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孫弘
字 :季,次卿
朝代:西漢
官職:漢武帝丞相
簡評:“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精神,永垂后世。
公孫弘,菑川薛人也。少時為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學《春秋》雜說。
武帝初即位,招賢良文學士,是時,弘年六十,以賢良征為博士。使匈奴,還報,不合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移病免歸。
元光五年,復征賢良文學,菑川國復推上弘。弘謝曰:“前已嘗西,用不能罷,愿更選?!眹斯掏坪?,弘至太常。上策詔諸儒:
制曰: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陰陽和,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麟鳳在郊藪,龜龍游於沼,河洛出圖書;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北發渠搜,南撫交阯,舟車所至,人跡所及,跂行喙息,咸得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圣之術,明君臣之義,講論洽聞,有聲乎當世,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兇之效,安所期焉?禹、湯水旱,厥咎何由?仁、義、禮、知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廢興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紀,子大夫習焉。其悉意正議,詳具其對,著之於篇,朕將親覽焉,靡有所隱。
弘對曰:
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常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即賦斂??;不奪民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罰當罪,則奸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業之即不爭,理得則不怨,有禮則不暴,愛之則親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遠義,則民服而不離;和不遠禮,則民親而不暴。故法之所罰,義之所去也;和之所賞,禮之所取也。禮義者,民之所服也,而賞罰順之,則民不犯禁矣。故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臣聞之,氣同則從,聲比則應。今人主和德於上,百姓和合於下,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陰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故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則麟鳳至,龜龍在郊,河出圖,洛出書,遠方之君莫不說義,奉幣而來朝,此和之極也。
臣聞之,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智者術之原也。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擅殺生之柄,通壅塞之涂,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於上,謂之術: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當設施,不可廢也。得其要,則天下安樂,法設而不用;不得其術,則主蔽於上,官亂於下。此事之情,屬統垂業之本也。
臣聞堯遭鴻水,使禹治之,未聞禹之有水也。若湯之旱,則桀之馀烈也。桀、紂行惡,受天之罰;禹、湯積德,以王天下。因此觀之,天德無私親,順之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紀。臣弘愚戇,不足以奉大對。
時對者百馀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召見,容貌甚麗,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
弘復上疏曰:“陛下有先圣之位而無先圣之名,有先圣之民而無先圣之吏,是以勢同而治異。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篤;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聽。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異也。臣聞周公旦治天下,期年而變,三年而化,五年而定。唯陛下之所志?!睍?,天子以冊書答曰:“問:弘稱周公之治,弘之材能自視孰與周公賢?”弘對曰:“愚臣淺薄,安敢比材於周公!雖然,愚心曉然見治道之可以然也。去虎豹馬牛,禽獸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馴服習之,至可牽持駕服,唯人之從。臣聞揉曲術者不累日,銷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於利害好惡,豈比禽獸木石之類哉?期年而變,臣弘尚竊遲之。”上異其言。
