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里的酒器
桶在《水滸》中出現了三次。一次是魯達出家后,一下子在廟里住了四五個月,“口中淡出鳥來”,想找酒喝,剛下山就碰到賣酒人,一腳踢倒賣酒人,一會就喝下了一桶酒;第二次是在五臺山下小鎮,用狗肉蘸蒜泥下酒,先喝了十來碗,還不解饞,又喝了一桶才回山;第三次是吳用說三阮撞籌時,在石碣村小酒店里,吳用及三阮兄弟也是打了一桶酒放在桌上吃。這桶酒能放在桌上,想必就不太大。再說,我們也不要以為這桶就像水桶那么大,如跟水桶一般大小,這一桶酒賣也不好賣,拿也不好拿。所以《水滸》里所說的桶,只能是能放在桌子上的這種小桶。據悉,浙江至今還盛行一種叫做“催桶”的酒器,用鐵皮和錫加工制成,有一斤桶、二斤桶、五斤桶和十斤桶等規格。《水滸》里的桶大概就屬于此類。
水滸英雄們喝的是什么酒呢?從書中看,提到的酒有“白酒”、“清酒”、“渾酒”、“老酒”、“水酒”五種。可以肯定地說,這些酒的度數都不高。這與當時的釀造工藝、水平有關,大多是榨制的。何以為證呢?《水滸》“魯智深大鬧五臺山”一回里就有答案。魯智深第二次下山打了禪杖后,到處買酒喝,人家都不賣,然后看見“遠遠地杏花深處,市梢盡頭,一家挑出個草帚兒來。智深走到那里看時,卻是個傍村小酒店”,這里有八句詩描寫這小酒店,其中兩句曰:“破甕榨成黃米酒,柴門挑出布青簾。”榨制酒是讓原料發酵后榨成,水分含量高,酒的度數相應就低,實際上是水里多了幾分酒味,絕不像現在的酒,是經過糖化發酵,利用蒸餾方法制成。蒸餾過程中,絕大部分的水被蒸發,剩下的是酒之精華——酒精了,其純度自然高。如果武松、魯智深喝的是這種酒,早就酒精中毒了,那還鬧什么五臺山、打什么虎?特別是武松,喝那十八碗,如果是純度高的酒,上山后必然醉倒,早成了老虎的口中餐了。
來源:國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