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誰識漢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唐人李商隱用這一首《賈生》詩道出了千百年來知識階層為賈誼鳴不平的心聲。在歷代士人眼里,漢人賈誼是個懷才不遇的典型。而且他這個才不是一般的才,是一種足以為帝王師的才。為帝王師,為皇帝老爺支招、出謀劃策,對于一個讀書人來說,是何等的榮耀。大概就是因為賈誼,也不知引發了后世多少讀書人為帝王師的無限遐想。賈誼生前支了不少招、出了不少謀,但后人公認其招其謀見用者稀,于是便由李商隱來發一浩嘆。而為賈誼嘆惜并不始于唐人,早在漢代,劉歆就對賈誼推崇備至,其曰:“漢朝之儒,唯賈生而已。”而其父劉向更為其深道惋惜,其曰:“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保ā稘h書·楚元王傳》)
是不是因為賈誼的才華眾望所歸以及為其鳴冤叫屈者眾,我們就應該認定賈誼受了天大的不公?會不會因為在后世的知識分子眼里,賈誼是他們的同道與榜樣,便先有了一定的傾向性,所謂同氣相求,在評價的時候免不了會感情用事,不問是非地向著自己人?不能排除這些因素。對這個問題的判研,應該經過充分考察,來看其生前究竟為皇帝出了什么謀,支了什么招,是否當得起后人的如此推崇。經過初步考察,菜九認為,賈誼的所謂遭遇不公,對漢代百姓來說,沒準是一件大好事。
那么,賈誼的所謂不遇是怎么回事呢?《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記得很清楚:
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而《漢書·賈誼傳》基本沿用了《史記》并下判斷道:“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笨磥砉湃藢Z誼的遇與不遇已沒了定見,如果客觀一點,不妨認可班固的看法,即談不上遇與不遇。畢竟他出的謀、支的招,是有一些被采用了。而欲其所有的主張都被皇帝接受,那運氣也太好了點,天下有這樣的好事嗎?
賈誼剛入朝廷,就在朝廷大事中取得話語權,頻頻為新即位的漢文帝出謀支招。 按司馬遷的說法,漢文帝即位之初的多項法令都是按賈誼的主張辦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不能算是不受重用。而當時賈誼也只有二十出頭的年紀。在賈誼短短的從政生涯中,留下了大量的干政文字。只要仔細研讀就不難發現,賈誼的進言無論其怎樣千變萬化,但可以一言以蔽之,即為皇帝好。而為皇帝好,是不是真的能達到目的,是不是為天下好,則又是另外一回事。因為其變著法子進言的核心就是為了鞏固并擴張皇帝的權勢,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的進言與歷史上的前輩韓非、李斯沒什么區別。巴結權勢,乃人性使然,孔夫子也說過“畏天命,畏大人”嘛。在《史記》中就有不少出于為當局著想而進言的記載,但給人的印象卻是壞事多,好事少。因此,每逢菜九看到有人向當局進言,總要戴上有色眼鏡看一看,還真看出幾個心術不正的家伙,并認定賈誼也是其中的一個。也正是這個賈誼,不知讓多少人被菜九扣上了讀不懂《史記》的帽子。
