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xx国产_蜜桃精品视频_久久成人国产精品_91精品国产91热久久久做人人_久久91久久_亚洲成人在线视频网

《序卦》研究辨析

                    郭 彧 
提 要
  本文就唐宋以來對通行本《序卦》的義理與象數兩個方面的研究進行了綜述,對各種研究的結果進行了考辨。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個人的看法,指出似乎從當時《易經》成書及揲蓍變卦等方面考慮《序卦》之卦序安排,從而進行深入地研究,則可能會得到令人信服的結果。

《晉書·束皙傳》曰:“初太康二年,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得竹書數十車。……其《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卦下易經”》一篇,似《說卦》而異。”以其中無十翼,則知《序卦》一篇當為后人依《易經》六十四卦上下二篇之序而系以文字。如此,所謂“序卦”研究,就包含通行本《易經》六十四卦上下篇之序研究和《序卦》文字研究兩部分內容。自漢魏唐宋以來,人們一直持續著這兩方面的研究。綜述并辨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將有益于今人的進一步研究。

.《序卦》文字的義理研究

魏王弼《周易注》獨闕《系辭》以下不注,則已見其對《序卦》一篇所持態度,東晉韓康伯補注十翼,則謂“凡序卦所明,非易之蘊也。蓋因卦之次,托象以明義”,唐孔穎達則曰:“且圣人本定先后,若元用孔子序卦之意,則不應非覆即變。然則韓伯所云,因卦之次,托象以明義,蓋不虛矣”。宋初歐陽修《易童子問》則謂“余之所以知系辭而下非圣人之作者,以其言繁衍叢脞而乖戾也”,南宋又有程迥謂《序卦》“非圣人之作”,朱熹則曰:“先儒以為非圣人之蘊,某以為謂之非圣人之精則可,謂非圣人之蘊則不可”(雖朱熹有此說,然其《周易本義》于《序卦》只加“晁氏曰鄭無而泰二字”九字之注,亦見其對待此文的態度)。直謂《序卦》文字淺鄙非孔子作者莫過于葉適,其《習學記言》卷一至卷三解《易經》六十四卦,皆引《序卦》文字以駁之。如,于《屯》、《蒙》之后曰:“卦之次序,無系乎易之損益。然以序卦考之,則易之先后如此久矣”、“而序卦乃以屯者為物之始生,物生必蒙者為物之穉,且觀諸天地,物何時而生,亦何時而蒙乎?”于《需》、《訟》之后曰:“序卦‘物穉不可不養也’,物之穉者養,而壯者不養乎?‘飲食必有訟’,飲食則曷為必有訟?”于《師》、《比》之后曰:“序卦‘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訟而有眾起乎?眾起而后訟乎?‘師必有所比’,師者,不比之謂也,比則安能師?”。卷四則直曰:“惟序卦最淺鄙,于易有害。按諸卦之名,以象取之,與文字錯行于世者少。圣人重復殷勤其詞以訓釋之,多至數十百言而未已,蓋其難明如此。今序卦不然,以是為天地萬物之常有也,鱗次櫛比而言之,以是為鉛槧篆籀之常文也。嗟乎!使其果若是,則束而聯之,一讀而盡矣,奚以易為,學者尺寸之不辨,而謂能有見于無窮,吾不知也”。元王申子《大易緝說》亦曰:“序卦之文,義乖理淺,決非圣人所作,愚正不曉伊川何所取,而卦卦引之以作傳也”。

認為《序卦》為孔子之作者,歷代亦不乏其人。如宋朱震《漢上易傳》謂“夫子序卦,然后明生生不窮,而天地之蘊盡矣”;元俞琰《周易集說》曰:“序卦者,孔子釋文王六十四卦之先后次第也”、“向微孔子為之序,則后世簡編脫落,寧不錯亂?又焉知某卦先某卦后哉!孔子懼其或然,此序卦所以作也。韓康伯乃謂序卦非易之蘊,謬矣”;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則曰:“卦之所以序者,必自有故,而孔子以義次之,就其所次,亦足以見天地道之盈虛消長,人事之得失存亡,國家之興衰理亂”,馮道立《周易三極圖貫》則曰:“序卦實有精義。昔吳仁杰作易圖說,謂序卦為伏羲所定,非起于文王。蕭漢中讀易考原不用序卦,他若李氏清臣、葉氏適亦主其說。伏讀折中所云‘知天道盈虛,人事得失,皆系乎此’,彼謂非易之蘊者,不足為定論也”。(按:蕭漢中并非“不用《序卦》”,宋人亦不會主元人之說。)

