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xx国产_蜜桃精品视频_久久成人国产精品_91精品国产91热久久久做人人_久久91久久_亚洲成人在线视频网

蘇東坡淮河之詠考述
——經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十六

我行日夜向江海,楓葉蘆花秋興長。
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
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未轉黃茆岡。
波平風軟望不到,故人久立煙蒼茫。

  這首詩的詩題叫《出穎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作者蘇軾。蘇軾(公元1037-1101),字子聸,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佑年間進士,歷任鳳翔府節度判官、直史館,因上書反對新法,遭御史謝景溫誣告自求外放為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在湖州任上又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祐更化后被擢用,歷任翰林學士,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理部尚書。新派執政后再次遭貶,遠謫惠州、儋州。卒后追謚文忠。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章與韓愈、歐陽修等合稱“唐宋八大家”。其文縱橫恣肆,如萬斛泉流不擇地而出;其詩清新豪健,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又工書法繪畫,可謂中國文化之集大成者。今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論著傳世。

  詩中所說的穎口在今安徽壽縣正陽關附近,是穎水匯入淮河的入口處。穎水發源于河南省的商洛山臨穎附近,向東南流經穎州(今安徽省阜陽市)時,與東北面的茨河、西南面的泉河匯合,經穎上在來遠鎮(春秋時謂之穎尾,今名正陽關)注入淮河,全長約三百公里?!敖!眲t代指作者將去赴任的杭州。杭州在錢塘江大入海處。詩中的“長淮”即淮河。發源于河南省的桐柏山,向東流經河南、安徽,在江蘇省境內注入洪澤湖。洪澤湖以下其主流出三河經高郵湖在三江營匯入長江;另一支則流經蘇北灌溉總渠在扁擔港入黃海。全長1000公里,流域18.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大河之一,故名長淮。如南宋詞人張孝祥的《六州歌頭》,開頭就是“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

  詩中的“青山”指壽州東北的八公山、白鶚山;“壽州”古稱壽春,戰國后期楚國國都。秦置壽春縣,隋文帝開皇九年設壽州,唐沿隋制,轄境相當于今日壽縣、六安、霍山、霍丘等縣市,治所即在壽春。五代和北周時州治移往下蔡(今安徽鳳臺縣),北宋徽宗政和年間升為壽春府,蘇軾在此是沿用隋唐時稱呼。詩中所云“白石塔”指的是壽州城崇教禪院內的石塔。崇教禪院又名東禪院、東禪寺,唐貞觀年間玄奘法師奉敕建造。明洪武年間改為報恩寺,沿稱至今。寺在壽州城關的東北角,寺內高坡上有座石塔,高七層 ,遠處可見。

  “黃茆岡”即長滿黃茅草的山崗,并非地名,王文浩等清儒對此早有辨正。此詩作于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一0七一年)十月初詩人路過壽州之時。這年四月,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而自求外放,遂以太常博士直史館出為杭州通判,十月至穎口。詩中描述了從穎口沿淮河到壽州途中所見之景,在蒼茫的秋色和曠遠的水天之中,蘊含著“賢人去國”的悒郁憂思。

一、蘇軾離京的原因及在穎口一帶行走的路線

  導致蘇軾的離京赴杭的最根本原因是他對王安石新法的批評。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創置三司條例,全面推行新法。以司馬光、韓琦、歐陽修為代表的一些元老重臣,因不滿新法,尤其是不滿王安石清除臺諫而陸續去位。在這場政治斗爭中,蘇軾站在司馬光等反對新法的一邊,在熙寧三年二月和熙寧四年三月寫了三封“上皇帝書”,其中第一封長達九千言,系統的對三司條例司、青苗法等新政提出批評。認為青苗法是“使農民舉息而與商賈爭利”,三司條制司則是“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與使者四十余輩,求利之器也”。其結果,皇帝沒有采納,卻招來了新派人物的忌恨。熙寧四年一月,蘇軾擔任告院權開封府推官,他出了一道鄉試題,題為《論獨斷》,顯然是針對王安石的除臺諫拒人言而來。于是,新派人物開始反擊,充當打手的就是王安石的親戚兼隨從御史謝景溫(謝的妹妹嫁給王的弟弟)。謝彈劾蘇軾在護送父親靈柩回四川時,曾濫用政府的衛兵,買家具陶瓷,甚至販賣私鹽圖利。蘇軾不屑自辯,請求外放,離開這個是非之地。按蘇軾的考績可以外放任太守,但王安石、謝景溫不同意,只讓他擔任判官,于是,熙寧四年六月,蘇軾被任命為杭州通判。

