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八):歷代文史工具書
二、字典、辭典
(一)字典
176、《說文解字》,東漢許慎著。我國現存第一部字書。該書以小篆為主體,兼收古文、籀文,全書分為十四篇,收單字九千五百四十三個,用讀若法注音,按文字形體及偏旁構造分成五百四十部,創立了按部首收字的體例。字體以篆書為主,有古文、籀文等異體列為重文;字頭之下的解釋,先釋義,再釋形體構造,后注讀音,創立了較為系統的解釋文字的方法,并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體和漢代以前的文字訓詁,對我國古代語言文字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認作解說文字的“準繩”。《說文解字》的版本較多,中華書局1964年、1977年新印本以清陳昌治改刻清孫星衍本為底本(孫本據宋刻本)縮印,于字頭篆字之前加楷體,卷末增編楷體筆劃檢字,頗便讀者查閱。
177、《玉篇》,梁顧野王編著,是我國第一部用楷書編成的字書。今本《玉篇》雖非原本,但可知其對《說文解字》有所增訂,也是一本較好的字書。
178、《類篇》,王洙等修纂。它繼承了《說文解字》和《玉篇》的體例,著重探討字源,說明文字形體之變化并吸收了大量的新字(共收字三萬一千三百十九),講古音、古訓,在字書史上有一定貢獻。
179、《字匯》明代梅膺祚著,是我國一部較為通俗而編排方法也比較進步的字書。它收編單字三萬三千一百七十九個,包括俗字,而僻字則一律不收,并把《說文解字》的部首簡化成二百十四個,均按筆畫多少排列。注音方法是先反切,后直音。對字義的解釋,也較為清楚。全書分為子丑寅卯等十二集,連首卷及附錄共十四卷,每卷用表注明各部首及其所在頁碼,末附檢字表以便查找不易辨別部首的字。這種編排方法是字書發展中的一大改進,后世多沿用。明末張自烈的《正字通》是其補編。
180、《康熙字典》,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張玉書等奉命撰,這是我國字書第一次用字典的名稱。該書繼承了《字匯》和《正字通》的體例,分為二百十四部,共收字四萬七千○三十五,用反切注音,釋義旁征博引,可以說是我國封建時代纂修字書的一個高峰。該書也存在不少缺點和錯誤。乾隆時王錫侯著《字貫》一書,就對《康熙字典》的錯誤有所指摘和議論而被查禁。直到道光七年(1827),王引之奉皇帝之命,著《字典考證》,才校正了該書引書的錯誤二千五百八十八條。《康熙字典》的版本較多,其善者有:商務印書館1933年本,增《字典考證》、四角號碼索引;世界書局1936年本,增筆劃檢字索引、篆字譜、《字典考證》;中華書局1958年本,增《字典考證》。
181、《新華字典》,由新華辭書社編,1953年人民出版社初版,后又多次再版,1972年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以后不斷修訂,最近一次是1998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修訂。計收字1萬多,帶注解的復音詞3500多個。按漢語拼音字母音序排列,注音以普通話讀音為準,用漢語拼音字母標音,附注注音字母;釋義明確易懂,各種版本都附有幾種檢字表,查找方便。“歷史朝代公元對照表”等附錄九種。是目前最為普遍使用的小型字典。
182、《中華大字典》,陸費逵、歐陽溥存等編,中華書局1915年初版。該書按二百十四部首排列,收單字四萬八千余,稍多于《康熙字典》,還糾正了后者的錯誤二千多條。且于字頭之下兼列籀、古、省、俗、偽等體,還收進了近代方言和翻譯字,是其優點。盡管該書的缺點和錯誤也不少,但因它收字較多,在新的大型字典出版以前,還不失為一部重要的字典。
183、《漢語大字典》九冊,徐中舒主編,四川出版集團,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年二版。全書約2000萬字,共收楷書單字56000多個,是目前收集漢字單字最多,以解釋漢字的形、音、義為目的的一部漢語字典。
184、《漢語方言字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文字改革出版社1962年出版。為北京話和全國十七個方言點的字音對照表,收二千七百余字。
(二)辭典
辭典是用來解釋詞義。解釋詞義在我國古代叫“訓詁”,它包括“訓”和“詁”兩個方面:一是說明詞的定義和應用范圍以及它和同義詞、近義詞的分別,這叫“訓”;一是用當代通行詞語說明古代詞、方言詞的意義,這叫“詁”。
【百科性辭典】
185、《爾雅》,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第一部訓詁書,也是我國古代訓詁書的代表作。該書大約產生于春秋到漢初這一時期內,經過不少人的增補,到漢代才定型。今本《爾雅》按收錄詞匯的內容分為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等十九篇。它的內容豐富,不僅涉及到古代的一般詞匯,還涉及到古代社會的人事、天文、地理和生物等方面的知識,分門別類進行了解釋,是研究和查考先秦詞匯的重要資料,在我國語言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這部詞典成書較早,不少內容若沒有后人的解釋,也難以看懂。漢代以來,為《爾雅》作注的不少,但大多已失傳,現存晉郭璞的注和宋邢昺的疏,即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中的《爾雅注疏》。此外,宋代還有陸佃的《爾雅新義》、鄭樵的《爾雅注》,清代研究《爾雅》的著作更多,最著名的有邵晉涵的《爾雅正義》、郝懿行的《爾雅義疏》。《爾雅》一書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被列為儒家的經典,對后世訓詁書的影響頗大。后世訓詁書,有的補充《爾雅》內容,有的仿其體例,且多以“雅”字命名。其中舊題孔鮒的《小爾雅》,是最早的一部補充《爾雅》之作。此后有漢劉熙的《釋名》,除對字詞進行簡單的釋義外,并進一步探求語源。魏張揖的《廣雅》,則博采群書,以補《爾雅》訓詁之缺。宋代補《爾雅》之作有:陸佃的《埤雅》,羅愿的《爾雅翼》。明代朱謀煒的《駢雅》,專門收錄冷僻深奧的詞匯;方以智的《通雅》,特點在于探討語源。清代吳玉搢收錄形音歧異而意義相同的詞,撰為《別雅》;史夢蘭集疊字,撰《疊雅》。總之,以上諸“雅”,都是收錄古籍書面語言的詞典。
186、《四庫大辭典并附七種》楊家駱撰,1931年年初版刊印,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1975年七版。該辭典以四庫全書總目二○○卷著錄存目各書及其著者為範圍,範圍內的書名、人名均各立一條;凡一萬七千餘條,二百五十餘萬字。書名條下包括卷數、附錄,及其卷數、撰人,或編注人姓名、類次、解題、版本各項;撰人條下包括所著或所編注各書名稱、撰人時代、籍貫、小傳、四庫失收之著作名稱、撰人詳傳參考書各項。又因按字典式編排,為謀檢查便利起見,採取王雲五四角號碼檢字法排列。卷首刊有筆劃索引及拼音索引,以備不諳四角號碼者及外國人檢查之用。后又七種附錄,包括助檢表、四庫全書概述、《浙江采集遺書總錄簡目等各省四庫採進書目等。其中“助檢表”係將辭典內各書之繁名、簡名、通名、別名、次名、附名,各人之別字、別號、諡號,及見於各人傳記內之四庫失收書書名,均各立一條,按四角號碼檢字法綜合排列,以助檢查之便利。“四庫全書概述”中之“表計”和“書目”二篇,為該辭典之分類索引。
