,刻苦鉆研,不要希圖省事,幻想走捷徑不勞而獲。下聯借用《列子·說符》中“多歧亡羊”的典故,說明事理紛繁復雜,讀書人應當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要志存高遠,始終如一地奮斗,萬不可盲目從事、誤入歧途。這正是他本人讀書實踐的經驗之談。這副對聯,語言看似簡單,卻含蓄不俗,意旨幽遠,啟人深思,因而深受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