時方通西南夷,巴、蜀苦之,詔使弘視焉。還奏事,盛毀西南夷無所用,上不聽。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使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於是上察其行慎厚,辯論有馀,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上說之,一歲中至左內史。
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辯。常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黯先發之,弘推其後,上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背其約以順上指。汲黯庭詰弘曰:“齊人多詐而無情,始為與臣等建此議,今皆背之,不忠?!鄙蠁柡?,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鄙先缓胙?。左右幸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弘為人談笑多聞,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養後母孝謹,後母卒,服喪三年。
為內史數年,遷御史大夫。時又東置蒼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數諫,以為罷弊中國以奉無用之地,愿罷之。於是上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發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謝曰:“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罷西南夷、蒼海,專奉朔方。”上乃許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鄙蠁柡?,弘謝曰:“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侈擬於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亦下比於民。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無差,誠如黯言。且無黯,陛下安聞此言?”上以為有讓,愈益賢之。
元朔中,代薛澤為丞相。先是,漢常以列侯為丞相,唯弘無爵,上於是下詔曰:“朕嘉先圣之道,開廣門路,宣招四方之士,蓋古者任賢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勞大者厥祿厚,德盛者獲爵尊,故武功以顯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鄉戶六百五十封丞相弘為平津侯?!逼溽嵋詾楣适拢霖┫喾?,自弘始也。
時,上方興功業,婁舉賢良。弘自見為舉首,起徒步,數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弘身食一肉,脫粟飯,故人賓客仰衣食,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馀。然其性意忌,外寬內深。諸常與弘有隙,無近遠,雖陽與善,後竟報其過。殺主父偃,徙董仲舒膠西,皆弘力也。
——摘自“國學寶典”東漢·班固《漢書》-卷五十八·公孫弘卜式寬傳第二十八/百衲本
生平簡介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天子又詔書征求文學儒士,川國便推舉年已七十歲的公孫弘應詔,他一再推辭,不肯前去應詔。他說:“我出使匈奴,因沒有才干被罷歸,請大家另舉賢者。”但最后,他還是應選。公孫弘到了太常,所征百名儒士各寫對策,公孫弘處為下策。后來,上奏天子,天子卻拔升公孫弘的對策為第一名,待入見天子時,公孫弘豐儀魄偉,深得天子喜愛,又被拜為博士。當時,朝廷注重與西南夷的溝通,并在巴蜀設立了郡縣,由于賦役酷虐,百姓為之叫苦不迭,天子便派公孫弘去視察。公孫弘歸來奏對,又不合皇帝之意,弘大駭??墒?,時過事轉,皇帝并未深究其事。公孫弘長相恢弘奇偉,美姿容。由于晚年力學,所以廣見博識。平時,善于辯論,通曉文書、法律,又能以儒家的學說,對法律進行解積闡述,漢武帝非常賞識他。公孫弘常說:“人主的毛病,一般在于器量不夠宏大;而人臣的毛病,一般在于生活不夠節儉。”于是,他在家中,能身體力行,“夜寢為布被”,“食一肉脫粟之飯?!焙竽溉ナ溃暈橛H生,服喪三年。在朝廷議事,他常提出要點,陳明情況,供皇帝自己取舍,從不固執已見和違逆圣意,漢武帝非常喜歡他這種馴良守禮之德,其認為他口行敦厚,善于言詞,有文彩,熟悉法令與各種公務,便升任他為左內史(京畿地方長官,掌治京師)。