187、《歷代叢書大辭典》,楊家駱編,檢閱叢書目錄和相關知識辭典。楊家駱辭典館1936年版,(美)加利福尼亞大學,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該詞典匯集了顧修《匯刻書目》、傅云龍、朱學勤等《續匯刻書目》、《匯刻書目二編》、《叢書目錄拾遺》,孫殿起《販書偶記》、《叢書目錄拾遺》,楊守敬、李之鼎《叢書舉要》等叢書混編為條目,按四角號碼為序檢索。(1936)。
188、《辭源》,陸爾奎、方毅、傅運森等任編輯,商務印書館1915年出版正編、1931年出版續編,后來又多次重印再版。全書收詞目約十萬條,內容包括普通語詞、成語、典故和人名、地名、書名以及專科術語等等,按字頭部首編排,每個字頭先用反切注音,并附直音,再標明聲韻,解釋字義。該書在內容和編排體例上,都吸收了前人的成果,注音簡易,詞條較多,引證豐富,釋義明了,至今仍不失為有使用價值的詞典。1979年新版《詞源》收詞限于古典文史范圍,而且一般止于鴉片戰爭;舊《辭源》中的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應用技術的全部新詞則一律刪去。在單字下注漢語拼音和注音符號,并加《廣韻》(間采《集韻》等)的反切,標出聲紐,并注意語詞的來源及其在使用過程中的發展演變;全部書證加注了作者、篇目和卷次,有些條目之末還附了參考書目。是一部閱讀古籍用的工具書,供文史研究工作者參考。
189、《辭海》,舒新城、張相等編,1936—1937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后又再版。全書收錄詞條的數量和編制體例大致上與《辭源》相同。《辭海》對《辭源》所存缺點錯誤有一些改正,如引書注了篇名,還采用了新式標點。1979年新版《辭海》收單字一四八七二個,復詞九一七○六條,計一千三百余萬字。這是一部百科性辭書,主要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使用。
190、《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第一部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也是世界上規模較大的幾部百科全書之一。1978年,國務院決定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由胡喬木任總編輯委員會主任,姜椿芳、梅益先后任總編輯,2萬余名專家、學者參加撰稿。第一版歷時15年,于1993年8月出齊,共74卷;第二版歷時14年,共32卷,于2009年出版內容包括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文化教育、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66個學科和領域。共收77859個條目,計12568萬字,并附有適量的插頁。各學科分卷的條目按漢語拼音順序排列。正文條目前一般有一篇介紹該學科卷內容的概觀性文章,并附有反映該學科體系的條目分類目錄。正文條目后有介紹對該學科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事件的大事年表和供尋檢的條目漢字筆畫索引、條目外文索引、內容索引。卷內條目有完備的參見系統,部分條目附有參考書目。《中國大百科全書》74卷書目為:《哲學》Ⅰ、Ⅱ;《宗教》;《中國歷史》Ⅰ、Ⅱ、Ⅲ;《外國歷史》Ⅰ、Ⅱ;《政治學》;《法學》;《軍事》Ⅰ、Ⅱ;《經濟學》Ⅰ、Ⅱ、Ⅲ;《財政·稅收·金融·價格》;《社會學》;《民族》;《考古學》;《文物·博物館》;《中國文學》Ⅰ、Ⅱ;《外國文學》Ⅰ、Ⅱ;《美術》Ⅰ、Ⅱ;《音樂·舞蹈》;《戲劇》;《戲曲·曲藝》;《電影》;《語言文字》;《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教育》;《體育》;《新聞出版》;《中國地理》;《世界地理》;《數學》;《物理學》Ⅰ、Ⅱ;《力學》;《化學》Ⅰ、Ⅱ;《天文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固體地球物理學·測繪學·空間科學》;《地理學》;《地質學》;《環境科學》;《生物學》Ⅰ、Ⅱ、Ⅲ;《現代醫學》Ⅰ、Ⅱ;《中國傳統醫學》;《心理學》;《農業》Ⅰ、Ⅱ;《礦冶》;《機械工程》Ⅰ、Ⅱ;《電工》;《電子學與計算機》Ⅰ、Ⅱ;《自動控制與系統工程》;《化工》;《輕工》;《紡織》;《土木工程》;《建筑·園林·城市規劃》;《水利》;《交通》;《航空·航天》;《總索引》。
191、《近代漢語辭典》,許少峰、卜華書編著,中華書局1997年版。為從事語言教學和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者編寫的。收錄了自唐代至清代的戲劇、小說、僧侶、宋儒語錄等常用語詞和部分短語口語詞50306余條,總字數達5000千字。此典按漢語拼音音序編排。“同音詞依筆劃多少排列,由本字派生字編在一起,如胡、湖、葫、猢、(米胡)、糊、蝴、衚等字排在一起詞目下附兩個書證,盡可能做到一為戲劇書證,一為小說書證或其他書證,以供比較,同時兼收部分詩詞曲作品為佐證,而著重在元雜劇和明代小說。”書前有《詞目首字漢語拼音檢字索引》,后有《詞目筆畫索引》,便于檢索。
192、《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1978年初版,1983年和1996年曾出版過兩部修訂本,2002年出版增補本。由于它的兩任主編是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和丁聲樹,所以該書具有一定權威性。
193、《四角號碼新詞典》,是以語詞為主,兼收百科的通俗性語文工具書,商務印書館出版,至1979年已再版八次,37次印刷。全書共收單字(包括繁體字和異體字)10600多個,復詞20400多條。對于會用四角號碼查字的讀者,使用非常方便。
194、《漢語大詞典》,大型百科性漢語詞典,內容包括社會生活、古今習俗、中外文化乃至各種宗教的教義等。羅竹風主編,數百位專家參與編寫。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3年11月全書出齊。全書正文12卷,共收單字2.27萬,復詞37.5萬,約5000萬字,并配有插圖二千余幅。另有《附錄·索引》1卷。
195、《現代漢語同音詞詞典》,周勇翔編,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9年版。該書專門收錄現代漢語中的同音詞。共收錄現代漢語中的同音詞(包括部分三音節詞、成語、熟語等)近7000組,收詞總數達15000余條。
【分類辭典】
語言文字類
196、《通用俗語詞典》,邱崇丙主編,語文出版社2010年版,選收常用俗語近四千條(包括副條)。例句以現、當代文學作品為主,附“詞目筆畫索引”。
197、《成語小辭典》,張曉棟、郭玲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收入常用成語五千條。每個詞條包括詞目、漢語拼音字母注音、釋義等內容,對于一些含有典故的成語,則說清其出典,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成語的本義。
198、《漢語成語詞典》,甘肅師范大學中文系《漢語成語詞典》編寫組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8月出版。該書收錄成語五千五百條(包括少量熟語),按漢語拼音順序排列,附有音序表和按筆畫排列的條目索引,成語中的每個單字均注明音讀,容易讀錯、寫錯或錯解的字詞,以“辨誤”標出正確的字音、字形和意義,釋義簡單明了,并注出成語的出處,是一本較重要的成語小詞典。
