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漢學類學術會議信息2011年10—11月
16、第十二屆閩語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1年11月5至7日(周六至周一)
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3樓第2會議室、遠距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議程:
11月5日(周六)
本研討會分A、B兩組同時進行,惟組別與場地之分配尚待最后確定。
10:00-11:40
A組
論閩語的特征
閩東古田杉洋方言的歸屬
臺灣語言之分布及語言區之劃分
閩南方言助動詞「通」在當代閩臺地區的發展
B組
On Adverbs and Modal Constructions in Taiwan Southern Min
泉州腔閩南語的中性問名
論閩中三明方言the5 的語法功能、來源及相關問題
閩中沙縣方言中的助詞「li33」
14:00-15:40
A組
臺北社子方言的語音變異與變化(陳淑娟)
潮陽(峽山)方言的單字調及連讀變調(嚴修鴻、周昭云)
漳平(溪南)方言數詞結構的連讀變調(陳寶賢)
贛東北閩南方言的代詞及其內部差異(胡松柏)
B組
也談閩北方言的弱化聲母——兼論原始語構擬的排除借用原則及原始語可容允的借用(王洪君、王福堂)
試論閩南語漳泉腔古韻母的重構——以四、五百年前的閩南語介音為討論中心(董忠司)
山羊隔畬族「山客話」與閩南話客家話的關系(林清書)
半東客的語音演變(陳云龍)
16:00-17:40
A組
A Linguistic and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the Emerging General Minnan(曹逢甫)
從結構看閩南語「(又)閣…(又)閣…」的詞類與用法(鄭縈、黃雯君)
閩南語、賽夏語、阿美語「差比句」的比較分析:以「語序類型學」的觀點出發(張淑敏)
臺閩語「e7 tit4」的構式及語義互動研究(蘇建唐)
B組
從三百首漳州童謠分析閩南語音系之基本韻母(姚榮松)
十六世紀及現代閩南語視覺動詞「看」khoann3的語法化(張羣)
漢語方言指示詞的語法化(趙靜雅)
A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Investigation of the Multifunctional hoo7 in Southern Min(胡佳音)
11月6日(周日)
9:10-10:25
A組
On the Syntactic Projection of Two Question Particles: Kam (敢)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and Ke (可) in Mandarin Chinese(黃瑞恒)
Revisiting the Ka-construction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楊中玉)
Types of Postverbal Secondary Predicates in Taiwan Southern Min(林惠玲)
B組
從語言融合剖析閩南語的文白異讀系統(劉鎮發)
從比較音韻論北部吳語與閩語的歷史聯系(鄭偉)
閩語古全濁聲類的層次分析(杜佳倫)
10:45-12:00
A組
閩南語情態詞的否定類型探索(連金發)
臺灣閩南語欲求情態詞「卜愛」和否定答詞「無愛」之研究(鄭義嵩)
論閩南語情態詞「愛」及其相關詞匯(楊素梅)
B組
閩中方言中古知組字今讀的類型和性質(莊初升)
連城四堡方言類似閩語的特點(鄭曉峰)
閩西地區閩客方言的接觸與韻母鏈動(陳筱琪)
11月6日(周日)
14:00-15:15
A組
從三部臺灣閩南語新約圣經看百年來臺灣閩南語的詞匯變化(楊允言)
從《廈英大詞典》語料看泉州方言100多年來的演變(王建設、杜曉萍)
潮州話文獻所反映的潮州話歷時音變現象解析(張屏生)
B組
Word Order of Objects and Verb Compounding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謝妙玲)
The Sentence-internal Particle in Taiwan Southern Min(林怡安)
ON TOPIC MARKER KóNGS IN TAIWANESE HOKKIEN(劉承賢)
15:35-16:50
A組
A Comparative Study of kim.a “gold” and kim-ma “place name”(林秉宥)
四縣客語語者產出臺灣閩語的聲調對比和音高范圍之研究(余秀敏、劉秀雪、楊智合、江振宇、陳信宏)
An acoustic quantification of the citation tones in Fuzhou(Cathryn Donohue)
B組
閩語中的鼻音「兒化」殘跡(鄭張尚芳)
臺閩語音段語誤的分析(劉慧娟)
從廈門話、潮州話中陰聲韻讀成鼻化韻現象談起(龔于芬)
17、多元化經典詮釋:第三屆「人文化成之視野與策略」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1年11月5至6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國立東華大學壽豐校區原民院國際會議廳(花蓮市華西路123號)
