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四庫全書版《二十四史》出版方案論證會專家意見
庫本“二十四史”數據化甚有必要,一則方便檢核全文,二則庫本考證亦有助于學術研究。惟改為簡體要十分慎重,不可無限類推。簡化字之外的文字,建議一字不改,類仍其舊。
四庫全書版《二十四史》的出版對古籍整理、學術研究和電子文化工程的開發都有重要的意義。
(1)四庫全書本《二十四史》是二十四史的一個重要的版本,跟清代通行的武英殿刻本并不盡同。張元濟先生編印百衲本二十四史中《舊五代史》時,已經說到庫本文字更改較殿本為少,小注也多六十多條。然而由于庫本難得一見,又背上避忌改字的惡名,一直沒有得到人們的關注,許多長處沒有被二十四史出版者所采用。此次出版對庫本二十四史作了全面校訂,吸收了其諸多被埋沒的佳勝之處,對明顯的訛誤適當進行校勘,對古籍整理怎樣利用四庫全書的資源,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從初步的比較就可以看出,四庫全書本二十四史有其獨勝之處,全書的出版給我們提供了二十四史的一個新的版本,肯定會給學者提供許多有益的素材。史實差異有助于歷史研究,文字異同有助于二十四史的版本研究,而且可以幫助我們對四庫全書的編纂情況和文本價值作出進一步的研究。
(3)這項工作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它的操作方式充分地利用電子手段,在古籍整理工作中用電腦通校異文,移植標點,這還是第一次成功的嘗試。校比異文,這是古籍整理最基本也是最苦惱的事情:不僅耗費大量的人力,而且無法避免失誤。電腦校異節省了寶貴的人力,而且有超人的效率和正確性。電腦移植標點同樣節省了大量人力,免除了許多無謂的重復勞動。學者可以把節省下來的時間投入到更需要人類智慧和學識的地方,這無異于延長了學者生命,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
1、“二十四史”形成于《四庫全書》的修纂,在明代累積為“二十一史”的基礎上,加入清人修的《明史》,挖掘出《舊唐書》,輯出《舊五代史》,終于定為“二十四史”,這是一項巨大貢獻;
2、《四庫全書》本“二十四史”是由當時的一大批學養深厚的作者校勘整理而成的,具有不可忽視的學術價值;
3、《四庫全書》本“二十四史”從版本角度來說,有一小半不甚遜于其他版本(如百衲本),其版本價值亦值得重視;
4、《四庫全書》本“二十四史”與已經被學術界所重視的“殿本”大體同時形成而有其稍后出的價值,應被重新認識;
5、在已經有較為通用的、總體質量最高的中華書局標點本《二十四史》的情況下,標點出版作為“第一部”的《四庫全書》本“二十四史”,從版本存真的角度看,是有意義的;
6、整理時,在校勘方面應偏重保留版本原貌。
珍藏于臺灣故宮博物院的文淵閣《四庫全書》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首次抄成,集四部之匯,融古今珍籍,為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之總體,對其進行數字化加工,使傳統走向現代,嘉惠學林,澤及后人,意義重大,價值彌高。國學網在長期潛心準備之后,推出文淵閣四庫全書“二十四史”,對于“二十四史”的學術研究、古籍整理、歷史悠久的傳播等,均具有切實的價值與意義,建議國學網及相關組織機構在從事整理大型文化工程中注意特別尊重前人成果,吸納既有研究理論,反復周密論證古籍整理的體例,形成比較高層次的整理標準確,廣泛吸收學界專家,嚴格審定,完善解決整理中存在的諸如校勘、標點、繁簡轉化等技術性問題,提高成果的學術質量,以文淵閣四庫全書版《二十四史》為目標,吸納武英殿本、百衲本、中華書局版《二十四史》的整理成果,并不產生成果版權的法律糾紛問題,鑒于以上判斷以及該成果所能產生的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以及會議提供的各項資料及相關說明,我們完全贊成該項目的出版定位并建議盡快推向社會。
國學網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典籍數據庫的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此番擬將文淵閣四庫全書《二十四史》校勘、標點、排印出版,有助于人們更為便利地使用文淵閣四庫全書《二十四史》,選題很有意義。建議在現有樣稿的基礎上,進一步推敲該書凡例,確定更為科學、可行的編纂體例,爭取在標點質量上超過前人。期待著本書早日完成。
建議保存庫本原貌,多版本比對固然可以博取眾家之長,但在校勘援用之時還須慎之又慎。
此版本《二十四史》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可作新本之底本使用,同時適當吸收各本之長,可望形成一個兼采多家之長的新權威本,為當前學術研究、文化普及作出新的貢獻。
選題有價值。建議以庫本為底本,做出一套完整的庫本電子本。同時,把庫本與其他版本差異的地方,以注或校勘記的方式注出,以供參考。
《二十四史》是中華古史最完整,最系統的記敘,是中國傳統典籍最應優先得到整理的部分,其中文字不僅是文獻學的整理對象,也有關乎中華史事的可信性,因此各個斷代史版本的比對就成為最重要的考證方式之一。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古史版本整理與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結合是最重要的時代趨勢。中華書局本《二十四史》擇善于而從,造福學界。而對治史者而言,保留版本間的不同與差異,于學術殊為有益。因而我們肯定國學時代提出的借助于計算機技術標點四庫全書本《二十四史》項目的學術價值,并認為建立諸個版本比對的《二十四史》是古籍數字化未來的重要成果。
庫本《二十四史》與殿本、中華書局本在文字上有較多的出入,在版本上有其自身的價值。出版其簡體校點本有助于歷史文化的普及,也能夠為學術界提供一種版本的選擇利用。
古籍電子化是圖書出版的方向,但目前已經數字化的古籍絕大多數不能作為文獻直接引用,因此制定古籍電子圖書標準,推出電子古籍善本,是古籍電子化的必經之路。整理文淵閣二十四史,就是這一工作的很好實驗。如果該書整理成功,必將成為古籍電子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標志。
1、定位在解決電子版的版權問題,不與中華書局爭論學術研究的版本價值。
2、要明確校點的體例,建議就此建立一套古籍電子化的校點規范。
3、要充分闡述四庫本的價值。從二十四史的流傳過程來看,四庫本有重要價值,但研究不夠,宣傳不夠。建議在古籍電子化過程中將其價值充分展示出來,這是取信于人的學術基礎。
4、建議立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