經現代人對于《序卦》作者的研究,非孔子作的結論已經很是明確。如錢穆、李鏡池、郭沫若、高亨、馮友蘭、張岱年、劉大鈞諸學者,雖在《序卦》成書時間上有不同意見,然在非孔子作這一點上,則皆看法一致。特別是馬王堆帛書《易經》出土后,則證明西漢時尚有不同六十四卦次序的《易經》流行,此則進一步明確《序卦》不可能出于孔子之手。

否定《序卦》文字非出圣人之手,謂其文字俚淺,其意義則在于否定這些文字所表達的“義理”。然而,從象或數的角度對《序卦》之卦序進行研究,則又可以得到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既可用于證明《序卦》之文字有“理”,又可用來否定《序卦》文字無“理”。如俞琰曰:“上經三十卦約之為十八,下經三十四卦約之亦為十八。此上下經之分也。乾坤陰陽之純,坎離陰陽之中,為天地四正,故易以乾坤坎離居上,震巽艮兌反是,則居下。咸恒損益在下,蓋震巽艮兌之交也。上經首乾坤者,天地之道二體之分也,下經首咸恒者,夫婦之道二體之分也,易道貫中,不欲其終下經,泰否在上,乾坤父母自交也。需訟同人大有無妄大畜小畜履,以乾父交六子,故在上,師比謙豫之在上,則以坤母交三男也。晉夷萃升之在下,則以坤母交三女也。剝復臨觀所以進而上者,一陽二陽為主也,夬姤遁大壯所以退而下者,一陰二陰為主也。困井革鼎家人睽解豐旅渙節比,六子自交,故居下,而屯蒙居上者,三男繼父母用事也。屯蒙以坎交震艮而在上,故噬嗑賁以離交震艮亦在上,隨蠱歸妹,皆震巽艮兌之交而隨蠱在上,長男長女為主也。頤大過中孚小過,雖皆震巽艮兌之交,然頤大過互乾坤在上,中孚小過止肖坎離,故在下”,從而謂“孔子懼其或然,此序卦所以作也”(《周易集說》);而王申子則曰:“上經三十卦,以反對觀之,止十八卦,首乾坤者,萬物父母也,十變為泰否,泰否,乾坤二體之交也,又十變為剝復,剝復,乾陽坤陰之終始也,又四變為坎離,坎離,乾陽坤陰交之極也。下經三十四卦,以反對觀之,亦止十八卦,首咸恒者,山澤通氣雷風相薄,萬物男女也,十變為損益,損益,咸恒二體之交也,又十變為漸歸妹,漸歸妹,陽男陰女之終始也,又八變為既濟未濟,既濟未濟,亦坎離之互陽男陰女交之極也。大略如此,豈得無序?但莫曉其間諸卦次第如何安排耳”(《大易緝說》),從而謂“序卦之文,義乖理淺,決非圣人之所作”。

然而,通行本《易經》六十四卦上下篇之序分之在前,《序卦》文字系之于后,是出于不同時代不同人之手。《序卦》文字作者,能否表達出分《易經》六十四卦為上下篇者的本意,則不可得而知之。既然從文字角度研究《序卦》的“義理”已無意義,則從象與數的角度研究《序卦》六十四卦上下篇序所以安排之理由,就成為《序卦》研究的重要內容。

.《序卦》卦序的象數研究

從象與數的角度研究《序卦》上下篇之卦序,涉及到象與數的各個方面。有以八卦象之父母男女言之者;有以八卦四正四隅而及于六畫卦而言之者;有以二二相偶,非覆即變而言之者;有以反對卦變或爻變而言之者;有以卦之經緯或主客而分節言之者;有以陰陽爻數多少而言之者;有以陽三陰四或陽三陰一之數而言之者,等等不一而足。其中較有影響的研究者,如《易乾鑿度》的作者、孔潁達、邵雍、楊甲、朱熹、吳澄、《天原發微》所引之李氏、蕭漢中、秦鏞、沈全昌、來集之、李光地、馮道立等。今以象與數的研究分類敘述之。

