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北宋中后期:獨樹一幟的文人士大夫圍棋
北宋中后期,文人士大夫圍棋的風氣極盛。《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八:“仁宗在位久,天下無事,一時英俊,多聚于文館,日食秘閣下者常數十人。是時風俗淳厚,士大夫不喜道短長為風波,朝夕講弄文藝,賡唱詩什,或設棋酒以相娛。”這段話記的只是士大夫們在朝時的情況。他們在朝時都以棋酒相娛,其在家和休沐時,圍棋相娛的時候自然會更多。這時候的文人士大夫不僅風尚圍棋,而且更加注重對棋觀、棋理和棋趣的探討和尋求。其代表人物是邵雍、歐陽修、王安石、沈括、蘇軾、孔平仲、黃庭堅等,
邵雍(1011—1077),字堯夫,其先范陽人,幼隨父遷共城(今河南輝縣),隱居蘇門山百源之上,后人稱“百源先生”。又名其居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屢授官不赴,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他將圍棋和《易經》結合起來研究,對棋理深入剖析,并給予解釋,從而使圍棋成為自己的宇宙構成圖式和有關理論體系的直觀而又形象的表現。他將自己的研究心得形之于詩,作《觀棋大吟》一首。全詩洋洋千余言,先概括對弈中龍爭虎斗驚心動魄的場面和變化多端的勝負無常的特點,然后由棋到史,列舉上下數千年斑斑事實,得出“成敗須歸命,興亡自系時”的結論,最后由史到棋,揭出自己“得道道亦同,先天天弗違”的圍棋主張。他的獨到深致的觀點,清晰明辨的思路,恢宏縝密的章法,險巇銳利的筆觸,峻切形象的語言,極盡比喻、夸張、鋪陳指事言理之能事,構筑了一個集空間和時間于一體的多維的圍棋魔方。然后又從這個飛快旋轉的令人撲朔迷離眼花繚亂的魔方中,抽繹出認識它和把握它的理念和情感的要訣。盡管作者的圍棋觀不過是它的歷史觀的延續和簡單移植,是他的先驗的象數之學的片面結論,但它畢竟是歷史上人類對自己這個精巧的造物的最為深邃的思考的結晶。這種重教化、重義理的圍棋觀對后世文人士大夫圍棋的發展,有不小的影響。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詩、文、詞俱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酷愛圍棋,對圍棋的感情極深。景祐三年(1036)他被貶為夷陵令,自京師沿汴水過淮水然后溯長江而上,歷時五月方到貶所。他寫有《于役志》記其行程。其中多處提到與別人下圍棋,如:“五月壬寅,出水東門,泊舟不得岸……遂泊亭子之下。損之來,弈棋飲酒,暮乃歸。”“癸卯,君貺、公期、道滋先來,登祥源東園亭。公期烹茶,道滋鼓琴,余與君貺弈。”“六月丁巳……出倉北門看雨,與安道弈。”“辛酉……與春卿奔于倉亭,晚別春卿。”可以說,他是一路下著圍棋到達貶所的。歐陽修在生活中隨時都離不開圍棋,他曾特造棋軒,招友人對弈,有“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夢中作》),“獨收萬慮心,于此一枰競”(《新開棋軒呈元珍表臣》),“解衣對子歡何極,玉井移陰下翠桐“(《劉秀才宅對弈》)等吟詠。歐陽修晚號六一居士,所謂“六一”者,即:藏書一萬卷,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外加自己一老翁。而這老翁“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雖響九奏于洞庭之野,閱大戰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樂且適也。”(歐陽修《六一居士傳》)這可算是對圍棋藝術魅力的最為夸張的比喻。
王安石(1011—1086),字介甫,號半山,世稱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慶歷進土,官至宰相。工詩善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王安石酷好圍棋,老年尤篤,他的棋藝不高,但圍棋情趣瀟灑,頗多佳話。
下圍棋必然要花時間,對此王安石有時也不免有些猶豫,但要他因此而放棄圍棋卻是不可能的。他曾作《對棋與道源至草堂》:“北風吹人不可出,請坐且可與君棋。明朝投局日未晚,從此亦復不吟詩。”明明是愛棋難釋,卻偏偏要說明天投局戒棋,明明是風雅之人,卻偏偏要說明天不再吟詩,正話反說,故作決絕,好棋之情油然可見。值得注意的是,王安石雖然嗜棋,但能出入由己,適可而止,從不耽迷其間。他哥哥王安國的女婿葉濤好棋太過,他還曾經予以規勸。宋邢居實《拊掌錄》:“葉濤好弈棋,王介甫作詩切責之。”其詩即《用前韻戲贈葉致遠直講》,全詩狀摹細膩,妙語連珠,寫得亦莊亦諧,充滿長輩對晚輩善良的調侃和關懷愛護。
