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要素體系》專家評議會5月22日在京召開
2021年5月22日,《中國文化要素體系》專家評議會在北京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成功舉行。會議由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服務價值與文化傳播評估理論與技術》項目之子課題《中國文化要素體系及文化附加值評估研究》承擔單位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國家圖書館原館長詹福瑞教授、北京大學杜曉勤教授、清華大學劉石教授、首都師范大學趙敏俐教授等十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評議會。
本課題主要內容是面向中國文化重點應用領域復雜場景的多元化設計需求,針對中國文化要素提取困難、附加值難以量化的現狀,研究文化要素體系及附加值評估方法,構建符合當代多元化設計需求的中國文化知識庫、素材庫,開發文化附加值數據分析及素材重構交互設計軟件,實現中國文化要素化和價值增值,提升中國文化設計與創作效率和感染力。
《中國文化要素體系》作為課題的主體任務之一,是整個項目的底層工作,需要梳理已有的中國文化要素分類體系,研究符合多元化設計需求的中國文化要素分類框架的評價指標體系及方法,構建面向文化創作便利化的中國文化要素分類體系集及相關標準。在此體系基礎上,完成構建中國文化元素知識庫、中國文化元素素材庫、文化附加值測量及分析、啟發式、聯想式的文化元素重構交互技術及軟件開發,在工業設計、建筑設計、文化衍生品及旅游等典型領域形成實證應用。
《中國文化要素體系》基于海量古籍文獻的整理分析,在充分吸收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借助計算機技術手段,創造性地提出了六分法體系架構,以哲理思想、史志民俗、藝文雅鑒、山川地貌、百工器物、典章制度為主軸,多側面展示中國文化中“所思”“所記”“所賞”“所見”“所創”“所制”的文化特質,從概念、事件、人物、典籍、圖志幾個方面,系統地構建了中國文化的表層、中層、深層三重結構,使每個具象的文化要素實現縱、橫兩個方向的高度概括,既涵蓋了中國文化要素的歷史成因,又體現出中國文化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進而搭建出一個全新的中國文化要素框架模型。
評議專家聽取了課題組的匯報,觀看了模型演示,并與課題組進行了深度交流,對《中國文化要素體系》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認可,一致認為該成果具有以下三大特點:
一是基礎扎實。該成果承擔單位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長期致力于古籍數字化建設,先后整理了近萬種古代典籍文獻,公司創始人即課題負責人尹小林先生創建的超大規模中華古籍全文檢索數據庫——《國學寶典》已成為中文古籍數字化的標志性成果,以此為基礎提取的文化要素,較好地把握了中國文化的起源、演變、發展的脈絡,使體系架構具有堅實的文獻基礎。
二是視野開闊。該成果充分吸收了自民國一百多年以來眾多專家學者對中國學術沿流、歷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兼收博取,集眾家之長,使其體系具有學術的視野和國家文化的高度。
三是科技含量高。該成果充分運用大數據和計算機技術,通過對數十億字的古籍文本數據進行運算,實現知識抽取,并在主題詞共現的Ochiia系數基礎上,結合提取出的上萬條關鍵詞,形成了寬幅面、大縱深的中國歷代文化的知識圖譜,使其要素體系具有良好的可視性和概括性。
專家指出,該課題的價值在于如何利用當代的計算機技術,有效指導中國文化要素在文創產品、工業、建筑設計等場景的實踐應用,提升創作效率。作為該課題的底層或基礎性研究,需要準確界定 “中國文化要素”的核心概念,而人們對此概念的理解并不一致,因此需要梳理當前各種不同理解,結合課題“解決符合當前多元設計的需求”,著重提出自己的理解。
基于此,《中國文化要素體系》編制工作梳理了已有的中國文化典型分類框架,結合綜合評價技術,重新構建了面向文化創作便利化的中國文化要素體系,形成了開展創新性技術研究的理論基礎。該體系在已有知識抽取、約簡和推理方法基礎上,融合優化算法和深度學習開發,對現有中國文化元素分類龐雜,無法有效指導文化創作的難題實現了實時性的突破,實現了文化領域知識的結構化表達。同時,針對工業設計、建筑設計、文化衍生品及旅游等四個中國文化應用的重點領域的應用服務進行了畫像,為滿足當前社會對高品質、多品類文化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提供了文化創作助力,符合“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要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的發展方向,有利于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