1. “二二相偶,非覆即變”之說

唐孔穎達《序卦·正義》曰:“今驗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變。覆者,表里視之遂成兩卦,屯蒙、需訟、師比之類是也。變者,反復唯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坎離、大過頤、中孚小過之類是也。”依此說之義,邵雍則曰:“重卦之象,不易者八,變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變而成六十四也”、“乾坤坎離為上篇之用,兌艮震巽為下篇之用也,頤中孚大過小過為二篇之正也”、“大成之卦,正者八,變者二十八,共三十六卦也。乾坤離坎為三十六卦之祖也,兌震巽艮為二十八卦之祖也”、“自乾坤至坎離以天道也,自咸恒至既濟未濟以人事也”(《觀物外篇》),朱震則列李挺之《變卦反對圖》,推衍邵雍之說曰:“易始于乾坤,終于坎離、既濟未濟,而泰否為上經之中,咸恒為下經之首。乾坤本也,坎離用也,乾坤坎離上篇之用也,咸兌艮也,恒震巽也,兌艮震巽下篇之用也,頤大過小過中孚二篇之正也。故曰,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漢上易傳卦圖》)楊甲則于《六經圖》中列《六十四卦反對變圖》、《序卦圖》(上下經各十八卦之圖),至稅與權《易學啟蒙小傳》則列《后天周易序卦圖》,曰:“后天卦上下經皆十有八,文王總重卦六十四為三十六,反復互觀之也。上下經以八正卦為余,然陽三陰一,上經得六卦,下經得二卦”。

以“二二相偶,非覆即變”之法看《易經》六十四卦上下篇之序,則有下圖(圖略),其后人們依據此圖,從象與數的角度推衍出許多“序卦有理”的原由。

2. 卦變或爻變說

以卦變說《序卦》卦序有理者,先見于楊甲《六經圖》所列之《序上下經圖》。其說曰:

“本乾九二爻變成同人,次變無妄,次變益,次變頤,終其變至離而止;本坤六二爻變成師,次變升,次變恒,次變大過,終其變至坎而止。故上經始于乾坤終于坎離焉。本咸六二爻變成大過,次變困,次變坎,次變師,次變蒙而終于未濟;本恒初六爻變成大壯,次變豐,次變震,次變復,次變屯而入既濟。故下經始于咸恒終于既濟焉。”約為下圖:

《乾》→《同人》→《無妄》→《益》→《頤》→《噬嗑》→《離》

《坤》→《師》→《升》→《恒》→《大過》→《井》→《坎》

《咸》→《大過》→《困》→《坎》→《師》→《蒙》→《未濟》

《恒》→《大壯》→《豐》→《震》→《復》→《屯》→《既濟》

(按:《益》、《升》、《恒》、《井》屬下經;《大過》、《坎》、《師》、《蒙》、《屯》屬上經。)

《天原發微》引“李氏曰”:“上經需訟對下經晉明夷,需訟變之盡為晉,晉變為需”,“上經自屯蒙至臨觀,下經自遁壯至革鼎,屯蒙變之盡為鼎革,臨觀變之盡為遁壯”。(按:上經之《屯》、《蒙》六爻變為下經之《革》、《鼎》,上經之《需》、《訟》六爻變為下經之《晉》、《明夷》,上經之《臨》、《觀》六爻變為下經之《遁》、《大壯》,上經之《無妄》、《大畜》六爻變為下經之《升》、《萃》。)

3.     分節說

首先,元代人吳澄于《易纂言外翼·卦統》中以“分節”說謂《序卦》有理,曰:“六十四卦分屬上下二篇,蓋有意義,朱子但云以其簡帙重大而分,豈其然哉!今考之,有經卦焉,有緯卦焉。八卦正體對體自重者為經卦,八卦各體錯雜相重者為緯卦。上下二篇經卦十六,緯卦四十八,上篇以乾坤二卦為經,而二十四卦為緯,下篇以震艮巽兌四卦為經,而二十四卦為緯。坎離者,乾坤二卦之用,震艮巽兌四卦之管轄也,故以為二篇之終。上篇始以乾坤之純統八卦,次以乾坤之合統十六卦,而終之以坎離之純,下篇以震艮巽兌之合統十六卦,次以震艮巽兌之純統八卦,而終之以坎離之合。”約其說如下:

乾坤父母之純統緯卦八(《屯》至《履》)

泰否父母之合統緯卦十六(《同人》至《大過》)

坎離中男中女之純終上篇

咸恒少男少女長男長女之合統緯卦八(《遁》至《解》)

損益少男少女長男長女之合統緯卦八(《夬》至《鼎》)

震艮長男少男之純統緯卦四(《漸》至《旅》)

巽兌長女少女之純統緯卦四(《渙》至《小過》)