199、《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等主編,收古漢語常用字和復音詞約一萬條。分為釋義、審音、舉例、注解、辨析等部分。后附(1)難字表,另收難字二千六百余,只有注音和釋義,沒有例句。(2)古漢語語法簡介。(3)我國歷代紀元表。
200、《中國諺語資料》,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資料室主編,蘭州藝術學院文學系五五級民間文學小組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61年出版。該書收諺語四萬五千八百十四條,上、中冊是一般諺語,下冊是農諺。另有歇后語三千八百○五條,附在一般諺語之后。收集范圍包括少數民族語言中的諺語,有些條目后還注明流行地區。
201、《方言》,全稱《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舊題漢代揚雄撰。我國第一部專門收編各地群眾口頭語言的詞典。為《方言》作校勘疏證工作的集大成之作,是周祖謨的《方言校箋》(科學出版社1956年出版)。續《方言》及收編方言俗語的專著還有不少,如:漢服虔的《通俗文》,唐顏師古的《匡謬正俗》,宋闕名的《釋常談》、龔頤正的《續釋常談》、李翊《俗呼小錄》、明李實的《蜀語》等。清代續《方言》的著作主要有:杭世駿的《續方言》,程際盛的《續方言補正》;考證一地方言的有:胡文英的《吳下方言考》;專集詩詞中方言的有:李調元的《方言藻》;專集常言俗語的有:翟灝的《通俗編》、錢大昕的《恒言錄》、錢大昭的《邇言》等。
202、《方言校箋及通檢》,周祖謨校箋,吳曉鈴編通檢,科學出版社1956年出版。揚雄撰的《方言》是我國第一部方言詞典。周祖謨的《方言校箋》參考了歷代有關《方言》的研究,為一部集大成的善本。吳曉鈴的《通檢》,對《方言》及其注里的字詞均列為條目,按筆劃編排,查檢頗便。
203、《通俗編》,清翟灝編,俗語、方言辭典。該書收錄漢語中的俗語、方言、語詞五千多條,按內容分天文、地理、時序、倫常、仕進等三十八類,條目下征引眾說,凡經傳子史、詩文詞曲小說以及詩話、藝談、佛道典籍中的材料,無所不取,有的還能探索語源,說明演變,頗有參考價值。清代梁同書把翟氏書中所遺,或舉一語而征引不同者,匯為《直語補證》,錄詞語四百余條,可作為《通俗編》的補編使用。商務印書館于1958年出版以上二書的匯編本,并增《通俗編·直語補證索引》,按詞頭四角號碼排列,查找方便。
204、《恒言錄·恒言廣證》,商務印書館于1958年匯印本。《恒言錄》,清錢大昕撰。該書收錄漢語中的成語、方言,又經張鑒、阮常生補注,內容益加詳密。全書分為十九類,共計八百多條,各考其源流,對漢語詞匯學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它的體例雖然類似《通俗編》,但分類較為簡明,有勝前書。《恒言廣證》,清陳鱣著,對《恒言錄》和張、阮兩家補注又有所補充,1958年商務印書館據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藏陳鱣手稿排印。以上兩書均分吉祥、人身、交際、毀譽、常語、單字、疊字、親屬稱謂等十九類,匯印本更增編四角號碼索引,查找方便。
20、《邇言等五種》,商務印書館1959年出版。該書包括清錢大昭著《邇言》、清平步青著《釋諺》、清胡式鈺著《語竇》、清鄭志鴻著《常語尋源》、羅振玉著《俗說》等書,并增編《邇言等五種綜合索引》,按詞頭四角號碼排列,附于書后,查檢便利。
204、《漢語方言詞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文字改革出版社分別于1964年出版。是一本漢語比較方言詞匯,共收普通詞目九百○五條,每條下列出全國十八個方言點的同義詞,并用國際音標注其音讀。書前有各方言點聲韻調系統表和分類詞目,書后有音序詞目索引,以便查考。
205、《廣韻》,又稱《大宋重修廣韻》,是陳彭年、丘雍等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奉詔修。全書分二百○六韻,收錄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字,注文十九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字,是我國現存最早和最完整的韻書。后人更常把《廣韻》、《說文解字》和《爾雅》三書并稱,作為我國古代字書中三大系統的代表。全書的編排以四聲為綱,韻目為緯。平聲字分上、下兩卷,上、去、入三聲各一卷。收錄單字兩萬六千一百九十,分為二百零六韻,其中平聲五十七韻,上聲五十五韻,去聲六十韻,入聲三十四韻。所收字都是先釋義,后注音,并把同音字(同聲母)排在一個字頭之下,作為一條;音有異讀的,個別注明;字有異體的,附在字頭之下。《廣韻》的主要價值在于保存了魏晉唐宋間的語言,不僅把《說文解字》、《字林》、《玉篇》等古代字書的文字音義收錄無遺,而且有所增補,是研究漢語史的主要參考書。《廣韻》版本較多,周祖謨以澤存堂刊本為底本,作了精細的校勘,定名《廣韻校本》,是最好的本子,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分別于1951、1960年影印。
206、《集韻》,宋代丁度等撰,后由司馬光續編成書。仍分二百零六韻目,同《廣韻》,但韻目名稱和次序稍有更動,收字比《廣韻》多二萬七千三百三十一,計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五,為我國收字最多的一部韻書,注文雖不及《廣韻》詳細,但引證古書材料很可貴,且注重文字的形體和訓詁,是研究文字訓詁和宋代語言的重要資料。清方成珪編《集韻考正》,對原書有所訂補,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把二書匯印在一起,有便讀者。
207、《中原音韻》,元周德清著。該書以北音為正音,根據元代北曲用韻,首倡“平分陰陽,入派三聲”之說,分十九部。由于該書是適應當時政治中心北移而專門研究北音的,所以也是研究近代以北音為主的普通話語音的重要資料。
208、《音韻闡微》,清康熙時李光地、王蘭生等奉詔撰。全書韻部仍分一百零六。平聲三十韻,上聲三十韻,去聲二十九韻,入聲十七韻,附載《廣韻》韻目,使讀者知其分合。全書按照《廣韻》、《集韻》的體例,把同音字編成一組,用反切注音。該書特點是改革以前韻書的反切方法,并根據當時北方官話來定字的音切。這種讀音既非秦漢古音,也非《廣韻》系統的中古音,而接近于今天的讀音,給我們提供了讀音上的方便。以光緒年間淮南書局本較為常見。
209、《經典釋文》唐陸德明著,這是一部注釋古籍字音,也兼及字義的專書。第一卷《序錄》,包括陸德明的自序、《條例》及全書的總目等,其次是《周易》一卷,《古文尚書》二卷,《毛詩》三卷,《周禮》二卷,《儀禮》一卷,《禮記》四卷,《春秋左氏》六卷,《春秋公羊》一卷,《春秋谷梁》一卷,《孝經》一卷,《論語》一卷,《老子》一卷,《莊子》三卷,《爾雅》二卷,凡卅卷。它廣泛采取各家的音切加以注音,兼辨字義,并考證諸書本文的異同,有的還加有按語。它的主要價值在于匯集和保存了唐以前經書中文字的音讀,特別是有的材料此后亡佚,僅賴本書的引用而得以保存下來。但是,它的注釋是按原書的篇目和字句的先后次序編排的,查考或有所不便。本書在唐初即已流行,清乾隆間盧文弨刻《抱經堂叢書》本較佳,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本即據以影印,并附盧氏《考證》。
