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 錢志熙
建安是文人樂府詩的第一個階段,奠定了文人樂府詩的創作傳統。但它與漢樂府有著親子的血緣關系,并且其基本的性質,仍是一種合樂的歌詞。不僅如此,建安詩人所作的樂府常調之外的五言詩,也受到了音樂的深刻影響。
一、 建安時期樂府音樂的復興
建安雖處于漢末音樂繁榮之后一階段,但經“漢末大亂,眾樂淪缺”(《宋書
樂志》),可以說是一個重建的音樂系統,有它自己的新的發展起點。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前一階段以搜集、修復漢樂為主,后一階段積極追求新的發展,形成以文人趣味為主的文人化、宮廷化的樂府音樂。這一追求新聲的趨勢始于曹操定都鄴下時,至曹丕稱帝的黃初時期達到了高潮。東漢文人與樂府音樂的關系日趨密切,但樂府藝術的主體仍在民間。漢末大亂之后,城市的經濟、文化遭受空前破壞,農村的里社文化秩序也蕩然無存,富商階層也衰落了。上述作為漢樂府的主要的社會與經濟基礎的失去。使得建安時期的樂府藝術由以民間為中心轉向以宮廷和文人為中心。所以,就整個樂府娛樂藝術系統來看,建安是一個收縮期,埋下了后來漢魏樂府藝術衰微的根子。
二、 建安文人樂府詩的合樂情況
建安樂府詩從音樂體制來說,仍分雅樂歌詞與俗樂歌詞兩類。但由于作者的情況的變化,雅俗兩類歌詩的實際地位卻不同于漢代。雅歌詩例由王粲、繆襲等侍從文人創作,而為黃門鼓吹及清商署的變曲新聲作詞,則成了曹魏三祖的特權。文人所作的少量樂府詩,是清商署
之外的雜曲歌詞。而曹植除為其藩國樂府作歌外,似亦無為清商等朝廷樂府俗樂配詩的特權。
三、 首開文人樂府詩創作風氣的曹操
曹操出于對俗樂的愛好而創作樂府,是其通脫尚自然的人生行為的一部分。他自作歌詩以抒情言志,這與一般的文人詩是一樣的。但配合音樂,并受音樂的制約,其創作性質仍是一種參預性的活動。另外從功能上看,他創作樂府詩,除抒情言志之外,還有純粹娛樂與寓教于樂兩種。比如他的游仙詩,就有侈陳游仙以為樂的目的,不同于神仙家游仙詩的宗教功能,也不同于文士游仙詩之純粹抒情功能。
四、 妙合樂情的曹丕樂府詩
曹丕之熱衷俗樂與其“練色知聲”、奏樂和歌的才能。
他的樂府詩中,有一部分是直接以當時的音樂歌舞為表現對象的,是研究建安時期樂府藝術的最重要的材料。他的歌詩與當時上層流行的音樂趣味最為切合。與當時的歌舞演員的風格是一致的。繁欽形容薛訪車子歌唱之“清激悲吟,雜以怨慕”八字,正可形容曹丕樂府詩的風格。劉勰與王夫之對丕詩的高度評價,正是把握住了它的音樂美。而對其評價偏低者,多從文人詩人藝術標準出發的。
五、漸尚文詞的曹植樂府詩
樂府從合樂向徒詩的轉變,曹植是一個關鍵。他的一部分樂府詩,也是依曲調而作的。但后期所作的大部分樂府詩,都是撇開固定的曲調,在篇章結構的安排上與以前的樂府詩比較,起了很大的變化。時人稱為“乖調”。這并非他沒有合樂的能力,也不是這些曲調當時已失。而是其為樂曲作新詞的機會有限,又不能與君主爭此特權,故創出了不依曲調的擬樂府,并且不用本調調名,另擬篇名,以示與君主所作有別,不敢與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