  宋代由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往杭州,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是以水路為主,即從汴京由陸路經南京(今商丘市)、徐州達臨沂,然后沿京杭大運河南下達杭州;另一條是陸路,即由汴京經南京、宿州、滁州達江寧府(今南京市),然后由南京經潤州、常州、蘇州達杭州⑴。但蘇軾的赴杭路線卻折向西南再轉東南:七月離開汴京,沿蔡河向南舟行達陳州(今河南淮陽市),再沿穎水向東南達穎州(今安徽阜陽市)。十月由穎州南下穎口入淮河,東行經壽州、臨淮關、泗州,渡洪澤湖入京杭大運河,再南下從瓜州渡江,經潤州、常州、蘇州,于十一月二十八日達杭州。蘇軾赴任為什么要如此兜一個大圈?主要原因是要去看望時在陳州任學官的弟弟蘇轍,并去拜望時在穎州的歐陽修。蘇軾在陳州盤桓了七十余天,并結識了穎州人張耒,張耒從此拜在蘇軾門下,成為著名的“蘇門四學士”之一。九月,蘇轍陪哥哥一同沿穎水南下,前往穎州拜望歐陽修。在此前一年的四月,歐陽修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除去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改判太原府河東路經略安撫監牧使,兼并代澤潞麟府嵐石路兵馬都總管,歐陽修堅辭不受。七月,改知蔡州。第二年六月,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在蔡州任上致仕,七月歸穎州養老,時年六十五歲,自號“六一居士”。歐陽修是蘇軾兄弟的門師,又是政治上的同道,在此前后又都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而自動離京去職。所以這次前去拜望,既有感其知遇之恩,又有互慰不遇之慨。這種動機和內涵,在蘇軾的《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一詩中含蓄地得以展露。在穎州時,蘇軾觀賞了歐陽修所藏的一塊石屏,并應命寫下這首詩。詩中借唐代著名畫工畢宏、韋偃志趣高妙卻不為世所用,來抒發自己疊遭排斥、不遇于時之慨。詩的最后說:“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愿公作詩慰不遇,無使二子含恨泣幽宮”,借古慨今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明顯的。這個意圖,在《出穎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一詩中也得到了呼應:詩的首句“我行日夜向江?!本陀蟹N“賢人去國”的幽憤悒郁之情,清人王文浩認為是“極沉痛語,淺人自不知耳”。另外,那丹紅的楓葉、瑟瑟的蘆花,曠遠迷茫的長淮和立于蒼茫煙靄中的故人,無不在渲染一種“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的蒼涼黯然氛圍,這與詩人對國事日非的憂慮和自己無端受誣、被讒外放的悲憤是完全合拍的。

安徽壽州古城西門

二、對有關詩句的理解

  1、“青山久與船低昂”

  歷來解詩,對此句有兩個誤解:一是以為穎口一帶,兩岸青山連綿不斷,象波濤一樣時起時伏,白敦仁先生就作如是解:詩人“一出穎口就不同了,面對著水天相接廣闊的長淮,頓覺耳目為之一新,精神為之一振。而兩岸青山連綿不斷,隱隱約約,像無盡的波濤,時起時伏”。這是望文生義。因為穎口即正陽關一帶是平闊的淮北平原,并無山脈。直到壽州之東才有兩座低矮的山崗:東北的一座叫白鶚山,海拔241米;東面的一座即是有名的八公山,海拔230米。唯有如此,也方能與詩意相通。因為詩題是“出穎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可見淮山是與壽州連在一起的。從穎口往壽州,水路約八十里,而八公諸山又在壽州之東,這樣“青山”方能“久與船低昂”。如果一出穎口,就“兩岸青山連綿不斷”,那就應該是“輕舟已過萬重山”了。另一是以為這句詩有政治寓意,具體說來,就是“久與”二字,“曲折的暗示了詩人去國的惘惘不安、隱隱作痛,‘行道遲遲,中心有違’的依約心情”。如上所述,這首詩中確有種“賢人去國”的悒郁之情,但這并不意味它在每句詩中都有體現。“青山”句倒是形象地道出詩人在舟中遙望青山時的感受,也緊緊地扣住詩題“初見淮山”四字,但確實看不出“詩人去國的惘惘不安、隱隱作痛”這種曲折的暗示。六年之后即元豐元年(公元1079)冬,作者在徐州任知州時,看到唐代著名畫家、也是中國山水畫北派的開山祖李思訓畫的一幅《長江絕島圖》,寫了一首題畫詩《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詩中贊嘆了長江絕島大小孤山一帶壯麗景色和旖旎風光,并攙入了當地“小姑嫁彭郎”的美麗傳說,基調開朗而浪漫。其中描繪客舟經過小孤山的兩句詩是:“沙平風軟望不到,孤山久與船低昂”。與《出穎口》這首詩相比,僅把“青山久與船低昂”換成“孤山久與船低”,“波平風軟望不到”改成“沙平風軟望不到”而已。這也可以證明“青山久與船低昂”,只是在描述詩人于舟中遙望青山時的感受,而且是詩人愛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并無多少政治寓意。