210、《經籍籑詁》,清阮元著,為專門匯集經史中文字訓詁的字書。全書字頭按《佩文韻府》編次,一百零六韻,分平上去入四聲,《佩文韻府》未收的字,依《廣韻》補入。書中收錄雖然僅限單字,但字下也羅列包括該字的復詞解釋,兼有字典和詞典的作用。每一字頭之后,先釋義,再列出處,多義詞一般是先舉本義,后列引申義。該書是我國古代訓詁的材料匯編和索引,對于我們閱讀古書,特別是閱讀唐代以前的書,提供了查考字詞的幫助。原書按韻部排列,查檢不便,1936年阮刻影印本增編了《目錄索引》,按筆畫排列,對不熟悉音韻的讀者提供了尋檢之便。有嘉慶三年(1798年)瑯環仙館原刻本,1936年世界書局影印本。
211、《一切經音義》,唐釋玄應著,專門匯集釋佛經音義的著作。
212、《助字辨略》,清劉淇著。這是一部虛字辭典。該書從先秦至宋元的經傳、諸子、詩詞、小說中搜集了虛字四百七十六個,用正訓、反訓、通訓、轉訓等方法進行解釋,釋義明確,征引豐富,奠定了漢語虛字研究的基礎。該書初刻于清康熙五十年,后多次重刊,1939年開明書店據長沙楊氏刻本標點排印,略加校注,在書眉上標出各字的解釋,增編筆畫索引以便檢查;中華書局1954年據開明版重印。
213、《經傳釋詞》,清王引之撰,專門研究虛字的訓詁之作。該書搜集周秦兩漢古書中的虛字一百六十個,對各字先說用法,再引例證,追溯原始,明其演變,在解釋虛字的特殊用法上,超越前人,但對一般用法談得較少。補充該書者有清孫經世的《經傳釋詞補》、《經傳釋詞再補》,1956年中華書局合刊三書,定名《經傳釋詞》(附補及再補),并在王氏書后附錄有關該書綜述及辨證之文三篇,予以標點,并改編目錄,注明正文頁碼,以便查考。清吳昌瑩的《經詞衍釋》,也是一部補充《經傳釋詞》的著作。是書有一定參考價值的,但長期來未受到人們的注意。有中華書局1956年本。
214、《詞詮》楊樹達著。該書收錄古書中常用虛字約五百三十個。其特點是把釋義與現代語法學結合起來,一方面繼承了我國訓詁學的傳統,訓釋所收字的意義;另方面結合現代語法學,指出其在辭句結構中的作用,是我國研究虛詞的一大進步。商務印書館1928年初版,1964年重印。
215、《古書虛字集釋》,裴學海著。其價值主要在于收錄周秦兩漢書中前人闡釋不完備的虛字二百九十個,補充以前諸家關于虛字研究的遺漏、不足和糾正錯誤。但是,排列方法按唐釋守溫的三十六字母為序,解放后重印時,也沒有增編輔助檢字法,對一般不明古韻的讀者來說,查找頗為不便。1934年商務印書館初版,1954年中華書局重印。
216、《文言虛詞》,楊伯峻著,中華書局1965年出版。
217、《辭通》,朱起鳳編,1934年開明書店出版。是一部聯綿字典。全書收錄聯綿詞四萬條,按平上去入四聲,取詞的尾字韻分別編次;基本上以常見詞列在最前,注明讀音和意義;把和這個詞意相同而形體相異的詞附于其后;每詞列舉例證,注明書名和篇名;有的還加按語,指出音近假借、義同通用、字形訛誤等項。如“逶迤”,翻開《辭通》,不僅可以查到作什么解釋,而且可以看到有威夷、逶夷、、委蛇、逶袆、、逶隨、委佗、委它等二十多種同義異文,并一一注明出處。卷首有《辭通檢韻》,按韻尋檢;卷末有《辭通索引》,按四角號碼尋檢。又附《筆劃索引》,供不熟悉上述兩種查法者,按筆畫查檢四角號碼。
218、《聯綿字典》,符定一編,商務印書館1943年出版,正文十冊,又索引一冊。該書收錄唐以前古書中的雙聲、迭韻、迭音及其他聯綿詞,包括虛詞,按部首編排,用反切注音,作簡單解釋,再旁引書證,有的還加按語。有些詞有不同的寫法,或與他詞相通,則分條注明。
219、《金文編》,容庚編著,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科學出版社1959年影印本。原書初版于1925年,1939年修訂再版,書末附《采用彝器目錄引用書目》、《采用彝器目錄》和楷書筆劃檢字。
220、《金文詁林》,周法高主編,張日升、徐藏儀、林潔明編纂,香港中文大學1974—1975年出版十六冊。書末附采用彝器目錄及釋文,方便參稽。另有李孝定的《金文詁林補編》,于1977年出版。
221、《石刻篆文編》,商承祚編著,科學出版社1957年初版。書前有《采用石刻目》,并附《偽石刻目》,書后有楷書筆劃檢字,是一部研究漢字形體演變,查考石刻篆文的重要字匯。
222、《古籀匯編》,徐文鏡編,商務印書館1934年出版。該書收集散見于:汪立名《鐘鼎字源》、吳大澂《說文古籀補》、丁佛言《說文古籀補補》、容庚《金文編》、羅福頤《古璽文字征》和《漢印文字征》、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等書里的古文字,以篆字為字頭,按《說文解字》次序排列,每字下首注楷體字,次注出處和各家考釋。書前有楷書筆劃檢字。
223、《金石大字典》,汪仁壽編,求古齋書局1926年刊本。該書收錄金石各體文字,上自籀古,下及碑印,均分別搜集;每字先列楷書,下錄金石等文字,皆注明出處。全書按部首排列,書前有筆劃檢字,查考方便。
224、《隸辨》,清顧藹吉著,掃葉山房1915年仿原本重印。這部書鉤摹漢代的隸書碑文,按《禮部韻略》分韻編次,每字之下分別注出碑名,并引包括該字的碑文。附碑考二卷,列所采碑目,考其碑文、時代和所在地。該書糾正了宋代婁機《漢隸字源》的謬誤,補其未備,是一部研究漢字形體演變,查考隸書的重要字匯。
225、《增訂碑別字》,羅振鋆、羅振玉編,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出版。該書收集漢朝以來碑拓所見而字書不載的各種異體字,按韻序編排,每字的各異體字并列,后注楷書,再按先后一一注明出處。書前有全書收編異體字目錄,可供查考。
226、《草字匯》,清石梁編,上海古籍書店1978年影印本。該書集錄漢章帝至明朱學古八十七家所書草書法帖,逐字摹寫,按《字匯》偏旁編排,同一字兼錄各家不同異體,偶及行書,旁注書家名號,字頭旁標明楷書。書前有《歷代草圣》,按時代排列。
227、《楷書溯源》,清潘存輯、楊守敬編,光緒三年楊守敬刊本。該書收編魏晉至五代楷體碑帖,按原字摹刻,依《說文解字》次序排列,每字均注明出處,書前并有帖目、碑目各一卷,是一部較為完善的楷書字匯。《凡例》詳論楷法,有獨到之見,可供研究楷法者參考。
228、《正草隸篆四體大字典》,陳龢祥編,上海掃葉山房1926年石印本。該書按部首排列,用楷書為字頭,用直音或反切注音,標明四聲,有簡明的釋義。每字后列正草隸篆四體字,正楷采自碑帖,草書采自名人墨跡,隸書采自漢碑,篆書采自《說文解字》和古器,并一一注明出處。書前有論述字體演變的《文字源流考》,以及《部首檢字表》、《難字檢查表》。另附《名人墨跡》、《名人楹聯》、《太史石鼓》、《鐘鼎文》各一冊,正草隸篆四體字俱備,可供參考。
229、《中國書法大字典》,主編林宏元,副主編歐洋、白金,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出版。該書采用中國歷代著名書法家三百六十人所寫碑碣法帖三百多部,收錄首字四千三百九十二,重文四萬七千四百三十余,剪貼墨跡影印,按《康熙字典》部首排列。全書以楷、行、草為主體,兼及章草、隸書、篆書、古文。每字下皆注明朝代、書寫人,大部分還有出處。書前冠有《本書匯集歷代書法家一覽》、《本書匯集碑碣法帖等一覽》和筆劃檢字表,查考方便。
230、《草書大字典》上海書畫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版。
哲學、宗教類
