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十):左宗棠家書
【注釋】
(1)“三漢磯”句:此句是敘北上赴京應舉的行程。三漢磯位于長沙市北湘江之中;湘陰縣城: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北60公里,南濱洞庭湖。湖:即洞庭湖。左宗棠北上的路線即由湘陰縣城乘船穿過洞庭湖到達岳州(經(jīng)岳陽市),再由岳州渡長江北上經(jīng)湖北往北京。
(2)我此次北行,非其素志:這次赴京參加會試,不是我本來的志向。
(3)夜間思及,輒不成眠:深夜想到你兄弟倆讀書時的種種表現(xiàn),我總是著覺。輒(zhé):總是,就。
(4)經(jīng)傳精義奧旨:懂得儒家典籍精深的意旨。經(jīng):指儒家《詩經(jīng)》、《禮記》等經(jīng)典;傳:詮釋儒家經(jīng)典的權(quán)威之作,如杜預的《春秋左氏傳》、朱熹的《詩集傳》等。
(5)虛字審其神氣,實字測其義理:對于“虛字”要審視它在句子中的關聯(lián)作用,對于“實字”這要理解它所包含的意思。虛字:即古漢語中的虛詞,如“與”、“矣”等關聯(lián)詞、助詞、嘆詞等;實字,即即古漢語中的實詞,如“余”、“天”、偉“等代詞、名詞、形容詞等。
(6)即將上下文或別章別部義理相近者反復推尋:這里指的是如何閱讀和理解:要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文意,還有聯(lián)系另一部分與此內(nèi)容相近者來理解。章:章節(jié);部:部分。
(7)時復思繹,乃為心到:反復的思考,這才算是讀書用心了。思繹(yì ):思索尋求;繹:抽出,理出。
(8)勾當:活計、事情。
(9)延師訓課:延請老師,開課授徒。舊時教學皆為私塾,由家族或家庭延請一位老師,給家族或本家子弟授課。
(10)斥詈者:被責罵的人。詈(lì):罵。
(11)因循茍且:敷衍塞責。出自宋代呂祖謙理學家《答潘叔度》:“以此等語言自恕,則因循茍且,無一事可為矣!”
(12)歆動羨慕:欣喜動心,也想如此。歆(xīn):欣喜之狀。
(13)陶桓公有云:“大禹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陶侃說:“圣賢大禹說要珍惜每一寸光陰,我們這些平凡人更更要珍惜每一分光陰”。寸、分:長度單位,一寸等于十分。陶桓公:東晉大臣陶侃,陶淵明曾祖父,因戰(zhàn)功任侍中、太尉,都督荊、交等八州軍事。他勤慎吏治,四十年如一日,造船時竹頭木悄都儲藏備用,常勉人惜分陰,為人所稱道。卒,謚曰“桓”,世稱“陶桓公”。
(14)韓文公云:“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韓愈說:“勤奮才能使學業(yè)精深,而貪圖嬉鬧則會荒廢學業(yè)。韓愈:(76年-824)祖籍郡望昌黎郡,自稱昌黎先生,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唐代文學家,與柳宗元共同倡導 “中唐古文運動”,散文、詩均為一代文宗。卒謚“文”,世稱韓文公。
(15)然后施為有本:這樣寫出的文章說出的話才算是有所根據(jù)。
(16)孝威氣質(zhì)輕浮:孝威,左宗棠長子,1846-1873,字子重,舉人,以父蔭為主事,左宗棠平定新疆叛亂時去軍中省親。隨父親入住軍帳,受寒致疾,回家后一病不起,先卒,年僅27歲。因“孝行”受旌表。輯有《慈云閣詩鈔》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氣質(zhì)輕浮:是批評其不夠厚重沉穩(wěn)。當時孝威15歲。
(17)屢經(jīng)諭責:對他屢次訓諭斥責。
(18)孝寬氣質(zhì)昏惰,外蠢內(nèi)傲:左孝寬(1847—?)左宗棠次子,比孝威小一歲。從左宗棠在光緒六年(1880)給其家信《給寬、勛、同諸子(諭宜以耕讀為本)》來看,至少1880尚健在,終生是個郎中。左宗棠斥責他氣質(zhì)上昏庸懶惰,秉性愚蠢對外又傲氣十足。此時孝寬14歲。
(19)未見悛改:沒有看到改悔的跡象。悛(quān):悔改。
(20)外受傅訓,入奉母儀可也:左宗棠要求兩個孩子不要在外結(jié)朋結(jié)友。在私塾接受師傅的教育,回家按照制度問候母安就可以了。
(21)“出必告,反必面”: 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還要當面稟報父母自己回來了。這是清朝康熙年間教育家李毓秀《弟子規(guī)》中的話:“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 業(yè)無變”。“反”同“返”。
(22)倘或不然,則同齋割席,勿與親昵為要:如果不是這樣,就要同他劃清界限,千萬不要再往來親近。同齋割席:三國時管寧割席的典故:管寧和華歆是一對好友,經(jīng)常坐在同一個席子(坐墊)上讀書。由此兩人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視之如同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看了一下才扔掉。又有一次有人乘華車經(jīng)過門前,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于是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并對華歆說:“你已經(jīng)不是我的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