  2、故人久立煙蒼茫

  首先的問題是:詩中的“故人”是人還是物,如果指人,究竟是誰?清代學者翁方綱認為“故人”即是“青山”:“彼云‘青山久與船低昂’,故以‘故人久立’結之。‘故人’即‘青山’也”。翁氏立論的依據是“青山久與船低昂”與“故人久立煙蒼?!?,兩者皆有“久”字,因而“故人”指的就是“青山”。就兩句之間來說,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故人久立煙蒼茫”之前還有個上句:“波平風軟望不到”,與下句相連即是說由于煙雨蒼茫,“故人”望不到來船(蘇軾也望不到“故人”),故久立于岸邊等候,由此亦可見故人的情誼和蘇軾對這種情誼的感慨。而頷聯的下句“青山久與船低昂”,則明確說出眼中所見到的青山,可見“青山”與“故人”不是一回事。還有個旁證就是在蘇軾的詩中長提到“故人”,皆是指人而非指物,如:“官居故人少,里巷佳節過”(《饋歲》);“故人漸遠無消息,古寺空來看姓名”(《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禱蟠溪》);“故人適千里,臨別尚遲遲”(《別歲》),這幾首詩的寫作時間與《出穎口》都極為相近,尤其是后一首,亦是送別慰遠,詩中亦有“已逐東流水,赴海歸無時”等詩意相近的詩句,但都是指友人而非青山。

  至于此人是誰?有人疑是李定,即是后來在“烏臺詩案”中誣告蘇軾的御史中丞李定,其人此時在壽州,筆者比較傾向這種說法。李定是揚州人,少年時受學于王安石,進士出身,熙寧二年由孫覺舉薦至京師。李是新法的堅決支持者,又是王安石的學生,因此很快受到重用,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知制誥,不久,又遷為寶文閣待制、御史中丞。李定進士出身,為王安石學生,王安石與蘇軾同出于歐陽修門下,在政見紛爭之前,他們交往很多,與李定亦有可能相識。李定熙寧二年入京,蘇軾熙寧四年出京,兩人在京亦可能有交誼。李定入京前曾做過定遠尉,此時正在壽州,兩人在壽州亦有酬酢,東坡集中有《壽州李定少卿出餞城東龍潭上》一詩可證。所以這位立于蒼茫煙雨中的故人很可能就是李定。由于李定后來是“烏臺詩案”的主兇,必欲置蘇軾于死地,所以論者不愿將這位重情誼“故人”與李定聯系起來。翁氏將“故人”解成是“青山”,也許就有著這種苦心。其實,李定彈劾蘇軾,是在元豐二年任御史中丞之時,即距此八年之后。這并不能否認兩人當年的友誼。類似這種情形在歷史上有多例。唐代的詩人高適和李白年輕時是好友,他倆與杜甫三人同游梁宋,“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至今開封的“古歌吹臺”內還有個“三賢祠”。但永王李璘之禍后,將李白逮捕下九江獄,并欲置之死地的正是高適。這種事例在蘇軾身上也并非絕無僅有。對蘇軾一生制造苦難時間最長、最深的是章惇,將蘇軾貶往嶺南、貶往海南,一直貶到海角天涯的正是這位奸相。但早年,兩人曾共同入直史館,并同游華山,也可以稱得上是“故人”。

  “故人久立煙蒼?!本溥€有個問題:其中的“煙蒼茫”是實寫還是虛擬?有人以為這句有寓意:“詩人是用蒼茫的煙雨來比附詩人黯淡的心緒,暗抒被貶去國的幽憤悒郁之情”。不可否認,詩人選擇此時此景,確有詩人此時此刻心緒的外化,但其基點或主要動機則是實寫而非虛擬,因為當時確是天氣陰晦,煙雨蒙蒙。二十三年后,即徽宗紹圣元年(1094),詩人嘗自書其詩并加補記。其補記曰:“余年三十六赴杭悴過壽作此詩,今五十九,南遷至虔煙雨凄然,頗有當年氣象也”。因此,我們可以推斷:詩人寫故人就立于蒼茫煙雨之中,主要意在強調故人的情誼,以及自己對故人久后于煙雨之中的感激之情,至于以此來比附詩人黯淡的心緒恐倒是其次。