王安石下圍棋主張“適性忘慮”,不要“苦思勞神”。與人對局,往往隨手疾應,見棋將敗便以手亂局,斂子入奩,還要說:“莫將戲事擾真情,且可隨緣道我贏。戰罷兩奩分黑白,一枰何處有虧成?”(《棋》)硬要別人承認是他贏了或者是無輸贏。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三載:“舒王(即王安石)在鐘山,有道士求謁,因與棋。輒作數語曰:‘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惟其不敢先,是亦無所爭。惟其無所爭,故能入于不死不生。’舒王笑曰:‘此持棋隱語也。”持棋即令天的雙活。盤上如已成雙活之勢,黑白雙方自然不敢爭先了。下棋還不忘制謎猜謎,可見他的意趣所在。這段記載為他“適性忘慮”說作了一個小注。王安石退居鐘山時,常與門人薛昂下棋賭詩,輸者賦詩一首。王安石輸棋后作《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而薛昂輸棋卻作不出詩來,只好請王安石代作。后來薛昂宦達,出知金陵,有人作詩嘲道:“好笑當年薛乞兒,荊公座上賦新詩。而今又向江東去,奉勸先生莫下棋。”成為當時的笑談,為人們傳誦。
沈括(1030—1094),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知制誥。博學善文,于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甚好弈棋,只是“終不能高”。他的最大特點是利用自己對數學的擅長,深研圍棋的數學原理。曾仿照孫臏斗馬之術設計了四人分曹(即四人分成雙方下聯棋)圍棋的方法。“以我曹不能者,立于彼曹能者之上,令但求急先攻其必應,則彼曹能者為其所制,不暇恤局,則常以我曹能者當彼不能者。”認為這樣就能戰勝對方。他在《夢溪筆談》卷十八中曾計算棋局變化數:
〔小說,唐僧一行曾算棋局都數,凡若干局盡之。予嘗思之,此固易耳,但數多,非世間名數可能言之。今略舉大數。……盡三百六十一路,大約連書萬字五十二,即是局之大數。……又法:以自法相乘,下位副置之,以下乘上,又以下乘下,加一法,亦得上數。有數法可求,唯此最徑捷,千變萬化,不出此數,棋之局盡矣。〕
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對此頗不以為然,認為:“余見世之工棋者,豈盡能用算工此數,有不分菽麥,臨局便用智特妙,而存中欲以算術學之,可見其迂矣。”(《明道雜志》)其實這個問題應這樣看,僅會計算固然不能說是棋藝高,但圍棋的玄妙主要就是變化無窮。自古以來,人們對圍棋的變化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沈括能從數學原理上予這種變化以盡可能的科學的解釋,這對圍棋棋理和基本原理的認識,無疑是有重要意義的。
蘇軾(1037—1101),字子贍,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進士,幾遭貶謫,官至禮部尚書。詩詞文俱佳,是北宋文壇巨擘。蘇軾多才多藝,工書善畫,又通音律。他曾說:“平生有三不如人,謂著棋、吃酒、唱曲也。”(彭乘《墨客揮犀》)又說:“予素不解棋。”(《觀棋》序)后來人們便認為他不會下圍棋。其實,他不僅吃酒、唱曲不在人后,同時也會下圍棋。他的詩詞作品就有涉及圍棋的,如“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阮郎歸·初夏》)即是一證。北宋詩人和著名畫家文同有《子平棋負茶墨小章督之》一詩。子平即子瞻亦即蘇軾,這是文同后人因懼黨禍,收文集中涉及蘇門的文字一律進行刪改的緣故。這說明他和文同還曾對局,因輸了茶墨,文同寫了此詩,一方面督催,一方面表示自己對朋友的懷念。蘇軾的棋藝不精,因此不常下棋,但他喜歡觀棋,可以竟日不厭。而且深識棋機棋理,別有會解,對于輸贏卻毫不在意。他曾寫下著名的《觀棋》一詩,認為圍棋的樂趣在于參與,在于娛樂、陶情,因此只要達到這個目的便“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悠哉游哉,聊復爾耳”。蘇軾一生命運多舛,歷經坎坷,而他卻毫不在意,曠放達觀,泰然處之。加上他博學多才,閱歷豐富,兼之出入釋老,深諳《易》學及莊理佛諦,常能用淺近平常的語言總結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實際上是他一生經歷坎坷,幾經波折之后的感慨、自慰和見道語,是他的人生觀、社會觀在圍棋上的反映。蘇軾是極有影響的人物,故他對圍棋的態度和看法成了文人士大夫圍棋觀念的一面旗幟,對圍棋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他那種不為當局所迷,冷眼旁觀,識得個中道理的觀棋的作法,對后世觀棋之風的形成,更有直接的影響。
