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男,漢族, 1959年9月生 于福建龍巖,祖籍惠安(現泉港區)。1976年高中畢業后上山下鄉。 1977年考入廈門大學歷史系,1984年碩士畢業后到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1987年起任副所長, 1988在職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2年晉升教授,并應聘為國家教委考試中心兼職研究員。1993年國家公派留英半年,在倫敦大學、劍橋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1994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1996年起任所長,兼任全國教育考試暨自學考試研究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訪日半年,在日本創價大學教育學部作訪問教授。 2002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青年教師獎,并被評為福建省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現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主要研究方向為科舉學、高等教育歷史與理論。已出版《科舉學導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科舉制與“科舉學”》(貴州教育出版社2004)、《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學優則仕:教育與科舉》(第一作者,長春出版社,2004)、《中國科舉史》(第一作者,東方出版中心2004)、《中國考試發展史》(第一作者,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福建教育史》(第一作者,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比較研究》(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等著作11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國史研究》、《廈門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科舉制對西方考試制度影響新探》、《科舉制的起源與進士科的起始》、《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觀》、《在教育與歷史之間——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唐代俊士科辨析》、《“科舉學”——21世紀的顯學》等論文100余篇。
擔任教育部首批文科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首席專家,并主持教育部“修訂普通高校辦學條件標準研究”、“中國高等學校校史確定的原則與標準研究”、“師范院校與農林院校更名問題研究”、“科舉文化的研究”、“高考與多元招生體制研究”等 10余項重要課題。曾獲第一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優秀獎、第二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兩次和二等獎兩次。為中國高教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常務理事,被吉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12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