231、《中國神話傳說辭典》,袁珂編著,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全書共收錄與中國神話人物、書籍、故事相關條目3006條,另附參考詞目269條,插圖450幅,可謂圖文并茂。詞目分為六類:1、人:包括神、神性英雄、歷史傳說人物、仙人、精靈鬼怪;2、物:具有神話性質的動物、植物、礦物、武器、樂器等;3、天地:神話傳說中天界、冥界、城池廟觀等;4、輯錄或研究神話的別集、叢書、類書等;5、事:以事件為主的神話傳說,如八仙過海等;6、其它。詞序以筆畫為序,書后附有分類詞目表,以便檢索。
232、《中國神怪辭典》,欒保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收錄古代文獻中鬼神名目約五千余條,后附筆劃索引;真靈位業圖;《封神演義》中的神譜;諸神祭延日表;征引書目。
233、《宗教辭典》,任繼愈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全書共收宗教詞目6710條,分為:宗教一般、史前和原始宗教、古代宗教、佛教(包括藏傳佛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伊斯蘭教、道教、中國部分少數民族宗教、中國民間宗教、其他宗教(包括猶太教、摩尼教、印度教、錫克教等)十類。。書前附有筆畫檢字表,書后附有:外文譯名對照表,漢語拼音索引,分類詞目索引。
234、《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上海醫學書局1921年初版,1939年四版。本書采輯佛學書籍中的專門名詞、人名、書名等等加以解釋,全書約三百萬言,收詞目三萬余條,按筆畫排列,每詞之下,先注明其為術語或書名、人名、經名,然后解釋,這是我國佛學辭典中較為浩博的一部。
235、《佛學小辭典》,孫祖烈編,醫學書局1919年出版,長春古籍書店1984據此影印。
236、《佛教大詞典》吳汝鈞編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237、《佛教文化辭典》任道斌主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38、《中國佛教人物大辭典》,張志哲主編,黃山書社2006年版,收錄自漢迄今中華佛教人物12600余條。除收歷史名僧和在中國弘法而有影響的外國僧人外,還收錄對中華佛教有重大影響的政治家、實業家以及對中華佛教有研究的文人學士等。另有:《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239、《圣經辭典》,代彭康、陳邦俊主編,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該書附有年表、圣經書目等六個附錄。
240、《圣經大辭典》,本書原名《圣經辭典》,上海廣學會編譯是上海廣學會根據英國海丁氏的簡本原著編譯而成,于1916年出版。今有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年版。
241、《基督教辭典》(修訂版),文庸、樂峰、王繼武著。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本詞典收詞目3000余條,100余萬字篇幅。包括教會(教派、組織、機構、概況)、教義、經籍、歷史、人物、禮儀、教制、節日、教堂、教職等十類內容。正文按詞目漢語拼音字母順序編排。正文前有詞目表、詞目音序檢字表,正文后有詞目分類索引、外文譯名對照表、歷任羅馬教皇名號表、歷任對立教皇名號表、基督教歷史主要大事記及主要參考資料。
242、《道教小辭典(修訂版)》,鐘肇鵬編,此為任繼愈主編的宗教字典小叢書一種,上海辭書出版社于2001初版,2010年出修訂版。修訂版吸收了初版近10年來道教學術研究的新成果,增收200余條詞目,共收詞目1620條;對原書內容作了修正、充實、提高。全書分9大類,包括道教總論,教派、組織,人物,教義,經籍書文,神仙,道術,稱謂、齋戒、儀禮、節日,仙境、名山、宮觀等。正文按分類編排,正文后附有詞目筆畫索引,既可查檢,又可閱讀。
243、《道教大詞典》,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華夏出版社1994年版。
244、《美學大辭典》朱立原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后附:中國美學大事年表;外國美學大事年表;詞目漢語拼音索引;詞目筆畫索引;詞目外文索引。
古典文學類
245、《古書典故辭典》,杭州大學中文系《古書典故辭典》編寫組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該書收錄上古至明清,古代詩文、詞賦、小說中的典故5400余條。。各條典故包括釋義和簡介來歷出處兩部分。
246、《詩詞曲語辭匯釋》張相著,中華書局1957年初版,1977年重印。全書選錄唐宋詩詞、金元雜劇中流行的特殊語詞,包括單字和短語。這里所謂特殊語辭,大部分是虛詞,也有一些是實詞,不過其意義復雜難解,或容易弄錯。由于著者采用了詩詞曲三者自證和互證這種辦法,又從體會聲韻,辨認字形,玩繹章法,揣摩情節,比照意義五項來分析一個語辭,因此解釋頗多可取,不僅可供閱讀詩詞曲時查考之用,而且為研究詩詞曲匯集了大量可貴的資料。卷首列詞條總目,卷末附筆畫索引,查找方便。
247、《金元戲曲方言考》,徐嘉瑞著,商務印書館1948年初版,1956年修訂本。是近人研究戲曲方言的第一部專著,但由于草創和當時所見材料的限制,既舉例不廣,證據薄弱,又不免產生一些錯誤。初版收詞語六百條,修訂本補充了原有一些詞條的例證,并增加新條目一百五十條。
248、《元劇俗語方言例釋》,朱居易著,商務印書館1956年初版。前書后書內容較為充實,收詞語一千余條,其中有前書和《詩詞曲語詞匯釋》未收的條目二百余條,還有二百余條雖見于二書,而舉例和解釋則不盡相同。因此,查考金元戲曲方言時,上述三書可參照使用。
249、《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增訂本),蔣禮鴻著,中華書局1962年修訂第三版。這是一部研究變文的重要著作,作者參考了不少有關材料,在整理、歸納變文語詞上下了工夫,對變文中某些現已不易理解的難詞加以考證和解釋,有助于今天研究變文。全書分為:釋稱謂、容體、名物、事為、情貌、虛字八篇。附錄一“變文字義待質錄”,為變文中不能解釋的詞。
250、《小說詞語匯釋》,陸澹安編著,中華書局1964年本,上海古籍書店1979年本。該書收錄的語詞采自清末以前的通俗小說,計逐一加上解釋的八千條,還有不需注釋的成語二千余條,另輯《小說成語匯纂》附錄于后。
251、《宋元以來俗字譜》,劉復、李家瑞編,1930年初版,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重印。這本書從宋刊《古列女傳》、元刊《朝野新聲太平樂府》、明刊《薛仁貴征東白袍記》、清刊《嶺南逸史》等十二種書中摘取俗字編成,雖然包羅不了宋元以來的全部俗字,但也十不離九。全書按部首排列,以表格形式上書楷字,下列俗字,分別注明出處;書前有《宋元以來俗字譜檢目》,以便查考。
252、《古謠諺》,清杜文瀾輯,有清咸豐十一年曼陀羅華閣叢書本,光緒十八年掃葉山房本,中華書局1958年校點排印本。該書收編清代以前古書中的歌謠諺語及一些格言、成語、典故等,采錄范圍較廣,是一部古代謠諺總集。全書分經、史、子、集,以時代為序排列,每條擬有標題,注明出處,并引錄原書上下文,以便理解。書后附明楊慎《古今風謠》、《古今諺》、清曾廷枚《古諺閑談》以及《謠諺集說》。
