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凱 蒂(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對晚清而言,晚明成了一個問題。其原因在于,晚明具有一種內在的悖論,即:這個在文化思想上成就斐然的時代,同時卻標志著明代的危機和最終的滅亡。在清初歷史學家看來,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而晚清文人則對這一看法頗多爭議。這一點在上海文人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尤其是,他們視自身為歷史的重現。緣此,他們與晚明文人的關系,不僅僅是思想上的,更是存在意義上的。在許多層面上,對于晚清而言,作為文化記憶的晚明是一種負擔。
這篇論文將說細討論上海文人對晚明的重建和他們采用的各個不同的策略,從而指出,早在租界建立之初,就存在著重建晚明文化模式的要求。這清楚地表現在新近形成的上海知識分子階層面臨的特殊困境中。上海租界的生存與創作環境使得晚明模式的建構困難重重,于是,相應的平行模式出現了。此處最好的例子是《紅樓夢》的創作,開創了文化動作的一種新的疆域。與這種文化記憶的巔峰碰撞在于一些新文類的誕生。諸如從“自由談”解放出來的小報。然而,即使在具有解構功能的小報中,文化記憶的力量依然存在。誠然,上海文人面臨著特殊的困境,而這一困境同時又滋養著他們的文化記憶。這恰恰證明了文化記憶的強大力量和其帶給文人的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