公孫弘在任,所奏朝事,都一一符合帝意,起因是他巧用“心計”。有一次,他和主爵都尉汲黯商議,為一事二人分別上奏。面見帝君,他等汲黯上奏完后,窺伺上意,據上意再取決自己的立場態度,然后才上奏章。因此,他奏對之事,深合帝意。凡奏陳條,也都采納。他這種表里不一,前后矛盾的做法,遭到一些王公大臣的非議。主爵都尉汲黯,尤其反感。有一次,汲黯當庭詰責公孫弘:“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背)之,不忠?!睗h武帝隨即問公孫弘,弘回答說:“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被实勐牶?,認為公孫弘說得有理,更加“益厚遇之?!痹啡辏ü?26年),張歐免官,皇帝任命公孫弘為御史大夫。當時,朝廷方通西南夷,又東置滄??ぃㄔ诮癯r),北筑朔方城(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公孫弘認為,這樣做是“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屢次柬言停辦,皇帝不采納,并領朱買臣等人去砭責公孫弘,當面陳說設朔方郡的好處,一一擺明十條理由。公孫弘無理反駁,心虧詞窮,無一言相濟,忙低首悔過,改言謝罪說:“我是山東的鄉鄙之人,見識短淺,實在不知道設朔方郡的好處,經眾位陳明其利害關系,我已明白了。敬望朝廷停止經營西南夷與滄???,專力經營朔方郡”?;实鄱鳒柿怂恼埵?。
才能出眾
歷史記載,公孫弘的才干,不在他人之下,當時,不可能一條理由也沒有。他之所以這樣做,恐違皇命與己不利,順應皇主才是上策。公孫弘矯飾善變,朝廷上下,眾所周知。有一次,汲黯實在看不慣他的矯情做作,直言對皇帝說:“公孫弘位在三公,俸祿很高,卻蓋一床布被,這不明擺著在騙人嗎”?皇上就以此事問公孫弘,弘說:“實有此事,不過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則。我記得管仲坐齊國之相,有三歸之臺,奢侈豪華超出了一般國君;齊桓公做霸主,也僭越了禮數。晏嬰為齊國之相,一頓飯從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妻妾也不穿絲織品,齊國不也治理的很好嗎?我身為三公,而蓋布被,實在是有損漢官威儀。汲黯對我的忠告很對,他真是個大忠臣,要是沒有汲黯對皇帝的忠誠,陛下您哪能聽到這樣的真話呢?”經過這件事,皇帝愈發認為公孫弘謙恭禮讓,對他更為厚待,元朔五年(前124年),薛澤免相,皇帝任命公孫弘為丞相,封他為平壽(濰城區望留鎮)侯。歷史上丞相封侯者是從公孫弘開始。
公孫弘為人,表面十分寬和。他位高祿重,節儉律己,不奢華,以人為先,所以時時被人稱道。他的故舊,賓客,親朋摯友生活困難,公孫弘全力助之,因而家無余財,世人夸他賢明。但公孫弘內心并非如此,他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表面偽善,暗中報復。陰謀“殺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膠西”,就是他這種偽善心理的寫照。公孫弘與中大夫主父偃在建立朔方郡一事上有分歧。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意見;主父偃又常常當天子面與其爭論,爭得面紅耳赤,使他難以下臺。于是,公孫弘表面上與主父偃往來,暗地里尋機報復。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為齊相,有人上書告發他受諸侯重金,因此,諸侯子弟多以得封。后來,齊王劉次昌自殺,漢武帝認為是主父偃索金所逼,大怒,嚴予審治。主父偃承認受過諸侯賄賂,但不承認齊王自殺與己有關。公孫弘乘機進言,說齊王自殺的首惡是主父偃,如不處死,將無以服天下。漢武帝本想不殺他,給與其免職歸里的處罰,但聽了公孫弘的進言后,信以為真,便下令滅了主父偃的全族。公孫弘忌妒博士董仲舒。仲舒為人廉直,是當時的大學問家。他曾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節約儉樸
公孫弘雖為三公,但生活非常節儉。以為“人主病不能廣大,人臣病不節儉”。他常蓋布被,吃飯時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汲黯對武帝說:“弘位在三公,奉(俸)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蔽涞垡詥柡?。他承認汲黯所說屬實。他說:“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廷詰弘,誠中弘之病。夫以三公為布被,誠飾詐欲以釣名。……誠如汲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蔽涞勐牶?,“以為謙讓”,更加信任他。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薛澤罷相后,武帝任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
儒家思想
