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
周勛初
近人論文多反對摹擬,有的甚至于認為這是沒有出息的表現,但魏晉南北朝人卻并不如此看。江淹擬古享大名,鐘嶸《詩品》評江淹,名列中品,云是“文通詩體總雜,善于摹擬”,亦示褒揚之意。
檢閱魏晉南北朝時的作品,如陸機、陶潛、謝靈運、何遜、庾信等著名詩人,都有摹擬之作。綜觀其時文壇上的摹擬之風,可以說有三種情況。
一、形式上的摹擬
這種方壇上的摹擬之風,形成于漢代,但到漢末魏初,由于時代的劇變,文壇上涌現出一股充滿激情的創作熱潮。摹擬之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二、擬人化的摹擬
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之作,成了后人學習的典范。謝靈運有《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即擬魏太子(曹丕)、王粲、陳琳、徐干、劉楨、應瑒、阮瑀、平原侯植八人之詩。鮑照集中留下了眾多的摹擬作品。這類詩,前加“擬”、“紹”、“效”、“學”、“代”、“為”等字。《文選》中的司馬相如《長門賦》,蘇、李詩,李陵《答蘇武書》,都為魏晉南北朝人的擬作。
三、風格上的摹擬
從謝靈運對鄴下文人的摹擬而言,小序中表示他對所擬的對象已在風格上進行探索。其后有阮歲兵體,陶彭澤體,謝靈運體,謝惠運體,吳均體等說。他們在文壇上獨標一幟,從而被他人所賞識,所仿效。
魏晉南北朝時文壇上所積累的經驗似可說明,摹擬與創新之間并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如處理得當,協調進行,則兩不相妨,反而可以相互促進。返觀目下文壇,則似嫌摹擬之功淺而創新又太過,也就是俗話所說的一味求新而根底淺簿,以致文學界多文筆稚拙而故作艱深之作,書畫界多龍飛鳳舞近于鬼畫符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