菜九印象中《史記》記有幾處小人進言壞了人主大節的事大致如下:周公歸政成王后,有人對成王說周公想造反,陷成王于不義;有人對陳勝說故舊太放肆,有辱尊嚴,弄得陳勝眾叛親離,最終兵敗被殺;太公家令對太公說,應該對當了皇帝的兒子行臣子禮,太公照此辦了,而劉邦受之坦然,壞了皇帝自己的形象。再一個可能就是賈誼對漢文帝進言,但未能得逞。那么,賈誼的進言都是些什么呢?無非是讓漢文帝削藩,眾建諸侯少其力。此事因日后的吳楚七國之亂而顯得非常英明。其實讀書人大概忘了,天下之分還是合,在秦始皇并天下時就爭論過了。李斯等人得出的結論是,周王室為什么衰落,原因就在于分封太濫,最終弄得王室本身沒力量。而漢人在總結秦亡原因時,則將不分封子弟作為重要原因??v觀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無論分也罷,不分也罷,都有各自的問題和麻煩。換言之,即使按賈誼所說去做,也未必能討到什么好。大明王朝的建文帝就聽了臣下削藩之策,弄得身敗名裂。好在漢文帝沒聽賈誼的,否則什么下場還真不好說。再仔細分析賈誼的削藩建言,其重點是要削漢文帝叔父、堂兄、侄子們的封地,而對漢文帝的子嗣,賈誼的主張卻是增加封地(《諫立淮南諸子疏》)。這種主張似乎與他再四強調的末大不掉的吁求相矛盾,其實兩種主張的核心是一樣的,即玩弄詞藻,變著法子擴大并鞏固現任皇帝的權限。因此,賈誼的小人特色,就是孜孜不倦地鼓動漢文帝將國家最大的利益劃到自己名下。一言以蔽之,賈誼反對各諸侯占地多的主張不是一種制度上的改進,而是要形成怎樣讓與最高當權者關系最直接的親屬多占地的制度。所以說他巴結權勢,一點也不冤枉他。
應該看到,賈誼的這些削藩主張在朝中有很大的殺傷力,得罪的人肯定不少。但他仗著報效最高當權者的拳拳之心,也顧不了這么多了。也許有人會認為,賈誼的這些言辭可能是在私下里說的。但根據其不依不饒的進言勁頭來看,他不會對眾人有太多的回避,這也是眾老臣聯合起來反對他的原因。一個新進之人,是不是會站到眾老臣的對立面?這樣做是否明智?天下沒有無風險的投機,投機的收益與風險成正比。日后漢武帝朝的江充為了討得天下至尊的歡心,得罪任何人都在所不惜,連武帝太子都被他得罪而逼反。像賈誼這樣求進心切,肯定也會公開自己的主張。如果賈誼也是沒完沒了地在皇帝面前推行自己的主張,眾老臣聯合起來反對他正是合情合理的事。而賈誼的進說常常是不顧客觀事實危言聳聽地胡說一氣。比如他說“今漢興三十年矣,而天下愈屈,食至寡也”(《憂民(事勢)》)。需知,秦收太半之賦,民不堪重負而反。至漢興至文帝,始終貫徹了與民休息的基本國策,賦稅率約為十五分之一,遠遠小于孟子主張的十分之二。賈誼并非不知道這個情況,其之所以要將問題講得嚴重,無非是想吸引皇帝的注意。
對賈誼的反復進言,人們不妨可以說他報國心極強,但同樣也可以說其心術不正,諂媚邀寵心極盛。阻撓賈誼得勢的朝臣,就是持后一種議論?,F在人喜歡將賈誼策不受重視歸結為保守派勢力強大,那些使賈誼不遇的罪魁禍首,即司馬遷所記的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往往被后世尤其是被現代學者當做是保守勢力。這其實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梢钥隙ǎ{、灌等人確有保守的傾向,而這些所謂的保守勢力的話有沒有一定的道理,似乎很少有人論及。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梳理,我們應該承認,他們反對賈誼的言辭卻更切合當時的實際。之所以說以周勃、灌嬰為代表的反賈言論也有更多合理的成分,就是蕭規曹隨原則在起作用。蕭規曹隨的故事最能體現漢初崇尚無為而治的精髓。聯系到賈誼事件,這個故事的意義也非常大。當年漢惠帝責怪曹參不問政事,曹參問,皇帝與高祖相比誰更高明,皇帝說自己不敢比高皇帝;曹參又問,皇帝認為曹參與蕭何相比誰更高明,皇帝說似不及蕭何。曹參說,這不就結了,你不如高皇帝,我不如蕭相國,他們倆定下的章程在運行就行,何必去干涉呢?