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風圖
自宋代畫家李公麟作《豳風圖》后,以《詩經》為畫題的創作和臨摹便歷代不衰,其中當屬馬和之的《詩經》詩意畫最為著名。馬和之,生卒年不詳,宋錢塘(今杭州)人。紹興進士,曾任工部侍郎、善畫山水人物。宋高宗、孝宗(1201~1233)時,皇帝手書詩三百首,由馬和之一一配上圖畫,即是流傳后世的巨幅長卷《毛詩圖》,可惜散失寰宇。
《豳風圖》是《毛詩圖》的一部分,取材于《詩經·豳風》中《七月》等七篇大意,分七段,每段畫前書《詩經》原文。畫家繼承和發展了唐代人物故事畫的全景式構圖,將詩的中心內容概括為幾幅典型場景,又巧妙地用山巒、林木、土坡加以分隔,用筆灑脫,頗具士氣,描繪人物的線條更是流暢飄逸。著色多用青綠,古樸典雅,匠心獨運。明末董其昌曾誤定此畫為趙孟頫真跡,分割獨立成卷,后得以復合。《詩經》題材的繪畫見之著錄者眾,然傳世不多,此卷流傳有緒,彌顯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