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隱逸文化源遠流長,它同仕宦文化一樣,是輝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隱逸文化有道家和儒學兩個源頭。老子提倡的處虛守柔、保身全真的人生境界是后代士人隱居避世的理論基礎,他所描繪的“小國寡民”社會是后代文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王國。莊子游戲人間的處世態度和持神任己、天人合一的人格精神則是隱逸文化的核心。道家學派的經典《老子》、《莊子》,都是中國隱逸文化的典范之作,它們對后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主張用世的儒家學說,其中也不乏隱逸文化的成份,儒家經典的《易經》、《詩經》已將隱逸視為高尚行為,《論語》中記錄了孔子不少有關隱逸的精彩言論。在儒家文化的參天大樹上,原本花開兩枝:一枝是仕宦文化,一枝是隱逸文化。玄學張揚體任自然,超乎世俗,希企隱逸,使隱逸之風在魏晉臻于極盛,而隱逸文學、隱逸文化亦隨之空前繁榮,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格外耀眼的風景。隱逸文化哺育了陶淵明,陶淵明又代表了隱逸文化的輝煌。
二
陶淵明的隱居,受到傳統隱逸文化和魏晉隱逸之風的深刻影響。他隱居的動機和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追求身性的自由自適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他的詠史之作,贊美昔賢高隱,是有所寄托,旨在抒發自己的隱居之志。他作品中的人物,已不完全是歷史的真實面目,而是賦予了作者本人的理想色彩和感情色彩,賦予了體任自然、宅心玄遠、超乎世俗的魏晉玄學精神。
陶淵明成就最高、貢獻最大的,是其大量描寫田園生活、表現隱逸情趣的詩文。這部分作品內容豐富,藝術精湛,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達到了魏晉風流的最高境界。他的作品不但具有鮮明的個性,而且充滿盎然的情趣和耐人尋味的理趣,遠遠超出同時人的“感物興思”之作。
三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并詩》是中國隱逸文化的奇葩。在陶淵明筆下,桃源與商山一樣,都是賢人避世隱居之所。它的寫作題村與漢末以來士大夫避亂隱居的事跡有著密切關系。《桃花源記》還借用了《老子》“小國寡民”和《莊子》“至德之世”的思想文化材料,然而又不是其簡單翻版和復制,它具有深厚堅實的生活基礎,包涵作者本人大半生隱居躬耕生活的經驗和人生況味,寄托著陶淵明的生活理想!短一ㄔ从洸⒃姟肥翘諟Y明借助想像希冀改變現實的藝術結晶,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不朽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