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馬遷
字號:字子長
生卒:前145或前135—前87?
朝代:西漢
籍貫: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
簡評: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尊稱“史圣”
學術思想
司馬遷的史學巨著《史記》,不僅對我國的史學乃至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他在學術思想方面也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思想遺產。
(一)司馬遷承繼其父司馬談的黃老之學,堅持唯物主義觀點,對神秘化的陰陽五行學說采取譏評的態度。他還以造詣甚深的自然科學知識(天文歷法)為依據,認為陰陽、四時和二十四節氣等是不可更改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人們必須遵守,不可違背。由此,他對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天人感應”的神秘主義學說進行了有力的諷刺和批判。
(二)司馬遷通過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觀察和以歷史上大量的事實為根據,說明善人往往不得善報而遇災受害者“不可勝數”,但惡人卻有“終身逸樂,富貴累世不絕”,“竟以壽終”的。揭露了所謂“天道有知”、“天之報施善人”的欺人之談。
(三)反對神鬼和求仙可致長生不死的迷信。
(四)司馬遷試圖從人們生活的物質基礎即經濟生活中找尋社會現象和社會意識問題的根據。他把人們從事農、礦、工、商等經濟活動的歷史看成和自然現象的變化一樣是有規律可循的;并認為社會生產的分工和發展是被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所推動的,而不是什么政治力量和神的意志所能創造的。
(五)司馬遷認為社會上等級和奴役關系的產生,起源于彼此占有財富的懸殊,他揭示出富者剝削和奴役貧者是人類社會的現象,并非是“天命”的安排。
(六)司馬遷繼承了《管子》的道德觀,認為財富的占有情況也決定人們的道德觀念。司馬遷抨擊“天道”,肯定“利”和“欲”,認為有“利”即有“德”。
(七)司馬遷具有較進步的道德觀,他充分發揚前人的人本思想。凡于當世、歷史、人們、國家有所貢獻和作為的,尤其是不符合世俗的道德觀念,予以記述和歌頌,與當時的封建倫常道德觀念大相徑庭。
(八)司馬遷主張從不斷變化發展的觀點去考察國家成敗興亡的道理。他要義“通古今之變”的歷史進化觀點來觀察歷史。他在《自序》中所說的“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正是他“通古今之變”的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