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主要漢學出版物近期目錄(三十七)
2016·1—2016·3
1、國史館館刊第48期
時 間:2016年6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史館
內(nèi)容簡介:
【論文】
早期的孔祥熙:一位基督徒的教會歷練與公共參與(1890-1922)(陳能治)
英國對于南沙群島之主張及其影響(1930-1951)(陳鴻瑜)
無礙反攻?「中美共同防御條約」簽訂后的說服與宣傳(張淑雅)
「中美共同防御條約」及其對蔣介石總統(tǒng)反攻大陸政策的限制(林正義)
1970年代中華民國對日僑務(wù)政策之變化——以中日斷交前后為中心(王恩美)
報導(dǎo)者:黃翔瑜(國史館)
2、臺灣文學論叢第7輯
時 間:2016年4月
出版單位: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nèi)容簡介:
日俄戰(zhàn)后的日人游記:木下新三郎與同時代日本旅人的游記比較(歐人鳳)
文化中國想象下的「同行者」——論鍾曉陽在臺灣文學場域的活動和發(fā)展(黃鈺萱)
流浪遠方:異鄉(xiāng)人「三毛」的自我形象(何欣穎)
失鄉(xiāng)的反叛者、陳秀玲〈現(xiàn)代神話愛情——《春光關(guān)不住》〉(陳玟蓁)
從小說到劇本:論海神家族的舞臺展演(孫慈敏)
探測南方ê溫度——胡長松〈金色島嶼之歌〉研究(黃一萍)
3、漢學研究第34卷第1期
時 間:2016年3月
出版單位: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nèi)容簡介:
【專論】
「梁山七器」與周代巡狩之制(陳絜)
話語招魂術(shù)里的雙重性格——揚雄之書寫模式及其經(jīng)典觀析探(龔韻蘅)
六朝佛法「殺生戒」與世教祠祀信仰的交涉(紀志昌)
傳記與辨體觀——內(nèi)部沖突的分類過程(黃自鴻、胡梓穎)
Antonio Pérez——一個華人雇傭兵與十六世紀末西班牙人在東亞的拓展(李毓中)
理禮雙彰——鄭齊斗的經(jīng)世之學(劉芝慶)
氣節(jié)與道脈之間——東林祠祀爭議與清初士風之轉(zhuǎn)折(胡琦)
談「的」字(準)定語結(jié)構(gòu)──以四縣客家話名物化為例(鍾叡逸)
On the Locative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 in Taiwanese Hakka: Interface between Construction and Lexical Semantics(構(gòu)式和詞匯語意的互動──以臺灣客家語處所存在構(gòu)式為例)(葉瑞娟)
【問題與討論】
上博五〈季庚子問于孔子〉通釋(林清源)
明清所編總集造成的漢魏六朝文本變異——拼接插入的處理手法及其方法論反?。謺怨猓?/p>
4、政大中文學報第24期
時 間: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nèi)容簡介:
宋代的古賦批評與《楚辭》論述(許結(jié))
漢儒、書賈與作家:論《棠陰比事》在江戶初期之傳播(林桂如)
千里鏡、鹿毛筆、寄生螺:徐葆光使琉詞中的航海經(jīng)驗與異國見聞(廖肇亨)
宦官、俠妓和女夷:《血影石》中的邊緣人物與異域想象(劉瓊云)
《左傳》「獻捷」、「獻俘」、「獻功」事例的省察與詮釋(李隆獻)
論董仲舒的時空知覺及其歷史觀──「氣感」的觀點(林世賢)
從理學修為面向論朱熹的《楚辭集注》(陳志信)
德全而道備:《張洪陽批注道德經(jīng)》的「道德」論述(江淑君)
5、早期中國史研究第7卷第2期
時 間: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早期中國史研究會
內(nèi)容簡介:
【研究札記】
《三國志》正文勘證:〈丁奉傳〉「左右都護」等記載辨疑(林宗閱)
西漢長安武庫職官建置與兵器管理制度(李昭毅)
北周外交遣使小札(林靜薇)
6、史學匯刊總第34期
時 間: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