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他各家的思想,排斥以外。漢武帝便大力推行儒教,在長安興辦太學(當時,是西漢最高學府)。同時,下令各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教育系統。在仲舒的輔佐下,漢武帝的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大大加強。尤其公孫弘在研治《春秋》方面,其成就遠遜于董仲舒。公孫弘平素,兩面三刀,見風使舵,仲舒對此十分痛絕。公孫弘心明如鏡,深恨董仲舒。正巧,膠西王劉端矯縱無賴,數害官吏,肆行不法。
公孫弘便向皇帝諫言:“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睗h武帝便把仲舒徙到膠西。淮南王、衡山王造反,朝廷嚴察兩王黨徒。公孫弘認識到自己在相位,未能輔佐君主治理國家,現在有王造反,自己難脫不稱職之責。當時公孫弘正染病在身,于是上書皇帝,請求辭掉丞相,歸還侯印,以避位讓賢,漢武帝沒有應允。過了一段時日,公孫弘病漸好轉,便再度入廷辦理政務,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弘以八十高齡卒于相位。卒后,青銅鑄棺,葬于麓臺,至今,墓址尚存。公孫弘為相數年,曾建議設五經博士,置弟子員。著作《公孫弘》十篇,《漢書藝文志》著錄(已失)。他起身于鄉鄙之間,居然為相,直至今日,人們依然對他推崇備至。尤其他的“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精神,已成為歷史長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后世。
人物成就
公孫弘少時曾為獄吏,后有罪而免。家貧,替人牧獵為生。四十歲左右始學《春秋》雜說,頗受(轉相傳授)于齊人胡毋生。漢武帝即位初年(前140),招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已六十歲,以賢良征為博士。不久因出使匈奴忤旨,移病免歸。武帝元光五年(前130),詔征文學之士,公孫弘在百八應試者中名列下位,武帝擢為第一,拜為博士。公孫弘善于察言觀色,向上奏事不準從不自辯,史稱其“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因而能深得武帝之心,一年之中即提拔為左內史。不久,又遷為御史大夫,最終官至丞相,封為“平津侯”。公孫弘平時在生活上十分簡樸;養后母孝謹,后母死,服喪三年;用家資養賓客,家無所余。但其為人恢奇多聞、外寬內深,表面對與其有隙者和善,暗中卻必加報復,殺權臣主父偃、外放董仲舒為殘暴的膠西王之太傅等事,均出于公孫弘的陰謀(見《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公孫弘在學術上并無所長,但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轉折過程中作用巨大。如果說董仲舒在這一轉折過程中為漢武帝提供了理論依據,那么,公孫弘則主要為這一轉折過程制定出了具體實施的方案。其中最為重要的作用是,公孫弘于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提出并擬定了為“五經博士”設弟子員的措施,以及為在職官員制定了以儒家經學、禮義為標準的升官辦法和補官條件。為“五經博士”設弟子的措施是一整套的關于儒家經學教育和選拔國家官員的方案,其中包括教育方針、選擇條件、學習和考核方法、修業期滿后的分配等一整套措施,內容大致可歸納為如下四個要點:
1、遵循“三代之道”,以實現天下“教化”為務,先辦好中央官學,而后推廣于地方。
2、規定為博士官設置正式弟子五十人。由太常擇民十八歲以上,儀狀端正者充任博士弟子,免除他們所擔負的國家徭役賦稅。
3、設“受業如弟子”的旁聽生。由郡國、縣道邑推薦“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钡膬炐闱嗄?,經郡守、王相審查屬實后送報太常,成為旁聽生。旁聽生沒有定員。 4、定期的考核及任用制度。規定滿一年后舉行考試,如能通一經以上的,就補文學掌故缺,特別優秀的可以做郎中。才智下等及不能通一經者,令其退學。
以儒家經學、禮義為標準的升官辦法及補官條件,則主要是以“通一藝(經)以上”、“先用誦多者”為準,其中品級高的可任左右內史、太行卒史,品級低的也可任郡太守卒史或邊郡太守卒史。以上兩個方案,獲得武帝的批準,人微言輕制度加以實施(見《史記·儒林列傳》、《漢書·儒林傳》)。上述制度具有極其深廣的歷史作用及影響:
一、它標志著儒學人微言輕中國封建時代官方統治思想的確立;
二、它標志著儒家經學人微言輕中國封建時代“國學”地位的確立;
三、它標志著中國封建時代文官制度的確立;
四、它標志著中國封建時代中央學校(太學)制度的開始;
五、它標志著中國古代博士制度從秦制“通古今”的顧問官,變成了漢制的“教弟子”的教育官,并且完全由儒家學者所壟斷。
人物傳記
