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北京大學博雅論壇”成功舉辦
5月13日,由北京大學、中華青年精英基金會主辦,北京大學中文學系承辦的第二屆“北京大學博雅論壇”在英杰交流中心陽光大廳成功舉行。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王德威教授作為主講嘉賓,為北大師生奉獻一場主題為《革命,啟蒙——與抒情:現代中國文學的歷史命題》的學術盛宴。本次論壇邀請了許多學者教授參與,各界精英人士匯聚一堂,展開了一場“高端、高知、高見”的思想對話。中文系系主任陳平原主持本次論壇。
百余年的中國近現代歷史變奏,中國的現代文化、文學通過何種方式介入歷史、表現歷史,并建構中國近現代文明的方向,這是中國思想界非常關注的命題。然而就是這歷史長河中不起眼的一百多年,中國經歷了現代化的轉型的歷史巨變。從詰屈聱牙的古文轉向流暢簡明的白話文,從長辮裹腳轉變為西裝短發,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走向土地革命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無論是大眾生活的點滴變化還是中華國體的變更,都呈現了近現代中國與古代中國截然的歷史區隔。近現代中國的文化歷史主題便成為解釋這種歷史發生動因的重要面向。
王德威教授在演講中與李澤厚先生80年代提出的“啟蒙與救亡”主題對話,并力圖超越“啟蒙與救亡”的辯證關系,從“抒情”命題再出發,思考文學與歷史更為繁復互動的面貌。他追本溯源,從文學與文字學的歷史觀層面上考辯“革命”、“啟蒙”、“抒情”三者經歷的復雜語義轉換,以此提煉出“抒情”為文學的歷史命題的合理性和適用度。繼而,王德威教授深入分析“抒情”在中國文學中的內涵肌理,他認為“情”字帶出中國古典和現代文學對主體的特殊觀照,并且“抒情”不僅有興發自然的向往,也有形式勞作的訴求,中國文學在文學形式收放之間構建了中國主體情性。王德威教授最后強調 “抒情”與 “啟蒙”、“革命”之間的互動,認為中國現代性的追求不僅包含知識價值的取舍和行動能量的聚散,也包含個體和群體的感性律動、審美自覺、象征構造。也惟有透過三者的互動,才更能理解文學發動、參與、反抗、銘記、超越歷史經驗的關鍵位置。
王德威教授的演講游走古今,學貫中西,思想深刻,博雅深情。在場學者亦為王德威教授的演講所啟發,中文系教授陳平原、陳曉明、黃子平、吳曉東、張輝與王德威展開對話,時時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令聆聽的廣大師生們贊服。最后,陳平原主任作總結發言,主論壇圓滿閉幕。
本次論壇的主辦方中華青年精英基金會,由香港愛國人士鄭志剛先生于2007年創辦,為非營利性社會公益組織。基金會旨在通過開展專題研討會、論壇、沙龍、校園辯論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為在差異性文化背景下成長的青少年提供相互交流與學習的平臺,傳遞與分享優秀青少年群體在愛國主義精神、人文精神、創新機制、國際視野等多角度思維下的價值理念,持續推動內地與香港青少年的溝通與了解。同時,基金會亦致力于為內地和香港青少年提供各種機會與資助,幫助優秀青少年成就夢想,倡導個人發展與貢獻社會的結合,使之能夠發現和發揮自己的潛能,追求卓越,實現價值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