253、《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吳山主編,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年版。共收工藝美術類辭條11875條。分為31個部分:總類,陶瓷,染織,服飾,金屬工藝,雕塑工藝,漆器,家具,刺繡、抽紗,編織工藝,建筑、園林藝術,壁畫,書籍裝幀,臉譜面具、劇裝戲具、民族樂器,首飾,車、旗、帳、傘,玩具,文房四寶,印章、國畫技法、裝裱、木板年畫、剪刻紙、皮影、木偶、扇子、手杖、燈彩、風箏、煙花爆竹、絨絹紙花、工藝畫,玻璃、搪瓷、塑料、皮革、燈具、鋁制品,各地著名工藝美術品,基礎圖案、美術字,色彩,傳統題材,寓意紋樣,工藝美術著作,名匠、名師、名家,其他。后附筆畫索引和參考書目。另有插圖3100余幅。
254、《中國豫劇大辭典》,馬紫晨主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由二十個省(區、市)的千余名豫劇工作者參加撰搞,總量11200余個詞條,170余萬字。總目、史論(歷史·習俗·班規·專著)、機構(藝教·班社·劇團)、人物(演員·劇作家·導演·教師·音樂家·舞美師·史論家·管理家·活動家)、劇目(傳統戲·新編古代戲·現代戲)、音樂(板式·調門·唱法·曲牌·樂器)、場面·鑼鼓經、表演·導演(角色·行當·基功·程式·特技·龍套·排練·調度)、舞臺美術(舞臺·裝置·燈光·道具·服裝·行頭·臉譜·扎扮)、訣諺(術語·俗諺)等類別。
255、《唐詩鑒賞辭典》,蕭滌非、程千帆等撰稿,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初版。全書共選唐代詩人196家1105首詩作。賞析包括原詩、作者介紹、主題、主要表現手法、文學地位和影響等。由一百二十多位學者分別撰寫。書前列有“篇目表”,書后有八種附錄:詩人小傳,詩人年表,唐詩書目,名句索引,詩體詩律詞語簡釋,唐代政區形勢圖,唐代長安城址圖,唐代長安附近詳圖,詩題筆畫索引。另附唐代詩人字畫和元明清以唐詩為題材書畫三十二幅。
256、《宋詩鑒賞辭典》,繆鉞、霍松林等撰稿,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初版。此為《唐詩鑒賞辭典》全書共選宋代詩人253家1253首詩作。賞析包括原詩、作者介紹、主題、主要表現手法、文學地位和影響等。由一百二十多位學者分別撰寫。書前列有“篇目表”書后有七種附錄:詩人小傳,詩人年表,宋詩書目,名句索引,篇目筆畫索引、北宋、南宋政區形勢圖。另附與詩內容相關的字畫三十余幅,多是宋人作品。
257、《唐宋詞鑒賞辭典》,唐圭璋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初版。全書共選唐、五代、宋詞人185家(無名氏未計算在內),697首詞作。賞析包括原詞、作者介紹、主題、主要表現手法、文學地位和影響等。由一百六十多位學者分別撰寫。后附:讀詞常識;詞學要籍簡介;本書所見詞牌簡介;詞牌索引;詞人索引五種。
258、《古文鑒賞辭典》,執行主編吳功正,江蘇文藝出版社1986年初版。全書共選上自先秦,下至鴉片戰爭各種體制古文175家,281篇。每篇分原文、注釋、鑒賞三個部分。鑒賞包括作者介紹、主題、主要表現手法、文學地位和影響等。后附:作者小傳、古文概要、古文書目舉要三種。
259、《歷代辭賦鑒賞辭典》,霍旭東等主編,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初版。全書共選上自先秦,下至近代辭賦二百家家,276篇。每篇分原文、注釋、鑒賞三個部分。鑒賞包括作者介紹、主題、主要表現手法、文學地位和影響等。后附“歷代辭賦書目舉要”。
260、《詩經鑒賞辭典》,金啟華等主編,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初版。全書為詩經305篇鑒賞。每篇分原文、白話翻譯、鑒賞三個部分。鑒賞包括作者介紹、主題、主要表現手法、文學地位和影響等。后附:詩經學常識,歷代詩經研究目錄。
261、《楚辭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該書選取楚辭名篇進行鑒賞,每篇分為原文、白話翻譯,注釋、賞析四個部分。
262、《漢魏六朝詩歌鑒賞辭典》,吳小如等撰稿,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選收漢、魏、晉、南北朝及隋代詩歌900余首。每首分為原文、注釋、賞析三個部分。
263、《全唐詩大辭典》,張忠綱主編,語文出版社2000年版。全書收錄唐詩作者、作品及有關著作方面詞目28000多條,是目前收錄最備的一部唐詩辭典。全書分為:作者簡介、唐詩名篇、唐詩名句、格律與流派體類、語詞典故、地名名勝、唐詩著作及其它。其中作者簡介類收錄唐詩作者3500余人;唐詩名篇類收錄4500首;唐詩名句類2000余則;格律與流派體類500條;語詞、典故類還包括成語、歷史人物共14000余條;唐詩地名1000余條;著作類包括自唐至今總集、別集、選本、評注、研究著作、工具書以及研究組織、學會、學術刊物等,詞目2000余條。該書詞目按類按音序排列,書后附《詞目首字筆畫檢字表》,以便檢索。
264、《唐詩藝術技巧分類辭典》,宋緒連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全書共收唐詩藝術技巧483條,分為“立意切題”、“布局謀篇”、“抒情寫景”、“體物敘事”、“議論寄諷”、“虛實相生”、“相反相成”等十三類。每個條目下分為依據、唐詩詩例和解析三個部分。后附:唐詩藝術技巧綜論,藝術技巧筆畫索引,“詩例”筆畫索引,主要參考書目四種。
265、《三李詩鑒賞辭典》,宋緒連、初旭主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全書共收三李(李白、李賀、李商隱)詩歌528首,其中李白272首,李賀70首,李商隱186首。每篇分原文、、鑒賞兩部分。鑒賞包括作者介紹、主題、主要表現手法、文學地位和影響等。后附:李白評傳、李賀評傳、李商隱評傳,李白年表、李賀年表、李商隱年表,三李書目、三李研究論文索引,三李國外研究重要論著索引九種。
266、《唐宋元小令鑒賞辭典》,陳緒萬、李德身主編,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全書共選唐、五代、宋詞人184家(無名氏未計算在內)小令詞580首,金、元曲家70人(無名氏未計算在內)259首。合計254家小令839首。賞析包括原詞、作者介紹、主題、主要表現手法、文學地位和影響等。由一百二十多位學者分別撰寫。后附:作家小傳,作家索引,佳句索引、唐宋小令詞派詞譜簡介,本書所見元人小令曲譜、詞派索引,曲牌索引七種。
267、《宋詞百科辭典》,程自信、徐宗元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該書為宋詞有關常識,供學習或研究之用。內容包括七個部分:詞學知識,典故釋義,人物地名及職官民俗常識,詞人小傳,詞集提要,詞話提要,名篇賞析。后附“宋詞研究資料”。
268、《元曲鑒賞辭典》,蔣星煜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初版。全書共選135位元曲作家712篇作品。其中小令544支,套數45套(含319支曲),雜劇137折(涉及88本,464支曲)。賞析包括原詩、作者介紹、主題、主要表現手法、文學地位和影響等。由一百七十多位學者分別撰寫。書前列有“篇目表”書后有十種附錄:作家小傳,作家年表,元曲書目,元雜劇關目,名句索引,元曲釋詞簡編,讀曲常識,元北曲譜簡編,元雜劇一覽表,篇目筆畫索引。另附與作品內容相關的字畫一百余幅。