三、?詩風格和結構上的特色

  此詩給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自然、流走,有一種渾融的整體美感。蘇軾曾形容自己的文章“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文說》),又說“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答謝民師書》)。前者指的是渾融氣勢,后者說的是自然流走,這兩者在這首詩中皆有體現。此詩固然有些名句,如“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波平風軟”等,蘇軾也常在其它一些詩中沿用,但從總體上看,確是“篇法之妙,不見句摘”,通篇是個完美的藝術整體:全詩以敘事為經,描景為緯,個人的遭遇、時政的感慨又暗寓其中,從而形成一幅脈絡清晰、氣度混茫又含蘊豐厚的“賢人去國圖”。首聯“我行日夜向江海,楓葉蘆花秋興長”,點明被讒外放的季節、行走路線和外放地。其中“日夜向江海”有人解為“暗示了一種對朝廷的依戀”,恐不確,可能恰恰相反,表達了詩人急欲離開是非之地的急迫心情,這當中雖有無端受誣的憤懣,但更多的是擺脫了糾纏、逃脫了網羅的僥幸。這是詩人主動請求外放的原因之一(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司馬光、范鎮、歐陽修等賢臣皆已外放去國),也是下句頓覺“秋興長”的原因所在。接下的幾句,便在“秋興長”三字上做文章:頷聯“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兩句,開拓了一幅曠遠迷茫的畫面,這是幅遠景,也是這幅賢人去國圖的背景。詩人以自我為中心,將目力投向天涯盡頭:長長的淮河消逝在天地盡頭,遠處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即,久久地停留在視野中,與行船起伏上下。這兩句緊扣詩題“出穎口,初見淮山”,形象道出詩人此時此地的感受:詩人出京是沿著蔡河、穎水南行,蔡河、穎水水面狹窄,加上兩岸為平原,景色較為單調,但一出穎口、入淮河,氣象就截然不同了?;春铀煜嘟印庀笕f千,一直延伸向天地盡頭,青山也浮現在地平線上,與行船上下低昂,詩人不覺精神為之一振,耳目為之一新。在結構上,“忽迷”二字突出了詩題中的“出”和“初”,“青山”又與“淮山”呼應,“久與”則突出行程之遠,暗合“忽迷天遠近”。表面上自然流走,內在的關合則是異常細密的。如果說頷聯為全詩提供了一個闊大的背景、遠景的話,頸聯則是個特寫和近景。壽州已遙遙在望,崇教禪院內的白石塔已清晰可辨,身邊短棹吱呀,正從長滿黃茅草地小山崗邊轉過去。從構圖上看,近景、遠景和上句的背景構成極有層次感到畫面,而且動靜相承:壽州、白石塔、黃茅崗是靜景,“短棹未轉”則是動景;上句的“長淮”是靜景,“忽迷”則是種視覺感受;“青山”本是靜態的,但由于“與船久低昂”便也活動起來。另外,“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未轉黃茅崗”又緊扣了詩題“是日至壽州”,所以在結構上是異常高妙的。

  中間四句皆是寫景狀物,尾聯“波平風軟望不到,故人久立煙蒼?!眲t是由物到人、即景抒情?!安ㄆ斤L軟”寫細綿秋雨中的淮河水面,“風軟”是因,“波平”是果,而這又造成了蒼茫煙雨的景象。其中的“平”、尤其是“軟”,已不是客觀點景物描寫,已帶有詩人的主觀感受;“望不到”則由物到人,著重抒寫故人情誼了。詩人不說自己望不到故人,而說故人望不到自己,這種寫法叫“代擬法”,又叫對面敷粉,是中國傳統詩歌中一種常用之法,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溫庭筠的《望江南》:“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柳永《八聲甘州》:“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等。這種寫法的好處正如前人所云是“心已神馳到彼,詩從對面飛來”(胡震亨《唐音癸簽》)。蘇軾在此沿用此法,又有所創新:它不是像前輩詩人那樣完全是想象或回憶,而是建立在描景之上,因此內涵更為豐厚。故人“望不到”自己,多了兩個實際上的原因:一是由于“煙蒼茫”即后來補記中所說道“煙雨凄然”,能見度較低,所以“望不到”;二是故人急欲見到自己,船到尚早,他已守候在‘岸邊,故爾“望不到”,故爾“久立”,于是,故人的情誼得以借此盡情傾露。

  通過以上解析可以看出,全詩以紀行為經,由物到人、有景到情,神完氣足,妙合無垠。清人方東樹贊之謂“奇氣一片”;趙翼說蘇詩“誠不以鍛煉為工,其妙處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著力,而自然沁人心脾”(《甌北詩話》)


淮南八公山下淝水古戰場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91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www.久久精品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天堂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 av麻豆| 国产精品片一区二区三区 | 九九九九九九精品 | 免费国产 |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调教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 免费三级黄色 | 在线三区|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99一区二区| 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视频在线看 | 自拍中文字幕 | www久久| 亚洲免费在线播放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五月婷 | 人妖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日韩精品在线 |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一级免费视频 | 久久综合五月天 | 麻豆乱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中文在线观看 | 国产视频久久久 |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污视频网站入口 | 伊人9| 久久国产v|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