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智慧為何化不掉社會的乖戾
香港《明報》8日刊出署名歐陽五的文章說,春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大縮影,然則日益突顯的春節煩惱已成中國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缺失的一種典型征狀。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精髓認知的缺失,導致無法以文化智慧化解社會中的乖戾之氣。中國在進入全面轉型的關鍵時期,重建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需求更加迫切。
文章摘編如下:
就在外國人愈來愈多地了解中國春節,甚至開始過春節的同時,中國百姓卻對春節有諸多抱怨。火災,因燃放煙花爆竹致空氣污染,加之回鄉過年負擔沉重和一票難求等問題,令春節備受各種現實因素的非難。
春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大縮影,然則,日益突顯的春節煩惱也是中國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缺失的一種典型征狀。
中國目前大多現實難題都存在硬問題撞在了軟文化上的特征。中華傳統文化最重“家國”二字,先齊家,而后國可治,天下能平。然而,中國的現代城市化進程與傳統的家族概念漸行漸遠,以致家族式遷徙與城市房價形成矛盾,春節運力與返鄉人潮互相擠壓。
同樣,中國社會目前的“炫富”“炫權”與“仇富”“仇官”現象也有著深厚的文化根由。孔子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重道而輕富貴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脊梁。國學大家錢穆上世紀70年代就曾說:“中國傳統向不重富強。今則一慕富強,而近百年來之中國社會,乃由此而變質。”
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精髓認知的缺失,導致無法以文化智慧化解社會中的乖戾之氣。因此,中國在進入全面轉型的關鍵時期,重建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需求更加迫切。
今年是辛亥百年之期,正是一個重新審視歷史、鏡鑒現實的好契機。錢穆先生曾說:“中國近百年來所遭遇的環境,受人壓迫,任人蹂躪,可謂痛苦已極。假如有一時候,中國人又處在獨立自由,國勢興隆,幸福康樂的環境下,再讓他舒服痛快地過日子,那么這時候,它又將怎樣地打算呢?他會又想做些什么呢?”現在,中國人正是到了可做上述思想的時刻。
近年來,國學熱興起,百家講壇受追捧,各地私塾林立,幼童重新捧起《弟子規》、《三字經》,甚至有知識分子隱居深山為的只是單純用國學教育出自己的孩子。
這些對國學的求索與追問,確實是一條文化價值體系重建的重要路徑,然而,現實社會及現代化的潮流也要中國人必須清醒看到,形式上的私塾、國學讀本并不能真正解決社會的文化價值缺失困境。工業化、商業化、城市化、全球化都是無可阻擋的現代潮流,中國在這潮流之中,順流而前是必然的,重建中國的社會文化價值體系,更需要有識的國學家在文化上有大的創新,真正在繼承傳統文化精義的基礎上,結合現實,在中國的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理論上做出貢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