孔平仲,字義甫(一作毅夫),臨江新喻(今江西新喻南)人。神宗時官至戶部郎中。酷好圍棋,認為圍棋“欣然趣自得,其樂勝書畫”。他在他的諸多朋友中棋藝算高的,因此勝率較高。其友張子厚自詡棋高,與他對局,結果大敗。他作了《戲張子厚》一詩,在詩中他是勝棋不饒人,把張子厚調侃揶揄得夠嗆。他與棋友承君對局特別多,而且常常取勝,有《嘲承君》、《一勝篇》、《承君輸棋八路》、《承君輸十三籌》等詩,頗為得意,且多戲言。如《一勝篇》:“我與承君棋,結局贏一路。太多亦何用,停則無勝負。天清與地寧,妙絕占此數。”以太一之數作喻。《再勝篇》:“再勝路幾許,非一亦非三。小雅連大雅,周南兼召南。”贏了兩子,于是用《詩經》的大小雅及其中的《周南》、《召南》設喻。《承君輸十三籌》:“欲知輸籌數,計月乃閏年。秦箏有幾弦,汴上樓幾間。實從真如獻,人逐耿恭還。老氏死之徒,孫子著書篇。”說了半天,都是表明贏了13子。這些詩巧喻妙譬,詼諧幽默,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尚雅尚文和善戰喜謔的圍棋情趣。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進士,官至著作佐郎,是著名的詩人和書法家。少年時代即酷好圍棋,寫有《觀叔祖少卿弈棋》一詩。從“心游萬里不知遠,身與一山相對閑”,已可看出他高雅的棋情和對圍棋樂趣的準確的認識。中年以后,他好棋更甚。在葉縣做縣丞對,經常下棋,而且以夜繼晝,還用有《弈棋二首呈任公漸》等詩。其中“坐隱不知巖穴樂,手談勝與俗人言”,寫圍棋的樂趣,語工意切,妙絕前賢;“心似蛛絲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刻畫弈者心態身姿,形象而又生動,被視為紋枰化境。黃庭堅被貶謫到黔中時,曾作《書〈博弈論〉》:“涪翁放黔中,既無所用心,頗喜弈棋,偶聞韋昭《博弈論》,讀之喟然,誠陶公所謂牧豬奴戲耳,因自誓不復弈棋。”但接踵而來的再一次貶謫使他身心備受摧殘,又迫使他更多地到圍棋中去尋找安慰和解脫。結果他非未能實踐諾言,反而更加愛好圍棋了。從他的《宜州家乘志》看,他在貶謫宜州期間,幾乎是天天下棋,而且三兩日便“劇棋”一次,直到去世。在圍棋史上,他實在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自誓不復弈棋,結果卻是圍棋幫助他經受住了人生最沉重的打擊,伴著他度過了生命的最后的時光。
北宋時期,在文人士大夫中,也有個別人棋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如呂溱、祝不疑等。
呂溱,字濟叔,揚州(今屬江蘇)人,寶元元年(1038)進士第一,官至樞密直學士。呂溱善弈棋,在士大夫中棋名頗高,明陳繼儒《珍珠船》曾說:“歐陽永叔不夸文章,蔡君謨不夸書,呂濟叔不夸棋,大抵不足則夸也。”能和歐陽修的文章,蔡襄的書法相提并論,足見他棋藝水平之高。
祝不疑,活動于哲宗時,三衢(今屬浙江)人,仕宦不詳。衢州是傳說中王質觀棋爛柯的地方,圍棋之風淵源有自。祝不疑大概正是得此神助,棋藝水平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聲譽遠布,聞名遐邇。何薳《春渚紀聞》:
近世士大夫棋,無出三衢祝不疑之右者。紹圣初,不疑以事赴禮部。至都,為里人拉至寺庭觀國手棋集,劉仲甫在焉。眾請不疑與仲甫就局。祝請受子,仲甫曰:“士大夫非高品不復能至此,對手且當爭先。”不得已受先。逮至終局,而不疑敗三路。不疑曰:“此可受子矣。”仲甫曰:“吾觀官人之棋,若初分布,仲甫不能加也,但未盡著耳。若如前局,雖五予可饒,況先手乎?”不疑俛笑,因與分先。始下三十余子,仲甫拱手曰:“敢請官人姓氏與鄉里否?”眾以信州李子明長官為對。劉仲甫曰:“仲甫賤藝,備乏翰林,雖不出國門,而天下名棋,無不知其氏,年來獨聞衢州祝不疑先輩,名品高著,人傳今秋被州薦來試南省,若審其人否?仲甫今日適有客集,不獲終局,當俟朝夕,親詣行館,盡藝祗應也。”眾以實對,仲甫再三嘆服曰:“名下無虛士也。”后雖數相訪,竟不復以棋為言,蓋知不敵,恐貽國手之羞也。
文人士大夫中的高手能躋身國手之列,與大國手相抗衡,并使其畏懼,這在南北朝之后還是僅見的。
北宋文人士大夫中的圍棋愛好者,除上述諸人外,周敦頤、韓琦、趙樸、梅堯臣、楊億、尹沫、張燾、江休復、石介、文彥博、文同、司馬光、孔武仲、曾鞏、韓維、王令、李戡、舒亶、張耒、陳師道、朱服、鄒浩、張繼先、鄭俠、賀鑄、謝薖、毛經、蘇過、宗澤等也頗知名。其圍棋事跡,或見于史乘,或見于詩文或見于筆記小說。文人士大夫對圍棋的愛好,使北宋中后期的棋壇更為活躍,更為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