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家代表人物、臺灣“中研院”文哲所劉述先先生逝世 享年82歲
劉述先先生(資料圖 圖源網絡)
騰訊儒學北京訊 據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林月惠老師告知,港臺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臺灣“中研院”文哲所劉述先先生于今晨(6月6日)逝世,享年82歲。
劉述先,原籍江西吉安,1934年生于上海。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灣東海大學副教授、南伊利諾大學哲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以“傳統思想的疏釋”、“傳統與現代接合的構想”、“系統哲學的探索”為治學重點,立志建構“一套哲學,一方面繼承中國哲學的大傳統,另一方面又能面臨現代的挑戰”。著有《中國哲學與現代化》、《大陸與海外——傳統的反省與轉化》、《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傳統與現代的探索》、《儒家思想開拓的嘗試》等。
劉述先先生是學貫中西的學者,他專長于西方文化哲學、宗教哲學與中國儒學,尤其是宋明理學,以及中西比較哲學、比較宗教學。他有著深厚的中西哲學的底蘊與修養,以發掘儒家思想的現代意涵為職責,努力促進傳統中國哲學的創造性轉化。
劉述先先生的父親劉靜窗與熊十力關系甚密,由于家學的影響,劉述先亦頗受熊十力弟子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當代新儒家的影響。但他既不主張自已是新儒家,也不反對別人說他是新儒家,他說:“重要的不是名詞,而是實質。儒家的傳統是,孔孟認為人有內在的泉源,進一步發揮為社會倫理的網絡,這是儒家思想的精華。如果你認為這種思想是新儒家,那么我就是新儒家。我自已不反對被稱為新儒家,但有許多想法與傳統思想有極大距離”(《大陸與海》)。劉述先主張維持儒家的理想,盡力闡述孔子思想的的現代意義。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東西確實已不適用于今天的現實,但儒家有其真精神,那些只守著儒家外在軀殼而丟棄內在真精神的人,不是真儒者而是儒家的罪人。
他認為,儒學最中心的本質就是“內在仁心的親切體證”,他把孔子的“仁”解釋為普遍的同情心,根據朱熹以“生”釋仁的思想,把仁視為創造、剛健、不斷開拓的精神力量。劉述先先生認為,儒家的生命哲學與生命情調,是一種真正的開敞的生命觀,與抱殘守缺的閉鎖心靈截然不同,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儒家的生命哲學與生命情調,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上成為一個重要的支柱,甚至在世界的哲學里也是如此。
今天,劉述先先生走完了他82歲的人生,而他對于儒家義理的現代性闡釋,對于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的突出貢獻還將影響一代又一代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