丞相公孫弘是齊地菑川國薛縣的人,表字叫季。他年輕時當過薛縣的監獄官員,因為犯了罪,被免官。他家里窮,只得到海邊去放豬。直到四十多歲時,才學習《春秋》及各家解釋《春秋》的著作。他奉養后母孝順而謹慎。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天子剛即位,就招選賢良文學之士。這時,公孫弘已經六十歲,以賢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當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來后向武帝報告情況,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發怒,認為公孫弘無能,公孫弘就借有病為名,免官歸家。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皇帝下詔書,征召文學,菑川國又推薦公孫弘。公孫弘向國人推讓拒絕說:“我已經西去京城接受皇帝的任命,因為無能而罷官歸來。希望改變推舉的人選?!眹藚s堅決推舉公孫弘,公孫弘就到了太常那里。太常讓所征召的一百多個儒士分別對策,公孫弘的對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在最后邊。全部對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武帝把公孫弘的對策文章提拔為第一。公孫弘被召去進見皇帝,武帝見他相貌非常漂亮,封他為博士。這時,漢朝開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里設置郡縣,巴蜀人民對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孫弘前去視察。公孫弘視察歸來,向皇帝報告,極力詆毀西南夷沒有用處,皇上沒采納他的意見。
公孫弘為人雄偉奇異,見聞廣博,經常說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廣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節儉。公孫弘蓋布被,吃飯時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后母死了,他守喪三年。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議論政事,總是先開頭陳述種種事情,讓皇上自己去選擇決定,不肯當面駁斥和在朝廷上爭論。于是皇上觀察他,發現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談,熟悉文書法令和官場事務,而且還能用儒學觀點加以文飾,皇上非常喜歡他。在兩年之內,他便官至左內史。公孫弘向皇帝奏明事情,有時不被采納,也不在朝廷加以辯白。他曾經和主爵尉汲黯請求皇上分別召見,汲黯先向皇上提出問題,公孫弘則隨后把問題闡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興。他所說的事情都被采納,從此,公孫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親近,地位顯貴起來。他曾經與公卿們事先約定好了要向皇帝談論的問題,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卻違背約定,而順從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責備公孫弘說:“齊地之人多半都欺詐而無真情,他開始時同我們一起提出這個建議,現在全都違背了,不忠誠?!被噬蠁柟珜O弘,公孫弘謝罪說:“了解我的人認為我忠誠,不了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誠?!被噬腺澩珜O弘的說法?;噬仙磉叺氖軐欀济棵吭g毀公孫弘,但皇上卻越發厚待公孫弘。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張歐被免官,皇上用公孫弘當御史大夫。這時,漢朝正在開通西南夷,東邊設置滄??ぃ边呅藿ㄋ贩娇こ恰9珜O弘屢次勸諫皇上,認為這些做法是使中國疲憊不堪而去經營那些無用的地方,希望停做這些事情。于是,武帝就讓朱買臣等以設置朔方郡的有利情況來詰難公孫弘。朱買臣等提出十個問題,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公孫弘便道歉說:“我是山東的鄙陋之人,不知筑朔郡有這些好處,希望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滄??さ氖?,集中力量經營朔方郡城?!被噬暇痛饝?。
汲黯說:“公孫弘處于三公的地位,俸祿很多,但卻蓋布被,這是欺詐?!被噬蠁柟珜O弘,公孫弘謝罪說:“有這樣的事。九卿中與我好的人沒有超過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詰難我,確實說中了我的毛病。我有三公的高貴地位卻蓋布被,確實是巧行欺詐,妄圖釣取美名。況且我聽說管仲當齊國的相,有三處住宅,其奢侈可與齊王相比,齊桓公依靠管仲稱霸,也是對在上位的國君的越禮行為。晏嬰為齊景公的相,吃飯時不吃兩樣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絲織衣服,齊國治理得很好,這是晏嬰向下面的百姓看齊。如今我當了御史大夫,卻蓋布被,這是從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沒有了貴賤的差別,真像汲黯所說的那樣。況且沒有汲黯的忠誠,陛下怎能聽到這些話呢!”武帝認為公孫弘謙讓有禮,越發厚待他,終于讓公孫弘當了丞相,封為平津侯。
