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整體性的一點認識
人類文明是一個整體,縱向而言,是一個歷史整體(時間整體),橫向而論,是一個社會整體(空間整體)。合而言之,歷史乃是人類社會之歷史,社會乃是歷史演進之社會。中國文明史自古及今未曾斷絕,尤其是萬余年來的文明傳統,自成一統,傳承有序。五千年以來的禮樂文明清晰可考,有文字記載的可靠歷史三千余年,毫無間斷。中國人重視道統、政統和學統,女媧造人,伏羲開天,自三皇五帝以來,時代相替,延續不絕。所以說,中國歷史的整體性格外緊密,前后互為因果,彼此相反相成,若割斷歷史以求是非、就事論事以斷善惡,往往不得要領,很難把握根本。
歷史有連續性,也有間斷性(或曰階段性和周期性),一個獨立的朝代、一個獨立的王國,自然有其相對獨立的歷史。但是,歷史的連續性往往是歷史發展過程中內在的本質聯系,不可忽視。比如漢唐盛世開拓進取,自有其強盛的歷史特征,而宋元明清固步自封,表現出保守退步的歷史現象,難道是中華民族退化了嗎?盛極而衰,一治一亂,此乃天道循環之理,猶如寒暑往來、晝夜交替,不可顧此失彼、以偏概全。以明清而論,雖然漢唐、宋元往矣,而漢賦、唐詩猶在,宋詞、元曲依然,文化傳統一脈相承,精神道統一貫古今。故曰: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就是歷史的整體性。
沒有古代就不會有現代,沒有舊中國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國民黨就沒有共產黨,沒有蔣介石就沒有毛澤東,這就是歷史的整體性。五四運動以后出現了一種極端仇視傳統、割斷歷史的現象,標新立異成為風尚,廢除傳統謂之革命,離經叛道,忘本喪德,盲目追求自由而失去了歸宿,迷失了方向,茫然無所適從,歇斯底里,喪心病狂,不由自主,自暴自棄,自甘墮落,自欺欺人,這是多么可悲的下場?歷史無法割斷,消滅傳統就像和自己的影子決斗,這是多么荒唐的游戲?
以中國近代史而言,晚清的腐朽沒落和民國之初的混亂不堪、軍閥之間惡斗不休,中國一分五裂,人民散沙一盤。直至日寇鐵蹄蹂躪中國時,中華民族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形成了空前團結的歷史局面。抗日戰爭勝利后,主張相異,媾和無望,國共廝殺一決雌雄,終于殺出一個新中國!這才有了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中國。新中國六十年,政治斗爭三十年,經濟競爭三十年,始有今日之盛。然而,問題成堆,新舊交錯,面對全球化的浪潮,再次出現了“中學”與“西學”之爭,“國學”復興,“儒學”的地位如何確立?問題又回到晚清的歷史起點。歷史就是這樣奇妙,歷經無數輪回,似乎總是在原地打轉?可見“眾生平等”、“四大皆空”、“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天道輪回,天命所歸,誰能逃脫命運的主宰呢?歷史就是一面照妖鏡:一切終將原形畢露,雖然真相總是掩蓋在假象之中。
我在湖南參觀韶山毛澤東故居和寧鄉劉少奇故居,頗有感慨。文革之亂,毛劉之爭,究竟如何認識?孰是孰非,一旦塵埃落定,真相大白,方知毛劉之爭乃是君子之爭,事關國家大政,絕非個人恩怨。回顧國共苦戰、毛蔣惡斗,幾十年來,國疲民困,多少生靈涂炭?善惡相爭,正邪冰炭,你死我活,勢不兩立,然而,終將握手言和、和諧統一。歷史是一個整體,陰陽互補,相反相成,剛柔相雜,水火既濟,總之是一鍋粥,反復煎熬之后,自然有一種特殊的味道。
在甘南迭部縣考察,在達拉溝的“俄界會議遺址”,在旺藏“茨日那”毛主席故居,在“天險臘子口”,我反復思考一個問題:“毛澤東奇跡”是怎樣產生的?一介書生,一個小學教員,一個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投筆從戎,上了井岡山,依靠大刀長矛,崛起于窮鄉僻壤,歷經萬里長征,1935年9月17日走出臘子口時只剩下八千殘兵,卻最終打敗了蔣介石八百萬軍隊(其中有三百萬現代化、機械化的正規軍:1946年)。蔣介石絕非無能之輩,麾下謀臣無數、戰將如云,又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支持,而毛澤東僅僅依靠“小米加步槍”創造了冷兵器時代最偉大的神話,這是什么原因?有人說,毛澤東是中國歷史的奇跡,美國人說,毛澤東是人類歷史的奇跡。那么,毛澤東奇跡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我們究竟如何理解毛澤東奇跡呢?依我看,毛澤東奇跡不是個人的奇跡,而是中華民族的集體奇跡!簡而言之,所謂“毛澤東奇跡”乃是由蔣介石和毛澤東共同創造的,當然也離不開日本帝國主義和美帝國主義的磨礪和鍛煉。毛澤東是奇才,和蔣介石決戰乃是棋逢對手。抗美援朝,中美決斗,毛澤東遇到了杜魯門,三八線上見分曉。一切人間奇跡都是歷史創造的,也是敵對雙方共同創造的。如果要想真正理解毛澤東,就必須充分理解毛澤東的敵人和對手。在中共黨內,只有充分認識了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林彪和鄧小平等人與毛澤東的合作與沖突,我們就不能完全理解毛澤東奇跡。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和毛澤東會談,毛澤東“只談哲學”,為什么?知音難覓啊!人間事,輸贏成敗,多少是非得失,費思量,誰與論短長?毛澤東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座高山,一旦登峰造極,茫然四顧,無與倫比,凡夫俗子,豈能理解其中奧妙?
常言道:“成者王侯敗者寇”。毛主席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創造一個歷史奇跡,失敗的貢獻往往大于成功,其內在的意義耐人尋味。所謂“成功”者,不過只是史書中某一個篇章的最后一頁,而在下一個篇章中,一切又將重新開始:勝敗尚未可知。古人云:“勝敗乃兵家常事”。多少勝敗才能成就一個將軍?由此可知,勝利和失敗共同創造了歷史,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總之,歷史始終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的整體。
毛澤東與劉少奇,毛澤東與蔣介石,毛澤東與杜魯門,相互成全,缺一不可,最終成就了偉大的“毛澤東奇跡”。毛澤東奇跡不是孤立的,不是憑空產生的。當然,只有偉大的中華民族才稱孕育出偉大的毛澤東。
歷史是一面鏡子,洞察過去未來,盡顯世間萬象,照見五蘊皆空。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作者單位: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