換言之,劉邦定下來的章程,在沒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下,臣子們是不想做變更的。他們自己比不了蕭何,漢文帝也未必高明過劉邦,為什么要動先帝留下的政治遺產呢?在他們看來,賈誼年少輕進,想嘩眾取寵,亂祖宗成法,罪無可赦。因為賈誼所論,不過是李斯、秦始皇的陳詞濫調,不足為奇。在當時并沒有讓中央政權受到外在力量的威脅的情況下,主動挑起事端,顯然是有違漢初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宗旨的。
漢代秦興,有識之士就對秦亡之鑒作過總結,并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未能封建子弟。賈誼本人也對秦不分封不以為然,他認為:“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為都,輸將繇使,其遠者不在五百里而至;公侯地百里,中之而為都,輸將繇使,遠者不在五十里而至。輸將者不苦其勞,繇使者不傷其費,故遠方人安其居,士民皆有歡樂其上,此天下之所以長久也。及秦而不然,秦不能分尺寸之地,欲盡自有之耳。輸將起海上而來,一錢之賦耳,十錢之費,弗輕能致也。上之所得者甚少,而民毒苦之甚深,故陳勝一動而天下振?!保ā秾龠h(事勢)》)如此說來,賈本人也是主張封建的。只是賈的進言,是戰國以言干進的一套,其用心不外乎窺伺人君的心理,危言聳聽,以期能展其才。而賈誼的進言,恰恰違反了漢初的思維定勢。殷周分封,中央最終失勢,但其仍能延祚幾百年,較之秦二世而亡,更為漢人所能接受。在反端未現的情況下,突然提出要削藩,豈不是弄得天下大亂。而賈誼的一套,恰好是與無為相反而行的,皇帝和大臣不為所動,應該說是正確的,而不是什么忌才。那些老臣所說的“洛陽之人”也是有出典的,即當年的蘇秦就是洛陽人,以鼓唇弄舌謀求功名利祿。在這些所謂的保守派眼里,賈誼就是蘇秦之流角色,可能這個看法與事實相去不遠。
可以斷言,賈誼進言的出發點就是瞅準了漢文帝潛在的私心,窺測皇帝人性中的弱點,并激發之,以期一下子能平步青云。以前成王臣子、陳勝臣子、太公家令都是這樣討得當權者歡心的,蘇秦、韓非、李斯輩,也正是通過投其所好結最高權力的歡心的。怎奈由于漢文帝英明,他沒有完全達到目的。
有很多人,包括菜九一向敬佩的人都以為漢文帝后來分齊為七、分淮南為三是受到賈誼的啟發。這種觀點顯然是菜九以為沒讀懂《史記》的。漢文帝后來分齊為七、分淮南為三之前,齊與淮南都因為叛亂,經漢平叛后,被漢剝奪了封爵,土地歸漢中央所有,齊與淮南已經不存在了。漢是將自己的土地拿出去分成十個國家,而不是把原有的大國劃小,這里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賈誼從來沒有主張漢把自己的地拿出去分給別人。賈誼就是強調末大不掉,如果沒有末,就不存在什么掉不掉的問題。而漢文帝的做法,顯然是特地做出些末來,怎么能說是受賈誼影響呢?知識分子的虛妄性,也正在于此——硬要把不是自己的功勞說成是自己的。
總而言之,盡管賈誼的主張未被采納,但漢文帝并沒有虧待他,他個人顯然還是進言的受益者,否則他憑什么一下子就從一個平頭百姓,當到了長沙王太傅?這說明漢文帝還是愛惜人才的。但賈誼還很不滿足,郁郁而死,這又是何苦來哉,真是天曉得。司馬遷將其與屈原同傳,是指二者力求報效的執著相似,至于所求是否正當,并沒有開展討論。賈誼的事跡及史公的記載,賺得千百年無數同情淚,卻為賈誼本人及司馬遷始料未及。菜九以為,史公贊賞的也就是那種追求強烈而已。但強烈不等于好,不等于對這一點,各位看官應切記則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