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xx国产_蜜桃精品视频_久久成人国产精品_91精品国产91热久久久做人人_久久91久久_亚洲成人在线视频网

          

章安灌頂大師后期的經(jīng)歷及其與隋煬帝楊廣的關系
 

 

 

 

 

 

 

 

 

 
                                  徐文明

    灌頂(561-632)為智者大師的大弟子之一,后被尊為天臺宗四祖。有關他的身世史事,一般多依道宣《續(xù)高僧傳》,然僧傳紀事多據(jù)傳聞,未必完全可靠。今據(jù)灌頂《大般涅槃經(jīng)玄義》卷下之自述經(jīng)歷,輔之以《國清百錄》等史料,與僧傳對照,以期對其后期的經(jīng)歷有一個近乎史實的鉤劃。

    灌頂在智者生前的史事是比較清楚的,僧傳記載雖有顛倒錯亂之處,但總的來說還是明白的,但對于其在智者身后即其后期的經(jīng)歷則錯誤較多,以致傳訛后世。

     據(jù)《玄義》,灌頂于智者卒后本欲隱身潛修,"更伏灰場,口誦石偈,思愆畢世",然而由于繼智者綱維天臺僧眾的大師兄智越的派遣,也為了天臺一派的利益,他不得不多次充任僧使,擔負起溝通天臺一眾與隋王朝特別是楊廣之間的聯(lián)系的重任。

    從開皇十七年(597)至仁壽四年(604)七月楊廣繼位八年期間,灌頂前后數(shù)次充任僧使,皆不辱使命,既加強了天臺宗與隋王朝之間的聯(lián)系,又擴大了天臺宗的影響。

     智者于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入滅,其前三日即二十一日特作遺書于晉王楊廣,智者卒后,智越派灌頂、普明二人持遺書及《觀心論》、凈名疏三十一卷送于晉王,這是灌頂首次出使。楊廣大概于威脅強求智者出山、以致智者入滅一事心懷慚德,對于先師遺命一一遵從,對長期充當智者侍者的灌頂、普明也親禮有加,令揚州總管府司馬王弘送二人還山,為智者設千僧齋,并開始營建國清寺。

    仁壽元年(601)楊廣入嗣東宮,位居儲副,成為夢昧以求的隋朝皇太子,智越又派灌頂、智顗奉啟入賀,以示天臺一眾與楊廣的特殊關系。
    同年十月,天臺新寺落成,智越再派灌頂、智顗入京謝聞,十一月初三,楊廣特請灌頂、智顗入內(nèi)齋,詢問智者卒后的種種神異,灌頂應對如意,楊廣遣員外散騎侍郎張乾威送其還山,且多有賞賜。

     仁壽二年(602),灌頂又應命入東宮。據(jù)僧傳,楊廣致書云:夏序炎赫,道體休宜,禪悅資神,故多佳致。近令慧日道場莊論二師講凈名經(jīng),全用智者義疏判釋經(jīng)文。禪師既是大師高足,法門委寄,令(一作今)遣延屈,必希霈然。并法華經(jīng)疏,隨使入京也。 遲來儀,書不盡意。僧傳以此為楊廣宣召灌頂?shù)牧钪迹珦?jù)《國清百錄》皇太子弘凈名疏第八十一,此說亦有問題。

    據(jù)《百錄》,仁壽二年,右庶子張衡宣令,慧日道場僧慧莊、法論二師,于東宮講凈名經(jīng),全用智者義疏,判釋經(jīng)文,一日二時躬親臨聽,令揚州府總管遣參軍張諧到天臺,有諳委智者法華義者一人,仍齋疏入京。使到寺,寺差灌頂隨使應令。

     這表明,楊廣只是派人到天臺,命遣"諳委智者法華義者一人"及法華經(jīng)疏入京,并未點名要灌頂,灌頂應召是智越的派遣,并非楊廣的宣令。因此為《百錄》所不載的前述令旨若非誤傳,便不當為楊廣給灌頂?shù)臅牛笫菍懡o智越的。因為灌頂雖然在后世地位很高,當時卻只是天臺一宗的第二或第三號人物,與智顗、普明、智顗等名位相亞,"大師高足"尚不為過,"法門委寄"卻難承當,因為繼智者綱維僧眾、傳持教法的是智越,從《百錄》可以明確得知,天臺宗與楊廣往來書信皆以智越領銜,楊廣當然不好越過智越直接邀請灌頂,且灌頂向以精通教法著稱,并不習諳禪修,稱其為禪師不妥。