既濟未濟中男中女之合終下篇

其次,元代人蕭漢中于《讀易考原》中又以“分節”說謂《序卦》有理,曰:“圣人之作易也,畫卦為八而已,及重為六十四,于是分其三十為上篇之卦,分其三十四為下篇之卦。既分上下又從而序次其先后,皆有指”、“孔子之作序卦也,因卦之名說名之義,序其名義前后相承,以詔學者。蓋教人觀易之一法。”蕭氏主分卦之說的理由是:“竊謂圣人先分卦而后序,必先明卦之所以分,始可論卦之所以序”,其分卦之“綱領”是:“八卦之分若何?乾坤坎離四正卦也,當居上經,震巽艮兌四偏卦也,當居下經。八卦既分,余卦以次附焉。此兩經所以分之綱領也。”

六十四卦上下共一百二十八體,八卦之體各十有六。上經有乾十二體、坤十二體、坎八體、離六體;下經有震十二體、巽九體、艮九體、兌十二體。蕭氏本此而謂乾坤坎離之體在上經為主(在下經為客)、震巽艮兌之體在下經為主(在上經為客),曰:“自六十四卦之體本于八卦而言之,則乾坤坎離為上篇之主,震巽艮兌為下篇之主。”其法先是分六十四卦為六節:上經之初《乾》為主《坤》從之,之后受之以《屯》至《比》六卦,謂之“坎用事,離不得用事,陽中陽之故也”;上經中一節為《師》至《豫》八卦,謂之“乾坤交而旁生六子之象也”;上經之終為《隨》至《離》十四卦,謂之“離用事,坎不得用事,陽中陰之故也”;下經之初為《咸》至《益》十二卦,謂之“陰中之陽”;下經之中為《夬》至《鼎》八卦,謂之“主受客來,故乾坤坎離入于兌上巽下,包括之中也”;下經之終為《震》至《未濟》十四卦,謂之“陰中之陰”。其后則有沈全昌、鄧潛谷等發明蕭氏之說,方以智于《周易時論圖象幾表》中備載之。明代人秦鏞《易序圖說》則在蕭漢中分卦的基礎上,分上經卦序為五節,奇數象陽;分下經卦序為四節,偶數象陰。

第三,明末人來集之《易圖親見》則分六十四卦為三節,曰:“泰和蕭氏取序卦上下經,分作六節,各有妙理。初見之,深駭其獨得而服其精至也。及取序卦全圖再三披閱,理之新新不窮,始覺分六節,未免太碎。夫所為卦者,乾坤六子而已,乾坤之尊無偶,不與諸卦隸,而以其交之為泰否者自立疆域。天地開而羲文出,乾坤立而卦爻成。于是分泰否為一中,而諸卦翼之;分坎離為一中,而諸卦翼之;分震艮為一中,而諸卦翼之。而六十四卦之次序,雖有巧手不能為之上下于其間矣。”約其分如下:

乾坤至尊(不在分節之數)

第一節 泰否兩卦為中(前《屯》至《履》八卦,后《同人》至《觀》八卦)

第二節 坎離兩卦為中(前《噬嗑》至《大過》八卦,后《咸》至《睽》八卦)

第三節 震艮兩卦為中(前《蹇》至《鼎》十二卦,后《漸》至《未濟》十二卦)

來氏又謂其三節之分有合于“三才之道”,曰:“以三才之象求易立卦一卦之 象,亦當以三才之象求易序卦六十四卦之象。夫易有天道焉,乾坤是也;有地道焉,坎離是也;有人道焉,震艮是也。”來氏又有“以一陽之卦為紀綱”分上經、“以三陽三陰之卦為紀綱”分下經之法。約其分如下:

上經:

以《師》、《比》為紀綱(前《乾》至《訟》六卦,后《小畜》至《大有》六卦)

以《謙》、《豫》為紀綱(前《小畜》至《大有》六卦,后《隨》至《賁》六卦)

以《剝》、《復》為紀綱(前《隨》至《賁》六卦,后《無妄》至《離》六卦)

下經:

以《咸》、《恒》為紀綱(后《遁》至《解》八卦)

以《損》、《益》為紀綱(前《遁》至《解》八卦,后《夬》至《艮》十卦)

以《漸》、《歸妹》為紀綱(前《夬》至《艮》十卦,后《豐》至《小過》八卦)

以《既濟》、《未濟》為紀綱而終

來集之自謂研究《序卦》“至廢寢食”,其推崇《序卦》曰:“萬物不出天地之范圍,天地不出序卦之范圍。于序卦則吾無間然矣。”來氏共作“序卦”圖二十一幅,可謂集“分節說”之大成者。