內(nèi)容簡介:
劉宋時期廣州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朱祖德)
談柳宗元書法與「元和腳」(黃緯中)
宋代發(fā)祥地:南京應(yīng)天府研究――以建制為中心(韓桂華)
宋臣彭汝礪使遼的行程(蔣武雄)
北宋禁軍編制的演變與「置將法」的實施(雷家圣)
略論契丹遼朝對漢人的政策(王明蓀)
《國朝獻征錄》所收錄應(yīng)槚墓志銘校讀──兼論史源出處探析與比較(連啟元)
陳得芝先生的治學(于潔)
7、文與哲第27期
時 間: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nèi)容簡介:
戲曲劇目之題材內(nèi)容概論(曾永義)
五柳與孤松──陶淵明的文化偶像與魏晉風度(劉奕)
《文與雕龍》二重「興」義及其在「興」觀念史的轉(zhuǎn)型位置(顏昆陽)
晉、宋時期《易》學思維在儒、佛交涉中應(yīng)用的考察(紀志昌)
「言志道」與「悅情性」──論白居易的「詩觀」兼評臺灣的「中國抒情傳統(tǒng)論」(張雙英)
論二程之思想史地位與其論述所產(chǎn)生之哲學導(dǎo)引(戴景賢)
論蘇軾對凈土信仰的接受(黃惠菁)
方苞古文義法與《史記評語》──比事屬辭與敘事藝術(shù)(張高評)
20世紀海內(nèi)外唐代小說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王兆鵬)
20世紀初越南知識人的「歐戰(zhàn)」論述──以中國浙江《兵事雜志》與越南《南風雜志》(漢文版)為考察中心(羅景文)
8、中正漢學研究第26期
時 間:2015年12月
出版單位: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nèi)容簡介:
后塵遵軌轍,前席詠儀型:本刊更改刊名之緣由與過程(毛文芳)
趙悳《詩辨說》初探(姜龍翔)
清代訓詁學「以聲求義」法之思維理路及其對訓詁專著編撰之影響(陳志峰)
感官與道:《莊子》的知覺感通論(劉芷瑋)
婦學與詩才:明代女教書中的詩歌著錄及評述(連文萍)
論連橫「地方」書寫中的兩種方式與寓意:以〈臺灣史跡志〉、〈臺南古跡志〉為觀察核心〉(江寶釵)
「佛經(jīng)語言學專輯」序言(竺家寧)
佛典成語與禪籍成語異同論(王建軍)
《金剛經(jīng)》梵文復(fù)合詞及其漢文譯語的對勘研究:以羅什本與玄奘本為依據(jù)(陳淑芬)
敦煌P.2172〈大般涅盤經(jīng)音〉反映的語音現(xiàn)象(廖湘美)
從認知角度試論《六度集經(jīng)》中總括副詞「皆」與「都」的語義功能〉(楊安娜)
9、道教研究學報第7期
時 間:2016年4月
出版單位: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nèi)容簡介:
【呂祖道經(jīng)與清代乩壇特輯】
A Prolific Spirit: Peng Dingqiu’s Posthumous Career on the Spirit Altar,1720–1906 (Daniel Burton-Rose)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s: With a Focus on Innovations in the Scripture of the Great Cavern in Ming-Qing Daoism (Jihyun Kim)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Cult of Lu Dongbin to Sichu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ocal Religious Milieu (Elena Valussi)
清朝道光年間金蓋山呂祖道壇所創(chuàng)之經(jīng)典初探:以《玉清贊化九天演政心印集經(jīng)》、《玉清贊化九天演政心印寶懺》為中心之探討(丸山宏)
明清《玉皇本行集經(jīng)》中呂祖降誥研究(謝聰輝)
清末民初嶺南地區(qū)的呂洞賓信仰之地方化:以圣地與經(jīng)書為探討中心(志賀市子)