269、《近代詩歌鑒賞辭典》,毛慶耆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全書共選中國近代(1840—1919)八十年間150位詩人(含無名氏)750首詩作。賞析包括原詞、作者介紹、主題、主要表現手法、文學地位和影響等。由近一百二十位學者分別撰寫。后附:近代詩人小傳,近代重要詩集目錄,近代詩歌研究論文索引三種。
270、《名言、名句鑒賞辭典》,吳孟復、金隆德主編,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1992年版。全書收錄中外古今名言名句近千條,錄自詩、詞、曲、文、小說、俗語以及名人著作、講話。每條分為原句、出處、鑒賞三部分。書前有“詞條筆畫索引,書后附人名索引。
271、《中國游記鑒賞辭典》,張田主編。全書共收古今游記352篇,分為:山、水、洞穴、園林、名城、佛寺石窟、奇風異俗、景物覽勝、港臺風光和圣地記游十類。賞析包括原文、作者介紹、主題、主要表現手法、文學地位和影響等。由近一百一十多位學者分別撰寫。后附“中國旅游名勝要介”。
272、《中國曲學大辭典》,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收錄詞條近一萬條,分為曲學、曲源、曲種、曲派、曲目、曲論等十大門類,集中了近代以來幾代曲學研究成果。
273、《中國昆曲大辭典》,吳新雷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全書310萬字,反映了昆劇在文學、音律和舞臺演唱等方面的藝術成就。全書分12個欄目,共收辭條5682條,另列附錄5種。收錄時間下限1997年2月。
274、《簡明中國畫辭典》,路矧編,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版。全書分為綜合術語、人物畫術語、山水畫術語、花鳥畫術語、畫家、作品、論著等部分。
人物、民族
275、《中國人名大辭典》臧勵龢等編。商務印書館1921年由刊行,至1949年已印至九版,1958年又予重新影印。該書內容豐富,共收上古至清末四萬多人。但沒有注明人物的生卒年代和傳記的出處,以及部分材料失實等,這些都值得使用時注意。由于大辭典按姓氏筆劃編排,而同姓者太多,查檢時頗感不便,故商務印書館于1934年又編四角號碼《中國人名大辭典索引》附于書后。
276、《古人混號大辭典》,孫振恒編著,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全書收錄散落在歷代古籍中三千多位歷史人物的混號(俗稱外號)。每個辭條,均為人物立傳,概述其生平,其混號來歷,并注意發掘其混號背后的故事。另附圖片400余幅。
277、八大山人辭典,(日)栗原蘆水編,二玄社,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版。
278、《古今同姓名大辭典》,彭作楨編、1934年北平好望書店出版。該書根據梁元帝《古今同姓名錄》、余寅《同姓名錄》、陳棻《同姓名譜》、劉長華《歷代同姓名錄》、汪輝祖《九史同姓名略》而編成。收五萬六千七百人,依姓氏筆劃編排。
279、《思想家大辭典》,潘念之編,1933年世界書局出版。
280、《中國文學家大辭典》,譚正璧編,1934年蔚文印書局出版。
281、《中國文學家辭典》(古代第一分冊),北京語言學院1978年編印。
282、《中國畫家人名辭典》孫濌公編,1944年神州國光社出版。
283、《唐前畫家人名辭典》,朱鑄禹編,1961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284、《唐宋畫家人名辭典》,朱鑄禹編,1958年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出版。
285、《中國音樂舞蹈戲曲人名詞典》,曹惆生編,195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歷史、地理類
286、《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上下),史為樂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287、《史記辭典》,倉修良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收詞范圍以中華書局標點本《史記》為據,收錄內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職官、典籍、名物典制、歷史事件,以及天文、歷算、音樂等專門術語,難懂的語詞、成語、典故、動植物等。
288、《漢書辭典》,倉修良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收詞范圍以中華書局標點本《漢書》為據,收錄內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職官、典籍、名物典制、歷史事件,以及天文、歷算、音樂等專門術語,難懂的語詞、成語、典故、動植物等。
289、《后漢書辭典》,張舜徽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收詞范圍以中華書局標點本范曄《后漢書》為據,收錄內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職官、典籍、名物典制、歷史事件,以及天文、歷算、音樂等專門術語,難懂的語詞、成語、典故、動植物等。
290、《三國志辭典》,張舜徽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收詞范圍以中華書局標點本范曄《三國志》為據,收錄內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職官、典籍、名物典制、歷史事件,以及天文、歷算、音樂等專門術語,難懂的語詞、成語、典故、動植物等。附錄:紀年表、帝系表、魏蜀吳全圖。
291、《兩唐書辭典》,趙文潤、趙吉惠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收詞范圍以中華書局標點本《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北史》為據,收錄內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職官、典籍、名物典制、歷史事件,以及天文、歷算、音樂等專門術語,難懂的語詞、成語、典故、動植物等。附錄:紀年表、帝系表、唐時期全圖。
292、《北朝五史辭典》,專書辭典,簡修煒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收詞范圍以中華書局標點本《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北史》為據,收錄內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職官、典籍、名物典制、歷史事件,以及天文、歷算、音樂等專門術語,難懂的語詞、成語、典故、動植物等。附錄:紀年表、帝系表、各時期全圖。
