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是十八世紀前中國文學的主要文學樣式之一,十八世紀以來漸趨式微。1906至1916間,短篇小說再次崛起。文學史家和文學批評界對短篇小說的復興作了種種解釋,這些解釋大多強調職業小說家與二十世紀轉捩期迅速發展的上海出版業(如:林培瑞1981,陳平原
1989,袁進1993,于潤琦1997)以及對歐美短篇小說作品大量的翻譯介紹之間的聯系(如:陳平原1989)。這些解釋就其本身而言是很有說服力的。美中不足的是,對十年間短篇小說藝術造詣的源泉,即作者的創造力,涉及不多。
因而,本文的宗旨即在探討小說創作(poiesis)因擺脫對作品與現實關系的狹隘界定的束縛所產生的活力。我注意到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家,周趠(魯迅),葉圣陶,徐枕亞,蘇曼殊,周瘦鵑,包天笑等,在作品中常常傾心于摹寫某一種心態而不是著重于結撰故事情節;這是對晚明話本小說和晚清章回小說關注情節的逆轉(對于這個逆轉現象本文將作進一步的闡釋)。這一觀察對我有很大啟發。
本文還將討論晚清時萌發的新文學史觀及其倡導者,黃人,王國維,徐念慈。尤其是黃人,是文學觀革新過程中最有影響力的理論家,他主張摒棄涵容所有文學樣式的傳統“文”的觀念,接受西方“美文學”(belles
lettres)文學觀,即文學作品的主要關照是美或情感因素(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促成短篇小說創作繁榮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文學藝術創造理論的發達(見1910至1919年間周樹人[魯迅],管達如,呂思勉的有關論述),新的創造觀包涵了小說世界的虛構性,即小說世界發源于作家的藝術想象力的見解。
在有才華的作家的筆下,新文學觀,創造觀自然而然會引向嶄新的小說世界的建構:作家一經擺脫陳腐的美學規范的桎梏便能自由地營造自己的作品,創造自己的個人的象征符號,重新組建時空秩序,展現自己的文學風格。從1906年到1916年十年間涌現的大量作品中,我選擇了一個晚清作品,四個民初作品作為參照,以分析介紹吳沃堯,魯迅,葉圣陶,周瘦鵑,葉心一等重要作家的創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