【Articles】
Liu Yuanran and Daoist Lineages in the Ming (Richard G. Wang)
「安樂法」小考(山田俊)
【書評】
Religion i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by Paul R. Katz (Gareth Fisher)
Aux portes du ciel: La statuaire tao?ste du Hunan: Art et anthropologie de la Chine, by Patrice Fava (David A. Palmer)
Creative Daoism & Facets of Qing Daoism, by Monica Esposito (Elena Valussi)
The Huainanzi and Textual Production in Early China, edited by Sarah A. Queen and Michael Puett (Tobias Benedikt Zürn)
劉仲宇著,《道教授箓制度研究》(謝聰輝)
10、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小日報》等記錄的晚清1891-1911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李紅利、趙莉薩 編著
出版單位:臺北:暖暖書屋
內(nèi)容簡介:
《小日報》在十九世紀末,每期銷量超過百萬,是法國最流行的通俗類市民報紙,由于定價便宜,紙張不耐久保存,現(xiàn)已成嬌貴的收藏品。全書收集一百多幅彩圖,由法國報社專門派往中國進行現(xiàn)場采訪報導(dǎo)的一流畫家兼新聞記者親自繪制,有強烈的現(xiàn)場感,極具視覺的沖擊力。
法國《小日報》創(chuàng)刊于一八六三年,創(chuàng)刊之初刻意避免國內(nèi)黨派政治的新聞報導(dǎo),聚焦有人情味的小故事、浪漫小說連載等軟性主題。到了一八八四年,又增加每周副刊,在首尾頁或內(nèi)頁里安插當時最新的彩色石印版畫,內(nèi)容大部分是國內(nèi)外發(fā)生的重大新聞事件。在那個攝影才剛起步的年代,這種以彩色圖片報導(dǎo)重大新聞場景的手法,很受到讀者歡迎?!缎∪請蟆芬虼顺蔀槭澜缟系谝环菝咳珍N售量破一百萬份的報紙。
本書收錄了一百多幅《小日報》等關(guān)于當時中國重要新聞的插圖,時間由一八九一年(清光緒十七年)到一九一一年(宣統(tǒng)三年)。這二十年正是近代中國一個風云變幻、局勢激蕩的時代,所謂「百年銳于千載」之時,重大歷史轉(zhuǎn)折接連出現(xiàn):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和隨后的政變、一九○○年八國聯(lián)軍之役、一九○四年日俄戰(zhàn)爭,有些事件牽涉極深極廣,甚至到了今天,在臺灣的我們,仍然受到影響。在沒有新聞?wù)掌哪甏@些插圖就代表了法國人眼中的中國,等于是一部紙上新聞記錄片,讓我們從當時法國的視角來觀看大清帝國的最后一幕,以及西方觀點詮釋下的中國史。
作者簡介:
李紅利,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畢業(yè),某大型國企駐外人員,專注于海外史料中的中國史的收藏和研究,手中藏有海量有關(guān)中國的法國畫報。
趙莉薩,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系畢業(yè),現(xiàn)供職于中國外文局中國新聞法語部。2012至2013年間曾赴法國巴黎三大進修一年。曾與王嵋、麗泉夫婦合譯貝爾納·布立賽(Bernard Brizay)的《法蘭西在中國300年:從路易十四到戴高樂》一書。
11、跨界思維:臺灣與全球客家的政策對話
時 間:2016年6月
作 者:張維安、陶振超 著
出版單位: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內(nèi)容簡介:
臺灣「瀕危客語」語言資源保護的學術(shù)構(gòu)思(張屏生)