第四,李光第于《周易折中》卷卷十一“啟蒙附論”中立“先天圖者序卦之根”一節,曰:“先天圖八卦,兩兩相對,序卦之根也”、“是故天地定位,上經所以始于乾坤,中于否泰也;山澤通氣、雷風相薄,下經所以始于咸恒,中于損益也;水火不相射,上下經所以終于坎離、既未濟也”。卷二十二又立“序卦雜卦明義”一節,曰:“卦之序也雜也,皆出于文王也。其所以序之雜之必有深意,亦必有略例。至夫子為之傳,乃因其次第而發明陰陽相生相對之義,以見易道之無窮”、“上篇陽也,天道也。故凡天道之正,陽卦陽爻之盛及陰陽長少先后有序者,皆上篇之卦也;下篇陰也,人事也。故凡人事之交,陰卦陰爻之盛及陰陽交感雜亂長少先后無序者,,皆下篇之卦也”。又以“陰陽盛衰消長之義”分《序卦》為八節。約其分如下。

陽卦第一節(十卦):《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

陽卦第二節(六卦):《泰》、《否》、《同人》、《大有》、《謙》、《豫》

陽卦第三節(八卦):《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

陽卦第四節(六卦):《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

陰卦第一節(十卦):《咸》、《恒》、《遁》、《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

陰卦第二節(六卦):《損》、《益》、《夬》、《姤》、《萃》、《升》

陰卦第三節(十二卦):《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

陰卦第四節(六卦):《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

4.     數兼卦爻象之說

《易乾鑿度》曰:“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立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也,為上篇始者,尊之也,離挖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故以坎離為終;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主也,故為下篇始者,貴之也,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孔子曰,泰者天地交通,陰陽用事,長養萬物也,否者天地不交通,陰陽不用事,止萬物之長也,上經象陽,故以乾為首,坤為次,先泰而后否。損者陰用事,澤損山而萬物損也,下損以事其上,益者陽用事,而雷風益萬物也,上自損以益下,下經以法陰,故以咸為始,恒為次,先損而后益,各順其類也。”上經象陽,陽數三,則分為三十卦;下經法陰,陰數四,則分為三十四卦,此乃以數說六十四卦之分。稅與權則以“陽三陰一”之數說《乾》、《坤》、《頤》、《大過》、《坎》、《離》、《中孚》、《小過》八卦之分,上經六卦為二倍陽數,下經二卦為二倍陰數。以天地、日月之象說上經之始終,以夫婦、人事(王道)說下經之始終,則是邵雍“上經乾坤坎離以明天道,下經咸恒既濟未濟以明人事”說之由來,亦是朱熹“大率上經用乾坤坎離為始終,下經便當用艮兌巽震為始終”說之由來,而蕭漢中的“乾坤坎離為上篇之主,震巽艮兌為下篇之主”說亦不出此義之外。《天原發微》引“李氏曰”:“上下經各相對,序卦至坎離別起文義,上經乾坤二老對立,序卦各隱其名,下經首咸二少合體,序卦獨隱咸名”、“上經五十二陽爻、五十六陰爻,下經五十六陽爻、五十二陰爻。經分上下皆有至理,惜師說不傳,而文王分經之義隱矣。”此則以上下經各十八卦之《序卦圖》言陰陽爻數。“陽卦多陰,陰卦多陽”,以三十六卦陰陽爻數之,上經多四陰爻即為陽卦多,下經多四陽爻即為陰卦多,從而謂“上經象陽”、“下經法陰”,此亦本《易乾鑿度》說而來。(按:以六十四卦數陰陽爻之數,則上經八十六陽爻、九十四陰爻,下經一百零六陽爻、九十八陰爻,則上經多八陰爻,下經多八陽爻。)馮道立引沈全昌《易學圖解》曰:“上經三十卦,雜下經十二卦;下經三十四卦,亦雜上經十二卦”,從而有“韓康伯謂《序卦》非《易》之蘊,是尚未悉其妙,推之《雜卦傳》亦然”云云。

5、“三陳九卦”之說

《周易折中》卷二十二于“序卦明義”之后列《序卦圓圖》,曰:“孔子系辭敘上下篇九卦……先儒以其卦推配上下經皆相對,蓋乾與咸恒對,履與損益對,謙與困井對,復與巽兌對。每以下篇兩卦對上篇一卦,凡十二卦而二篇之數適齊矣。然十二卦之中又止取九卦者,乾咸其始也,兌其終也,略其終始而取其中間之卦,以著陰陽消息盛衰之漸,故止于九”。