主辦單位: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議程:
主題:多元化經典詮釋
子題:1.各領域的經典詮釋
2.多元視角的經典詮釋
3.經典詮釋的多重性現象
4.經典詮釋的方法與策略
5.其它
18、「儒道佛三家的哲學論辯」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1年11月12至13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臺灣大學水源校區哲學系館(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議程:
會議宗旨:深化傳統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之研究成果、推展中國哲學真理觀的研究、提倡儒道佛三對話的研究新視野、解析儒道佛三家論辯的意旨、追求學術卓越的深刻成就。
主題說明:當前國際學術界對中國哲學的研究與日俱增,且由過去以傳統西方哲學的視野詮釋中國哲學的文本的研究方式,轉向至以當代哲學研究的視野,從倫理學議題、從語言分析進路、從論證形式的推演方向等等多元進路,深入中國哲學文本研究的工作中。然而,傳統中國哲學義理研究的學術陣營,亦在過去百年的現代學術洗禮下,發展出更為精實的研究方法,或為個別學派傳統的鉆研與累積,或為三教對話而非對立的視野翻新,對于傳統中國哲學文本的研究,更有不讓西方學術風氣的成就在。因此,不論西方學術的影響為何,回歸中國哲學的宗旨,發掘其中的真理觀辯證問題,仍是中國哲學研究的核心價值。只有將三教真理觀辨析清楚,才有傳統儒道佛三家的現代研究意義與學派存在價值。當然,今日的研究視野,應著眼于理解與對話而非堅持與對立,應注重方法的自覺而非意識型態的重復,因此今天來談中國哲學的真理觀問題,將不再是著眼于過去三家之內或之間的爭執與批判,而應該是運用新的研究方法,深入各家的預設系統,詮釋意見表述的脈絡,針對學派之內或之間的沖突,指出差異的緣由,提出互為尊重的思路,而成功為「儒道佛三家的哲學論辯」。
臺灣大學哲學系,在過去三、四年來,不斷提倡傳統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議題,從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哲學基本問題的研究進路,倡議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視野,連續舉辦了三、四場的國際學術會議,以此為基礎,將研究成果與最新動力注入儒道佛三家的哲學論辯議題中,正是高舉議題、倡導研究的最佳時機。
會議規劃:本次會議仍將依循過去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規模,邀集亞洲各地及歐美相關領域的學者與會,結合國內中國哲學領域的學者,舉辦為期兩天的學術會議,并歡迎研究生同學參與發表。會議日期預定為2011年11月12日至13日(周六、周日)。
19、抒情與敘事的多音交響——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1年11月12至13日(周六至周日)
地點:輔仁大學谷欣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議程:
會議主題:通與變
「變則可久,通則不乏」。文學的創作、詮釋、批評固有其體常,然時運遷異、人士殊方,又不免交奏出斑斕多音之交響。請以「通變」為精神旋律,舉凡「文變染乎世情」之觀察、流派更迭之梳理、時代感覺結構之重塑、中西文藝理論之照應,「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庶幾可得「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泉」的通變之方。敬請大雅君子不拘古今文類,以下列為書寫范疇,撰成玉篇:
(一)文學析論
(二)文學批評
(三)文學史
(四)互文比較
20、2011年臺灣政治年會暨辛亥百年與兩岸政治發展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1年11月11至13日(周五至周日)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臺灣政治學會、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議程:《緣起與目的》
辛亥革命至今,適逢一百周年。辛亥革命的宗旨「推翻專制帝制、建立民主共和體制」,以及國父孫中山之遺囑「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爾后成為兩岸政治當局與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標。然而由于國共內戰,導致兩岸政權分立的事實,長達六十多年。在這期間,臺灣內部經歷了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經濟轉型、解嚴、以及政權輪替等巨大政治沖擊。中國大陸內部也經歷各種經濟與政治動蕩。而兩岸關系的起伏不定,更與兩岸內部的政治發展,息息相關。辛亥百年正好提供一個關鍵時機,讓兩岸政治學界共同檢視過去政治發展上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作為現在與未來政治發展之借鏡,以及持續改善兩岸關系之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