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丁肇文)從7月5日到今天,市文物研究所、延慶文管所考古人員在延慶縣南菜園市級地下文物埋葬區內先后發掘清理出戰國、漢唐至遼金時期的墓葬70余座,出土了三件唐三彩和其他陶器、銅鏡、鐵器等100余件重要文物。這一地區成為近年來北京地區發掘的最大一處古代墓葬埋藏區,為研究延慶縣城的歷史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
幾個月前,由北京市城市建設開發公司興建的延慶穎澤洲居民住宅工程東區準備開工,因工程位于延慶縣南菜園市級地下文物埋藏區范圍內,按照文物法規定,受市文物局委托,市文物研究所對工程進行了先期考古勘探,初步探明該區域有古代墓葬數十座。從7月5日開始,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隨即展開。今天上午,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發掘工作已近尾聲。據考古人員介紹,目前共發掘出戰國、漢唐至遼金幾個不同時期的墓葬72座,其中磚室墓25座,土坑墓47座。磚室墓中以漢唐墓為主,土坑墓則以漢墓為主。
此次發掘有四個重要發現。
第一,無論是唐墓還是漢墓,其大量出土物及墓葬形制不僅與中原地區相異,而且與北京地區其他幾個區縣出土的同時期遺存也不盡相同,這表明地處中原通往北方草原交通要沖的延慶,始終是中原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熱點地區。
第二,南菜園地下文物埋藏區及附近地區為近年來北京地區發掘的最大一處古代墓葬埋藏地。這一墓葬區的發現,表明現今延慶縣城附近在漢唐時期存在著一處較大規模的城市。
第三,由于以往北京地區魏晉南北朝的紀年墓出土較少,兩漢時期的墓葬也未確立明確的分期,往往把可能屬于魏晉時期的墓葬統歸入東漢晚期。此次發掘的漢墓中有相當一部分墓葬可能時代偏晚,而且具有北方草原地區的文化面貌,因此為進一步確認北京地區魏晉時期的文化特征提供了材料。
第四,本次發掘的唐墓中共出土了三件三彩爐,這不僅在北京地區數量極少,而且其造型在全國也很少見。三彩爐的發現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此外,這三件器物的三足均已脫落,也沒有在墓內發現任何殘片,推測可能是在下葬時有意去除的。
考古人員特別指出,城建公司和延慶縣委、縣政府有較高的文物保護意識,在小區開發過程中十分重視地下文物的保護,城建公司在工程開工前即向文物管理部門辦理了報批手續,并為考古工作注入了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