此外還有以互卦、十有八變、互應、似卦等說研究《序卦》卦序者。如楊甲《六經圖》中列一《十有八變圖》,曰:“男女合者,上下經惟十二位,正位乾坤坎離咸恒損益八卦,分為十八位,乾坤變頤大過,頤大過變坎離,坎離變中孚小過,中孚小過變咸恒,成人倫也”(按:六十四卦中“男女合者”為三陰三陽之卦二十,如以《泰》、《否》為父母合,則“男女合者”仍有十八卦,上經有《隨》、《蠱》,《噬嗑》、《賁》;下經有《咸》、《恒》,《損》、《益》,《困》、《井》,《漸》、《歸妹》,《豐》、《旅》,《渙》、《節》,《既濟》、《未濟》)。《天原發微》引“李氏曰”:“頤似離、大過似坎,而坎離繼二卦后,中孚厚畫離、小過厚畫坎,而既未濟又繼二卦后”。馮道立《周易三極圖貫》則以“天地日月星辰錯綜為畫卦著卦張本”、“文王序卦用綜象天地日月上下”、“文王序卦反乘象天地日月上下”、“序卦四正不易分上下經”、“序卦四隅反易”、“八卦相乘成序卦”、“先天變后天成序卦”、“八卦對待成序卦”、“納甲相連成序卦”、“序卦與系辭九卦貫”等圖,論說《序卦》“實有精義”。

縱觀諸家以象與數研究《序卦》卦序之說,皆不能謂某一說為精當。《易經》之分六十四卦于先,《易傳》之作在后。用《易傳》中反映的思想去揣度前人分卦排序之意,則未必中節有合。如楊甲《序上下經圖》以卦之爻變推《序卦》卦序,其上下經之卦互混,又置圖外層之《同人》與《姤》二卦不用,則不能服人,“分節”之說法出多端,吳澄“經緯”七節、蕭漢中“主客”六節、秦鏞“陰陽”九節、來集之“三才”三節、李光地“陰陽”八節,孰說為原分者本意?李氏本朱熹“厚畫”似卦之說不經,難合卦象原本制作之意,稅氏“陽三陰一”之說與“陽三陰四”之說相悖,蕭氏“上經乃乾之陽體,下經乃坤之陰體”之說又不能釋《坤》卦居上經之由,二陽四陰與四陽二陰上下篇反對互變之說,則下經所余者不知將如何變之?以爻數論者,可用上下篇卦互換而爻數不變之法破之,等等。

總之,以《易傳》所言象與數之法研究《序卦》卦序之所以安排之意,似皆不能畫一。

.《序卦》卦序研究之我見

對于《易經》六十四卦分序于上下篇之研究,似應擺脫《易傳》文字的束縛,從六十四卦之作、揲蓍變卦、刻簡系辭成“經”及占筮用辭過程等方面進行研究。今將不成熟的幾點看法敘述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易經》本卜筮之書,其成“經”排序當與揲蓍變卦有關,又與聯簡成“編”有關。事實上是先有卦而后有辭,將成對之卦編為一“編”從而又系以卦爻辭,就產生了《易經》六十四卦的排序“單元”(“編”),每個“單元”之間又以揲蓍“變卦”之法聯系之,則有“簡帙重大”而兩分之“篇”。分而排序又為便利占筮之用,亦是分卦排序之宗旨。

《易經》六十四卦“二二相偶”,以兩卦六爻皆相反為偶,則有三十二對(《乾》、《坤》,《頤》、《大過》,《坎》、《離》,《中孚》、《小過》,《復》、《姤》,《剝》、《夬》,《艮》、《兌》,《震》、《巽》,《泰》、《否》,《既濟》、《未濟》等),如以“非覆即變”為偶,亦有三十二對(“變”者四對,“覆者”二十八對)。《易經》六十四卦取“非覆即變”之偶為序,上篇十五對,下篇十七對。

上經:

乾坤 屯蒙 需訟 師比 小履 泰否 同大 謙豫 隨蠱 臨觀 噬賁 剝復 無大 頤大 坎離

畜 人有 嗑 妄畜 過

變 覆 覆 覆 覆 覆 覆 覆 覆 覆 覆 覆 覆 變 變

下經:

咸恒 遁大 晉明 家睽 蹇解 損益 夬姤 萃升 困井 革鼎 震艮 漸歸 豐旅 巽兌

壯 夷 人 妹

覆 覆 覆 覆 覆 覆 覆 覆 覆 覆 覆 覆 覆 覆

渙節 中小 既未

孚過 濟濟

覆 變 覆

《易經》之所以取“非覆即變”之“二二相偶”者為序,則應該同用革繩將竹簡聯系為一“編”有關(“韋編三絕”之韋為細革繩,“ ”字從糸,《說文解字》釋曰:“次簡也”。象用細繩將竹簡依次聯接之義)。一卦或七簡(卦象與卦辭一簡、六爻辭六簡)或八簡(《乾》與《坤》多“用九”、“用六”各一簡。其簡之尺寸似可以1972年自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前期墓中出土之竹簡尺寸為參考:長約28厘米,寬約一厘米,厚約0.2厘米),《乾》與《坤》聯作一“編”,《屯》與《蒙》聯作一“編”,直至《既濟》與《未濟》聯為一“編”,計有三十二“編”(如此十六或十四簡為一“編”,則便于展讀)。《說文解字》中,“篇”字從竹作“ ”,是“ ”(冊)字從戶從竹之象形,則明“篇”之義是將書冊置于戶中竹器之中,與書僮所負之籥( )不同。將三十二“編”分置于上下“書櫥”之中,則有十五“編”(上篇)和十七“編”(下篇)之分(以竹簡數量看,上經似當為212簡,下經似當為238簡)。《易經》六十四卦以“非覆即變”之二卦為偶而成一“編”,共成三十二“編”,從系以卦爻辭的內容方面亦可引為佐證:

《乾》與《坤》卦辭皆有“元”、“亨”、“利”、“貞”,上爻辭皆言“龍”,皆有用爻辭;

《頤》與《大過》爻辭“兇”與“無咎”、“無不利”相對;

《坎》與《離》爻辭“兇”與“無咎”相對;

《中孚》與《小過》四爻辭皆“無咎”,上爻辭對之以“翰音”與“飛鳥”,皆“兇”;

《需》與《訟》卦辭,“利涉大川”與“不利涉大川”相對,“貞吉”與“終兇”相對;

正九二與覆九五皆“吉”,正上六與覆初六皆“終吉”,爻辭皆有“小有言”;

《師》與《比》卦辭,“丈人吉”與“后夫兇”相對;

《小畜》與《履》爻辭,正初九與覆上九皆“吉”;

《泰》與《否》卦辭,“小往大來”與“大往小來”相對,爻辭皆有“拔茅茹”;

《剝》與《復》卦辭,“不利有攸往”與“利有攸往”相對,正初六與覆上六皆“兇”;

《無妄》與《大畜》卦辭,“不利”與“利”相對,爻辭正六三與覆六四皆言“牛”;

《咸》與《恒》爻辭,正六二與覆六五皆言“兇”,正六五與覆六二皆言“悔”;

《遁》與《大壯》爻辭,正六二言“牛”則覆六五言“羊”,正九五與覆九二皆言“貞吉”;

《蹇》與《解》卦辭皆言“利西南”、言“吉”,

《損》與《益》卦辭皆言“利有攸往”,正六五與覆六二皆言“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

《萃》與《升》卦辭皆言“見大人”,正六二與覆六五皆言“吉”,正九五與覆九二皆言“無咎”;

《漸》與《歸妹》卦辭,“女歸吉”與“征兇”相對;(《漸》言婦孕而《歸妹》言男征);

《巽》與《兌》爻辭,正九五與覆九二皆言“吉,悔亡”;

《既濟》與《未濟》爻辭,正初九“濡其尾,無咎”與覆初六“濡其尾,吝”相對,正上六“濡其首,厲”與覆上九“濡其首,有孚”相對。

《易經》作者是據卦象而系辭,以上事例足以證明其成“經”的過程是以“非覆即變”二卦之偶而觀象系辭。《易經》六十四卦分作三十二“編”,應該是當時的事實。所謂之“編”有如住戶之單元,而兩“篇”則有如兩棟樓房。將哪些住戶分入同一樓房,則又有一個先分而后又經調整的過程。從分三十二“編”為兩“篇”的結果來看,似乎與揲蓍成卦的爻變方法有關。我們可將以《乾》、《坤》為基準,爻變成卦的結果列作下表:(陽爻/陰爻)

上經:

乾 坤 屯 蒙 需 訟 師 比 小畜 履 泰 否 同人大有 謙 豫

6/0 0/6 2/4 2/4 4/2 4/2 1/5 1/5 5/1 5/1 3/3 3/3 5/1 5/1 1/5 1/5

隨 蠱 臨 觀 噬嗑賁 剝 復 無妄大畜 頤大過 坎 離

3/3 3/3 2/4 2/4 3/3 3/3 1/5 1/5 4/2 4/2 2/4 4/2 2/4 4/2

下經:

咸 恒 遁大壯 晉明夷 家人睽 蹇 解 損 益 夬 姤 萃 升

3/3 3/3 2/4 2/4 4/2 4/2 2/4 2/4 2/4 2/4 3/3 3/3 5/1 5/1 2/4 2/4

困 井 革 鼎 震 艮 漸歸妹 豐 旅 巽 兌 渙 節 中孚小過

3/3 3/3 4/2 4/2 2/4 2/4 3/3 3/3 3/3 3/3 4/2 4/2 3/3 3/3 4/2 4/2

既 未

濟 濟

3/3 3/3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編”與“編”之間似乎有爻變上的聯系。六十四卦六陽者一,六陰者一,一陽五陰者六,一陰五陽者六,二陽四陰者十五,二陰四陽者十五,三陽三陰者二十。其間的聯系,如《屯》、《蒙》是《乾》四個陽爻變、《坤》二個陰爻變,而至《需》、《訟》則反之;《師》、《比》是《乾》五個陽爻變、《坤》一個陰爻變,至《小畜》、《履》則反之;《同人》、《大有》是《乾》一個陽爻變、《坤》五個陰爻變,至《謙》、《豫》則反之,《無妄》、《大畜》是《乾》二個陽爻變、《坤》四個陰爻變,至《頤》則反之,至《大過》則又反之,至《坎》又反之,至《離》又反之,等等。因卦之變爻不會齊一,其間則穿插它卦之“編”。三十二“編”既分兩“篇”,則每“篇”必有其先后次序。古時當有多種次序并存,即使“篇”次有亂而三十二“編”則不會散亂,亦不會對占筮有多大的影響。而后變寫在紙上的今通行本《易經》兩“篇”次序只是其中一種次序而已(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易經》又是另一種次序,看來所謂次序的作用只是便于占筮揀出卦爻辭)。至于當初分三十二編為上下篇之人,為何上篇有十五編,下篇有十七編,而編與編之間為何如此相聯,則一定有他的考慮。后人所謂《序卦》卦序之種種安排,只是某種猜測而已,是否合于前人本意,則不可得而知之。不過,我們從《易經》連簡成編,而后又本占筮之用而分篇來猜測當初分篇之意,則可能近之。

 

對于《序卦》卦序象與數方面的研究,有人使用了現代數學方法,如初等二進制數、八卦數、六十四卦數,或進而用高等數學的數理統計、模糊數學等方法。筆者亦曾用數理統計的方法進行過研究。對于《序卦》的八卦數和六十四卦數來說,雖是隨機的可以用數理統計方法求其相關系數或進行回歸處理,然因其樣本含量極小,所得結果亦不能說明什么問題。況且古人分卦排序只是便于記憶和占筮之用,其間亦無什么可用數學來表達的“規律”存在。今天看來,回歸到古人當時的條件和具體應用的境地考慮問題,還是比較客觀的。如果說《序卦》之卦序大有“規律”而其文字又多具“哲學意義”,則筆者誠不敢茍同。

1998年11月

主要參考書籍:

1)《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一輯 黃壽祺 張善文編 1987年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象數易學研究》(一)、(二) 劉大鈞主編 1997-1998年 齊魯書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自拍视频 |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一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白浆 | 久久久久久九九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 欧美jizz18性欧美视频 | 在线播放日韩 | 九九色在线观看 |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 国内外成人在线视频 | 色综合久久网 | 日本不卡中文字幕 |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 色婷婷亚洲精品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 天天干夜夜草 | 1000部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98午夜 | 天堂中文аⅴ在线 | 日本黄色一区二区 | 91久久精品一区 | 色片免费观看 | 五月天久久久久久九一站片 | 操操操网| 福利视频久久 | 欧美日韩色图 | 亚洲综合久久久 | 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av在线播放一区 | 在线看日韩av |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性免费视频 | 91大神新作在线观看 | 国产三区四区 | 簧片在线免费观看 | av在线收看 | 懂色av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欧美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 国产在线资源 | 国产麻豆视频 | 三级视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