公孫弘為人猜疑忌恨,外表寬宏大量,內心卻城府很深。那些曾經同公孫弘有仇怨的人,公孫弘雖然表面與他們相處很好,但暗中卻加禍于人予以報復。殺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膠西國當相的事,都是公孫弘的主意。他每頓飯只吃一個肉菜和脫殼的粗米飯,老朋友和他喜歡的門客,都靠他供給衣食,公孫弘的俸祿都用來供給他們,家中沒有余財。士人都因為這個緣故認為他賢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朝廷追究黨羽正緊的時候,公孫弘病得很厲害,他自己認為沒有什么功勞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應當輔助賢明的君王安撫國家,使人人都遵循當臣子的道理。如今諸侯有反叛朝廷的陰謀,這都是宰相工作不稱職的結果,害怕一旦默默病死,沒有辦法搪塞責任。于是,他向皇帝上書說:“我聽說天下的常道有五種,用來實行這五種常道的有三種美德。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和長幼的次序,這五方面是天下的常道。智慧、仁愛和勇敢,這三方面是天下的常德,是用來實行常道的。所以孔子說:‘努力實踐接近于仁,喜歡詢問接近于智,知道羞恥接近于勇。’知道這三種情況,就知道怎樣自我修養了。知道怎樣自我修養,然后知道怎樣治理別人。天下沒有不能自我修養卻能去治理別人的,這是百代不變的道理。現在陛下親行大孝,以三王為借鑒,建立起像周代那樣的治國之道,兼備文王和武王的才德,鼓勵賢才,給與俸祿,根據才能授予官職。如今我的才質低劣,沒有汗馬之勞,陛下特意把我從行伍之間提拔起來,封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的品行才能不能同這高高的官位相稱,平素既已有病,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馬而死去,最終無法報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責任。我希望交回侯印,辭官歸家,給賢者讓路?!蔽涞鄞饛退f:“古代獎賞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業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禍患要崇尚武功,沒有改變這個道理的。我從前幸運地得以繼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寧,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應當知道我的想法。大概君子都是善良的人,憎惡丑惡的人,你若謹慎行事,就可常留我的身邊。你不幸得了霜露風寒之病,何必憂慮不愈,竟然上書要交回侯印,辭官歸家,這樣做就是顯揚我的無德呀!現在事情稍微少了些,希望你少用心思,集中精神,再以醫藥輔助治療。”于是,武帝恩準公孫弘繼續休假,賜給他牛酒和各種布帛。過了幾個月,公孫弘的病情大有好轉,就上朝辦理政事了。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公孫弘發病,終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他的兒子公孫度繼承了平津侯的爵位。公孫度當山陽太守十多年,因為犯法而失去侯爵。(白話版)
司馬遷的評價
太史公曰:公孫弘行義雖修①,然亦遇時。漢興八十余年矣,上方鄉文學②,招俊乂③,以廣儒墨④,弘為舉首⑤。——《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傩蓿好?。
?、谏希夯噬希笣h武帝。鄉:同“向”,此指崇尚。文學:指儒家學說及其典籍。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說在漢朝得到突出發展。
③俊乂(yì,義):具有超眾才能的人。乂,才。
?、軓V:擴大。墨:指墨家學派。
?、菔着e:第一。
太史公說:“公孫弘的品德行為雖然美好,但是也因為他遇到了好時機。漢朝建國八十余年了,皇上正崇尚儒家學說,招攬才能超群的人才,以發展儒家和墨家學說,公孫弘是一個被選拔出來的人。
公孫弘伺候漢武帝
西漢王朝的漢武帝時期,公孫弘從一介平民逐步坐上宰相的位子,可謂大器晚成;在鐵面無私的漢武帝面前,能夠游刃有余,在他八十歲那年,殉職在宰相的位置上,稱得上善始善終。這樣一個平民出身的宰相,能夠有這樣高的行走官場的藝術,應當有著不同凡響的功夫,其實,我們閱讀相關史料,基本上能夠得出公孫弘官場藝術的經驗,概括起來也就是:學習,奉上,位卑,敬場,通變。
早年的獄吏經歷迫使公孫弘發奮學習。據歷史記載,少年時代的公孫弘家境貧寒,曾經當豬倌為富人打工,在海邊放豬,以此填補家用,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年輕的時候,當過薛縣(山東壽光縣)的獄吏。因為沒有基本的文化常識,經常發生行為過失,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瀆職,當然,這樣的小官,瀆職的過錯,也不是很大,但是,公孫弘還是因罪免職。這對他打擊很大,所以,公孫弘立志讀書,苦讀到四十歲,又隨師研修《春秋公羊傳》。一個人這樣有志氣,發奮讀書到四十歲,按照現在的學歷計算,起碼達到了研究生的水平。當然,公孫弘研修的內容,自然是治理國家的古典范本《春秋公羊傳》。
