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曹劌論戰》中“登軾而望之”的斷句及解釋
初中語文課本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曹劌論戰》,選自《左傳·莊公十年》,其中有一段文字,“登軾而望之”。課本的斷句是“登軾而望之”,下面有一條注釋,“登軾,登上車前的橫木。軾,古代車子前邊的橫木”。四川重慶工商大學教授傅德岷先生和賴云琪先生共同編寫的《古文觀止鑒賞辭典》(長江出版社出版)也認為應當這樣斷句,“登軾而望之”,對“軾”的注釋是“古代車廂前面扶手的橫木”,并且翻譯是“然后登上車前的橫板遠望”。吳茹之編譯的《左傳》(三秦出版社)選本,其斷句也是如此,對“軾”的注釋是“車前之橫木,站在上面可以望到遠方”,翻譯是“然后登上車前的橫木遠望”。
我認為以上斷句及解釋都是錯誤的。
首先,“軾”:有兩個意思,一是作為名詞,二是名詞活用為動詞。作為名詞解,《說文》:“軾,車前也”,就是古代車前的橫木,其實用價值,就是當車前行時,由于車的晃動,站在車里的人,將手扶在這根橫木上,才能站得穩當。如《左傳·成公十六年》:“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車,折軾”的“軾”字,就指這根車前的橫木。又如《韓詩外傳·卷六》:“伏軾而嘆曰”,以及《莊子》:“孔子伏軾而嘆”的“軾”字,都是這個意思。名詞活用為動詞解,《釋名》:“軾,式也。所伏以式敬者也”,就是站在車里的人,雙手按在車前的橫木上,身體要站端正,并且上身微微前傾,表示對周圍的人的一種同情或尊重,一般寫作“式”。表示同情的,如《禮記》:“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軾而聽之。”《論語》:“兇服者式之。”表示莊重的,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韓詩外傳·卷一》:“ 荊伐陳,陳西門壞,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過而不式。”《論語》:“式負版者。”
其次,“登”: 其一,《說文》:“登,上車也。”登,就是上車的意思。曹劌與魯莊公同乘一輛車,當“齊師敗績”的時候,曹劌有一個“下,視其轍”的動作,“下”就是下車,因為他要看的是“齊師”的“轍”,所以他必須先下車,再走到有“齊師”的“轍”的地方。并且,傅德岷先生和賴云琪先生共同編寫的《古文觀止鑒賞辭典》的斷句是“下,視其轍”,翻譯是“下車,仔細看齊軍的車轍”。吳茹之編譯的《左傳》選本的斷句是“下視其轍”,翻譯也是“下車,仔細看齊軍的車轍”。這兩個斷句雖然不一樣,但是翻譯一字不差。以此分析,這個“登”就是指“登車”而言,而并非“登上車前的橫木”,更不是什么“登上車前的橫板”。其二,乘車是有規矩的,如《論語》:“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后漢書·張湛傳》:“乘車必正立。”《禮記·曲禮上》:“車上不廣咳,不妄指。”這樣看來,那根車前的橫木只能用來扶手,是絕對不允許站人的。況且魯莊公又在身旁,這樣站在上面,是極不恭敬的,搞不好是要殺頭的。其三,古代的車是馬車,魯莊公是諸侯,應該是四匹馬駕的車,當有人上下車時,肯定要晃動,如有人要上到車前的橫木上,肯定也要晃動,站在車里都要有扶手的“軾”才能站得穩當,站在“軾”上面的話,四面又沒有扶手,怎么能站得穩呢?其四,兩軍陣前,遠望對方,站在車里“望”與站在那根車前的橫木上“望”,有什么區別,應當沒有什么區別。因此,這個“登”字,應獨立為一讀,做“上車”理解。
第三,“望之”,“望”就是遠看,“之”是代詞,代指齊國的軍隊。
第四,陳戌國先生點校的《四書五經》(白文本,岳麓書社),其斷句是“登,軾而望之”,因為是白文本,不知道陳先生怎么翻譯,但從斷句來看,“登”字應當做“登車”。
綜上所述,“登軾而望之”的斷句應當是“登,軾而望之”,翻譯為“然后登上車,雙手按在車前的橫木上遠望齊國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