    或許楊廣本欲邀請智越,智越有綱維一眾的職責,不便遠行,又自謙于法華義疏不及灌頂精擅,便差遣灌頂代行。從楊廣書中可以看出,邀請一事出于其年夏天。書中慧日道場建于楊廣開府揚州之時,《百錄》王重遣匡山參書第四十云"始于所居外援,建立慧日道場,安置照禪師以下,江陵論法師亦已遠至。于內(nèi)援建立法云道場,安置潭州覺禪師以下"。照禪師即是智者同學,于南岳門下禪法第一,江陵論法師即是渚宮法論,曾為智者作傳記,慧莊不知何人,想來亦是曾居慧日道場的智者弟子。
     據(jù)《百錄》,灌頂齋智者法華義疏到京后,先付有司繕寫,后經(jīng)灌頂校勘,勘后入宮受持供養(yǎng)。其后右庶子張衡宣令灌頂入辭,面奉仁壽二年八月十八日令旨,道是"弟子重先師法門,故相勞苦,師亦須為法,勿以為辭,今遣大都督段智興送師還寺,為和南大眾,好依先師法用行道,勿損風望也"云云,這次入京傳法頗受楊廣嘉賞,除天臺山寺得到大量賞賜外,灌頂本人也受到金縷成彌勒像等重賞。

     據(jù)灌頂自記,此次夏日入京,八月辭還,時間并不太久,其主要任務也是送疏并校勘,講解不多,或許灌頂自重,不欲渲染其為太子講經(jīng)一事,唯言"勘訖入宮受持"。此與僧傳所載有較大的差距,其云"頂持衣負錫,高步入宮,三夏闡弘,副君欣戴,每至深契,無不伸請,并隨問接對,周統(tǒng)玄籍"。

     僧傳所記楊廣請教灌頂?shù)木唧w情況大概屬實,雖為灌頂所未道,推之情理,亦非過言。問題的關鍵是此次灌頂在京城究竟呆了多長時間,到底是三年還是數(shù)月。灌頂明言仁壽二年八月十八日楊廣令旨有"今遣大都督段智興送師還寺"之語,故不應有再留二年之事。然僧傳此說亦非無據(jù),灌頂于《玄義》自道"迫不得止,戴函負封,西考闕庭。私去公還,經(jīng)途八載",從開皇十七年(597)送遺書于晉王始,至仁壽四年(604)晉王登基,正好八年,而據(jù)《百錄》,自仁壽二年送疏入京至仁壽四年之間,灌頂未再出任僧使,太子登極,代表天臺出使奉賀的是智顗,若灌頂仁壽二年九十月間便回天臺,便不應有"私去公還,經(jīng)途八載"之說,若依僧傳"三夏闡弘"之說,則正好八年。或許灌頂有仁壽四年奉吊文帝之喪的使命,然既為《百錄》所不載,難于確定,亦或《百錄》廣略二本不同,今存之略本恰巧漏載了此事,因為文帝駕崩,天臺肯定會派人入吊,今不言其事,當是漏脫。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即《百錄》傳本有誤,誤將仁壽四年八月十八日抄作仁壽二年,若是仁壽四年八月楊廣始令灌頂還山,則正與"三夏闡弘"說相應,又符合"經(jīng)途八載"之說。

    僧傳對于大業(yè)元年(605)至七年之間事缺載,《百錄》和《玄義》可以補之。據(jù)《百錄》,大業(yè)元年煬帝駕巡江都,九月天臺僧使智顗于楚州華林園參見,煬帝特詢問灌頂?shù)那闆r,智顗答道灌頂在寺,本應來參,只是由于身患痢疾四十余日,無法前來。煬帝初登大寶,志得意滿,對天臺大加賞賜,并敕度四十九人出家。灌頂奉命為新度的四十九人起法名。

     據(jù)《玄義》,灌頂于大業(yè)年間又曾因日嚴諍論召入咸陽,何事諍論,始于何時,皆為史書所不載。按《百錄》所記最后之事為"口敕施幡第九十二",記智顗于大業(yè)三年(607)二月二十七日引入殿內(nèi)辭行,口敕施幡一千二十五張,其后之事則不載,這一方面表明《百錄》編成的時間可能是在此年,另一方面也暗示灌頂因諍論追入咸陽就發(fā)生在其年以后,因為此后灌頂歷經(jīng)磨難,無暇再編撰《百錄》了。