《春秋公羊傳》作為當時國家管理的范本,屬于案例教學性質的行政管理讀本。西漢的時候文人主要以其中的案例,對照當時的具體情況,管理國家事務。公孫弘以后被漢武帝任命為博士,進而晉升為宰相,應當有《春秋公羊傳》的功勞。不過還有一點,公孫弘年輕時候的獄吏經歷,為以后在官場行走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這是公孫弘能夠超越當時的董仲舒等其他文人的優勢。
一切以皇帝為中心造就了公孫弘極力奉上的作風。公孫弘被漢武帝任命為官員以后,做過博士,以后,當過內史,掌管京城事務,最后官居宰相。幾乎在每一個官位上,公孫弘向朝廷報奏的事情,都能夠切合皇帝的意思。這里的竅門,就在于他巧用心計。有一次,他和主爵都尉汲黯商議,一件事情,兩個人分別上奏,面見皇帝。等汲黯上奏完之后,公孫弘窺伺上意,揣摩好皇帝的意思之后,再決定自己的立場,然后上奏章。因此,他奏對之事,深合帝意。凡奏陳條,也都采納。他這種表里不一,前后矛盾的做法,遭到一些王公大臣的非議。主爵都尉汲黯,尤其反感。有一次,汲黯當庭詰責公孫弘:“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背)之,不忠?!睗h武帝隨即問公孫弘,公孫弘回答說:“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被实勐牶?,認為公孫弘說得有理,更加器重他。
時刻將自己設置在卑微的位置讓皇帝的放心。作為平民出身的官吏,公孫弘深知自己的卑微身世背景,用行動和語言,表示自己對于皇帝的忠心,公孫弘常說:“人主的毛病,一般在于器量不夠宏大;而人臣的毛病,一般在于生活不夠節儉。”于是,他在家中,能身體力行,“夜寢為布被”,“食一肉脫粟之飯?!焙竽溉ナ?,他視為親生,服喪三年。在朝廷議事,他常提出要點,陳明情況,供皇帝自己取舍,從不固執已見和違逆圣意,漢武帝非常喜歡他這種謙遜守禮的作風,認為他口行敦厚,善于言詞,熟悉法令與各種公務。
公孫弘的敬場之術就是將最為賢能之人敬而遠之。公孫弘為人城府很深,外寬內緊,表面偽善,暗中報復。歷史記載,公孫弘與中大夫主父偃在建立朔方郡一事上有分歧。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意見;主父偃又常常當著皇上的面,和他爭論,爭得面紅耳赤,使他難以下臺。于是,公孫弘表面上與主父偃往來,暗地里尋機報復。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為齊相,有人上書告發他受諸侯重金,因此,諸侯子弟多以得封。后來,齊王劉次昌自殺,漢武帝認為是主父偃索金所逼,大怒,嚴予審治。主父偃承認受過諸侯賄賂,但不承認齊王自殺與己有關。公孫弘乘機進言,說齊王自殺的首惡是主父偃,如不處死,將無以服天下。漢武帝本想不殺他,給與其免職歸里的處罰,聽了公孫弘的進言之后,信以為真,下令滅了主父偃的全族。
公孫弘平素兩面三刀,見風使舵,董仲舒對此十分痛絕,并以“從諛”指斥公孫弘。同是研究《春秋》的高手,公孫弘在研治《春秋》方面,成就遠遜于董仲舒。公孫弘心明如鏡,深恨董仲舒。正巧,膠西王劉端矯縱無賴,數害官吏,肆行不法。公孫弘便向皇帝諫言:“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漢武帝便把董仲舒安排到膠西那里,做了宰相。使董仲舒遠離了皇帝,沒有被重用。
通變之術讓公孫弘成了漢武帝這個屠宰式王朝的不死鳥。公孫弘矯飾善變,朝廷上下,眾所周知。有一次,汲黯實在看不慣他的矯情做作,直言對皇帝說:“公孫弘位在三公,俸祿很高,卻蓋一床布被,這不明擺著在騙人嗎”?皇上就此問公孫弘,公孫弘說:“實有此事,不過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則。我記得管仲坐齊國之相,有三歸之臺,奢侈豪華超出了一般國君;齊桓公做霸主,也僭越了禮數。晏嬰為齊國之相,一頓飯從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妻妾也不穿絲織品,齊國不也治理的很好嗎?我身為三公,而蓋布被,實在有損漢官威儀。汲黯對我的忠告很對,他真是個大忠臣,要是沒有汲黯對皇帝的忠誠,陛下您哪能聽到這樣的真話呢?”經過這件事,皇帝愈發認為公孫弘謙恭禮讓,對他更為厚待,元朔五年(前124年),皇帝任命公孫弘為丞相,封為平壽侯。這一段精彩表演,將公孫弘臨場做戲的功夫,推到了極致。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淮南王、衡山王造反,朝廷嚴察兩王黨徒。公孫弘認識到自己在相位,未能輔佐君主治理國家,現在有王造反,自己難脫不稱職之責。當時公孫弘正染病在身,于是上書皇帝,請求辭掉丞相,歸還侯印,退位讓賢,漢武帝作《報公孫弘書》答之,沒有應允。過了一段時日,公孫弘病漸好轉,便再度入廷辦理政務,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弘以八十高齡卒于相位。
歷史上對于公孫弘的評價很多,但是,我認為,從中國古代來看,公孫弘算得上最能迎合皇帝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