293、《南朝五史辭典》,袁英光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收詞范圍以中華書局標點本《晉書》、《宋書》、《齊書》、《梁書》、《陳書》為據,收錄內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職官、典籍、名物典制、歷史事件,以及天文、歷算、音樂等專門術語,難懂的語詞、成語、典故、動植物等。附錄:紀年表、帝系表、各時期全圖。
294、《元史辭典》,邱樹森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收詞范圍以中華書局標點本《元史》為據,收錄內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職官、典籍、名物典制、歷史事件,以及天文、歷算、音樂等專門術語,難懂的語詞、成語、典故、動植物等。附錄:紀年表、帝系表、元時期全圖。
295、《遼金史辭典》,邱樹森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收詞范圍以中華書局標點本《遼史、《金史》為據,收錄內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職官、典籍、名物典制、歷史事件,以及天文、歷算、音樂等專門術語,難懂的語詞、成語、典故、動植物等。附錄:紀年表、帝系表、遼金全圖。
296、《兩宋五代史辭典》,宋衍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收詞范圍以中華書局標點本《宋史》、《五代史》為據,收錄內容包括人名、地名、民族、職官、典籍、名物典制、歷史事件,以及天文、歷算、音樂等專門術語,難懂的語詞、成語、典故、動植物等。附錄:紀年表、帝系表、兩宋、五代全圖。
297、《中國歷史大辭典》,鄭天挺等主編,中國通史大辭典出版社2007年版。該書收詞上起遠古,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原分先秦史卷、秦漢史卷、魏晉南北朝史卷、隋唐五代史卷、宋史卷、遼夏金元史卷、明史卷、清史卷(上)、清史卷(下)、民族史卷、歷史地理卷、思想史卷、史學史卷、科技史卷等十四個分卷出版,后匯編成按音序排列的上、中、下三卷。共收詞目67154條。
298、《宋代文化大辭典》虞云國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年版。收錄了宋代文化包括典章制度、思想學術、語言文字、文學藝術、教育科舉、禮儀制度、宗教信仰、神話傳說、衣冠服飾、飲食烹飪、天文歷法、醫藥衛生、建筑工程、科學技術、習俗傳統、民族文化、中外交流、考古遺存等方面的有關辭條,凡6712條。
299、《帝王廟謚年諱譜》(清)陸費墀撰,專門查歷代帝王避諱字的專書。有清代儀征阮氏嘉慶道光間刻本,民國17年(1928)抄本。
300、《歷代諱字譜》,張惟驤輯,歷代避諱字匯編,有武進張氏小雙寂庵,民國21年(1932)刻本。
301、《史諱舉例》,陳垣著。是對歷代避諱問題進行系統整理總結的專著。有1928年初版,后經劉迺龢校訂,科學出版社1958年重印。《史諱舉例》分為八卷:第一卷講避諱的方法,包括改字、空字、缺筆、改音例;第二卷講避諱的種類,包括改姓、改名、辭官、改官名、改地名、改干支、改經傳文、改常語、改諸名、改物名、文人避家諱、外戚諱、宋遼金夏互避諱、宋金避孔子諱、宋禁人名寓意僭竊、清初書籍避胡虜夷狄字、惡意避諱例;第三卷講避諱改史實,包括改前人姓、名、謚例和改前代官名、地名、書名例以及改前朝年號例;第四卷講因避諱而生之訛異;第五卷講避諱學應注意之事項,包括避嫌名、二名偏諱、已祧不諱、已廢不諱、翌代仍諱、數朝同諱、舊諱新諱、前史避諱之文后史沿襲未改、避諱不盡或后人回改、經后人回改未盡、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第六卷是不講避諱學之貽誤;第七卷講避諱學之利用;第八卷是歷朝諱例,分別介紹秦漢以至明清歷朝諱制,并列出歷朝的世次、帝號、所出、名諱、代字以及避諱舉例,以便查考。
302、《辭海》第九分冊《地理》,中華書局1961年出版。共收地理詞條10671條。其中地理一般622條、中國地理4727條、歷史地理2974條、外國地理2348條。凡習見的地理一般名詞術語、國家、行政區劃、主要山脈、河流、海洋、湖泊、港灣、島嶼、地形區等,以及我國歷史上比較習見的區劃、都邑、城鎮、山川、道路、水利工程等,均可查閱。這是我們今天查考地名首先值得參考的工具書。
303、《最新中外地名辭典》,葛綏成等編,1924年初版,1940年出版增訂本,1948年又再版。共收中外地名二萬五千多條,其中本國地名占十分之六,外國地名約占十分之四。收錄地名以現代為主,但為便利讀者了解近代沿革建置,本國地名自元、明、清以來之州、府、道、縣等,以及外國歷史上之重要地名,亦均加敘述;大至洲名、國名,小而市鎮、關隘、鹽場之名,以及名山、大川、礦區、鐵路等等,無不擇要輯錄。末附六表:(1)中國行政區域表,(2)中國省市面積人口表,(3)中國商業都市表,(4)世界面積人口表,(5)英譯中國重要地名表,(6)西中地名對照索引。此書地名按筆劃編排,對于查考古今中外地名,甚為便利,所收詞目也較《辭海》第九分冊《地理》為多,但錯誤較多,還必須從不同角度試查其他類型的工具書以作參考。
304、《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二十卷,清代李兆洛及其門人編。收錄了《漢書》、《續漢書》、《晉書》、《宋書》、《南齊書》、《魏書》、《隋書》、《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等十四部正史地理志所載郡縣之名,按下一字分一○六韻排列,分別時代,條其同異,并注明清代所在之處,南北朝僑置州郡及唐宋金元明鎮堡羈縻州郡長官司有實地可考者,并列之。這是廣錄歷代地名編為辭典專備尋檢的創始,提供極大便利,但也有不少缺點,如取材狹窄,關于地名建置沿革的敘說有錯誤,而按韻編次,對今天的讀者來說仍有不便。
305、《中國地名大辭典》,劉鈞仁編輯,北平研究院1930年出版。所錄地名除史志郡縣名外,兼及城鎮堡塞關隘并各種小地名,共二萬余條,以地名首字為準,分部編排,尋檢方便。主要缺點是省區名及山水名不錄。
306、《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臧勵龢等編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31年出版,1982年重印。收錄地名約近四萬條,按地名筆劃編排。書前有筆畫檢字目錄,書后附四角號碼索引,另有“補遺”、“各縣異名表”,尋檢方便。無論從那一方面講,都可以說是后來居上。所以此書一出,前兩種書的作用顯然大為下降。但即見于正史地志。《讀史方輿紀要》、《大清一統志》等書的地名未為全部采錄。
其它
307、《新編漢蒙成語大辭典》,寶力高編,遼寧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308、《藏族大辭典》,丹珠昂奔著,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09、《滿漢大辭典》,安雙成主編,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那是一部以檔案文獻整理為目的滿文辭典,遼寧民族出版社。
310、《新滿漢大辭典》,胡增益主編由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全書共收詞三萬四千余條,為滿漢對照的滿文詞典。
311、《中國博物別名大辭典》,孫書安編著,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