     《玄義》稱"日嚴諍論追入咸陽,值桃林水奔而夜亡其伴。又被讒為巫,收往幽薊。乘冰濟北,馬陷身存。臨危履薄,生行死地。悼 兢兢,寧可盡言",這段艱難困苦的經(jīng)歷對灌頂來說可謂鏤骨銘心,卻為他書所不載。

    日嚴寺在咸陽,楊廣為晉王時,于京師曲池施營第林,造日嚴寺,后來成為楊廣籠絡的各地高僧大德云集講論之地。一時名德如智脫、法澄、道莊、智炬、辯義、明舜、慧乘、吉藏等皆住止此寺,同時此處也是經(jīng)常舉行法會、相互辯論的地方。雖然無法弄清導致灌頂追入咸陽的諍論究竟何事,但當時有一個為后人所不大注意的事實,即頗受煬帝看重的天臺宗竟然在京城沒有一個得力的代表人物,或許法論可以視為天臺宗人,但《續(xù)高僧傳·法論傳》對此卻不置一詞,煬帝既然自命為智者弟子,對于這一情況大概是不能滿意的,眼見著僧璨、吉藏等人出盡風頭,煬帝或許想讓本宗的人也來亮一亮相,為自己爭一爭面子,而天臺一眾精通教法、辯才無礙的高僧,當首推灌頂,故他不得不依命前來。

     灌頂此次入京似乎早已注定了不順利,當他走到華陰桃林山時,夜間山洪突至,為避大水,他與同伴四散奔走,相失于道。等到了咸陽,不知何故他又蒙受讒言,被誣為巫師,惑亂世人,煬帝竟聽信讒言,將他流放到河北幽薊一帶。

     灌頂記事頗簡,或許其中有不忍言、不欲言之隱情。既為諍論召之入京,肯定會讓他參與論爭,一顯天臺宗門的威風。那么灌頂與何人辯論,又是否取勝了呢?如果他獲勝了,不單大張?zhí)炫_一宗之勢,而且為楊廣掙足了臉面,楊廣又何以聽信讒言,施以重法呢?

     日嚴高僧雖多,但以辯才名世者無過于僧璨、吉藏二人。僧璨自號"三國論師",聲若風卷,辯如懸泉,然他以研精十地著稱,未聞與灌頂有何關聯(lián),而吉藏更是"神辯飛玄,望重當世",而且尊崇智者,留意法華,這就必然與灌頂發(fā)生關系了。

     據(jù)《續(xù)高僧傳·灌頂傳》,灌頂"晚出稱心精舍,開講法華,跨朗籠基,超于云印,方集奔隨,負篋屯涌。有吉藏法師,興皇入室,嘉祥結肆,獨擅浙東,聞稱心道勝,意之未許。求借義記,尋閱淺深,乃知體解心醉,有所從焉。因廢講散眾,投足天臺,餐稟法華,發(fā)誓弘演"。

     僧傳將此事記為灌頂隨智者東歸臺岳之后,智者圓寂之前,其實這段時間灌頂是沒有可能跑到浙東開講法華的。所謂"晚出",當不應發(fā)生在智者去世之前,而灌頂受楊廣之邀于大業(yè)年間在京城開講法華是完全可能的。若然,灌頂既然號稱跨朗(法朗)籠基(慧基),超過云(法云)印(不知何人),勝過了吉藏的老師興皇法朗,破斥諸宗、無人能敵的吉藏當然不會服輸,其與灌頂?shù)妮^量也就不可避免了。

    吉藏與灌頂?shù)恼撧q不僅是三論宗與天臺宗之爭,也是釋門辯才第一人之爭。由是不由不想起大業(yè)五年(609)吉藏與僧璨之諍。隋齊王暕欽禮僧璨,對于吉藏以辯才著稱于世頗不服氣,總想找一時機加以摧折,于是以大業(yè)五年在西京王第設一法會,邀致京師論士三十余人,請吉藏升座設擂,令僧璨為首,率諸論士輪番向吉藏發(fā)難。這場辯論大會進行了三天,盡管僧璨等人也充分顯示了自己的辯才,但最終還是吉藏取得了勝利。這場辯論使得吉藏順理成章地取得了辯才第一的美譽,自然也有力地提高了三論宗的地位。

     對于這件轟動一時的大事,天臺宗人不能不受到震動。楊廣自然會為吉藏的勝利感到高興,因為吉藏是他早就請入內(nèi)道場的高僧,算是他的親信,但他高興之余,或許也會為天臺宗的缺席感到遺憾,產(chǎn)生由天臺宗人再向吉藏發(fā)動挑戰(zhàn)、看一看究竟誰是天下第一的興頭。