客語復(fù)興與小學母語教育:語言巢觀點下的客語生活學校(羅烈?guī)?、葉秋美、黃秋燕)
英國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經(jīng)驗對客家文化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政策的啟示(羅慎平)
臺灣客家文化的危機與轉(zhuǎn)機:以加泰隆尼亞為參照的臺灣客家文化實驗區(qū)(張雅惠)
尋找客家文學:以客委會「桐花文學獎」發(fā)展為例(黃玉晴)
客家政策、青年文化參與及藝術(shù)家(王俐容、黃鈴雅)
族群認同與文化外交:以日本關(guān)西崇正會為例(李世暉)
Being “Half Hakka”: Identity Among the Children of Intercultural Marriages in Sarawak, Malaysia (Elena Gregoria CHAI)
試從《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與「相互交錯性」思考客家性別(蔡芬芳)
臺灣客家族群權(quán)利之制度與實踐(雷耀龍)
新加坡族群政策下的客家族群(張慧梅、劉宏)
Hakka Dialect Identity versus Chinese Identity in the Face of Government Policy in Malaysia (Danny Won Tza Ken)
12、移動之民:海外華人研究的新視野
時 間:2016年5月
作 者:張瓊惠、梁一萍 主編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臺灣師范大學出版中心
內(nèi)容簡介:
歷史脈絡(luò)
16世紀以來的美洲華人移民與全球化(胡其瑜)
21世紀初歐洲華僑華人人口構(gòu)成概覽(李明歡)
移民巴拿馬:廣州花都區(qū)儒林村新移民初探(張應(yīng)龍、張彬)
社會文化
洛杉磯臺灣移民的族群特征與族裔地景(徐榮崇)
新加坡的觀音信仰與華人宗教景觀(戚常卉)
張煜南:19世紀末清廷駐檳榔嶼的代領(lǐng)副領(lǐng)事與華人社會領(lǐng)袖(張曉威)
經(jīng)濟發(fā)展
另一種新加坡河故事:以浯江公會為中心的考察(江柏煒)
二戰(zhàn)前馬來亞吉打華人的碾米業(yè)發(fā)展(阮涌俰)
從柔佛古廟游神探討馬來西亞華人傳統(tǒng)文化與發(fā)展(林佩環(huán))
教育政策
崇文重教:敬惜字紙之傳統(tǒng)在新加坡的變遷(李勇)
印度尼西亞西加華人歷史意識的重建與華語文教育的復(fù)興(楊聰榮)
兩岸大陸臺商子女教育政策之分析(吳建華)
身份認同
大陳人在臺灣的社會文化調(diào)適與認同之研究(蘇淑娟)
從歷史角度探討「港人」身分認同問題(周正偉)
全球化時代之移民研究新典范:從國家中心主義到人本主義的發(fā)展(劉名峰)
文學創(chuàng)作
文集、軍團、尸?。洪喿x湯亭亭的和平系列(張瓊惠)
華語語系文學:一個學科話語的播散與接受(張錦忠)
返鄉(xiāng)外國人:《外國人》重返亞洲的跨國敘事模式(梁一萍)
13、小說新力:臺灣一九七○后新世代小說論
時 間:2016年5月
作 者:王國安 著
出版單位:臺北:秀威信息公司
內(nèi)容簡介:
序 什么樣的新時代,什么樣的新世代
第一章 新文學世代形成的內(nèi)、外緣因素
外緣因素:政治、經(jīng)濟、媒體
內(nèi)緣因素:文學史的傳承
第二章 新世代小說的空間書寫
地方:再塑地方感
封閉空間:時間與記憶的永恒命題
都市空間:欲望與階級的版圖
異國空間:在異域追尋「人」與「自我」
第三章 新世代小說的輕盈風格
個人情感的小敘述
輕松的敘事態(tài)度
奇思異想與通俗情節(jié)
創(chuàng)新鮮活的語言
第四章 新世代小說常見主題分析
崩壞:從「廢人」到「壞掉的人」
網(wǎng)絡(luò):「自我」的分裂
家庭:「家庭」型態(tài)的變遷可能
少男少女:青春的戀慕、誘惑與闖蕩
情欲:孤獨與寂寞的出口
后記 臺灣一九九○后新世代小說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