     由此吉藏與灌頂?shù)恼搼?zhàn)很可能發(fā)生在大業(yè)五年(609)法會之后,也許就在其年之末。煬帝登基之后,多巡幸于外,而大業(yè)五年九月返駕長安,十一月始幸東都。灌頂于桃林遇水,表明其時在夏秋之際,故有可能就在大業(yè)五年九十月間。論戰(zhàn)的結果如何呢?按照灌頂本傳的說法,好象是吉藏服輸了。但在吉藏本傳中卻未提此事。如果真是灌頂在辯論中取勝,就不應有被讒遠謫之事,天臺宗人也會對此大書特書,不會略而不言,僧傳所謂吉藏"求借義記,尋閱淺深",方知其所從,表明灌頂不是在辯論中令吉藏欽服,而是吉藏讀其著述之后才"體解心醉","投足天臺"。

     即便灌頂辯論失敗,也只是表明吉藏的辯才確實無人能及。楊廣可能對灌頂有些失望,然為此懲除灌頂則不大可能,因為雙方誰勝誰負對楊廣無關緊要,要論起與楊廣的關系,吉藏恐怕更勝一籌,因為他早就是楊廣內(nèi)道場的高僧,算是楊廣的親信。對于一個失敗者,世人更習慣于給予同情,辯論失敗更和巫術不沾邊,灌頂為何被誣為巫師呢?

     吉藏破斥百家,無人能敵,卻對灌頂投足頂禮,這恐怕另有緣故。單是讀了灌頂?shù)牧x記,便對之如此欽佩,很難讓人相信。天臺宗教觀兼行,定慧雙修,對于禪法一向重視,而作為興皇法朗傳人的吉藏則只重教理,于禪行所知不多,是否灌頂在辯論時顯露了什么神通法術,令吉藏為之折服呢?

     若是灌頂只憑教理辯術取勝,當然和巫術不沾邊,不可能被誣為巫師。如果他憑禪定功夫折服對方,就可能落下把柄。歷代帝王對于有神通法術的僧人都是又敬又怕的,敬其異能,懼其聚眾,楊廣對智者一直緊追不舍,欲其時時在自己身邊,就是這個道理。楊廣曾經(jīng)問灌頂智者卒后的種種神異,恐怕不只是好奇而已。

    楊廣的擔心并非毫無根據(jù),大業(yè)六年(610)正月,京都便發(fā)生了一件大案,幾十個身穿白衣、自稱彌勒者進入建國門,守門者皆斂手為禮,不加阻攔,他們又搶奪衛(wèi)士手中杖,把守的衛(wèi)士竟然不敢反抗,幸虧齊王暕路過,喝令手下加以擒拿,才避免了一場大亂。其月角抵大戲于端門街,天下異技奇能之士聚集京城表演,這次匯演進行到月底,楊廣竟然親自數(shù)次微服往觀。

     這兩件事恐怕對楊廣的刺激很大,表明他對身懷神異之士的密切關注和警惕。或許灌頂?shù)谋恢喤c此有關。不然的話,以楊廣與天臺的密切關系,即便有人告狀,他也不好意思輕易貶斥灌頂。灌頂自己也未明言何人誣陷于他,但從"負罪三讒驅馳于西北"來看,也許與后宮之人有關。昔晉獻公之世,三子皆為驪姬所讒,太子自盡,重耳、夷吾出奔于外,灌頂也許得罪了煬帝的寵姬,不能自明,故以此為喻。

     煬帝將灌頂收往幽薊,其用意不言自明,他就是想讓灌頂離天臺越遠越好,一個身懷法術的智者高足活動在遠離京城的東南高山,身邊又有無數(shù)個同道弟子,怎么能讓他覺得放心呢?這下可苦了不耐北方酷寒的灌頂,他不得已乘冰北渡,結果馬陷冰而死,幸虧他自己保住了性命。從這一情況來看,他有可能是在大業(yè)五年底或次年初天氣正寒時離京北上的。開始他還有馬可騎,表明不完全是以罪犯的身份北行的,煬帝對他還有一念之慈,但他自己清楚自己的處境和地位,故一路上戰(zhàn)戰(zhàn)兢兢,創(chuàng)巨痛深。

     生為南人的灌頂在當時尚屬邊野之地的幽薊開始了他的流放生活,其艱難困苦,難以備述。個人生活的艱辛倒在其次,最讓他痛苦的是智者所傳一代教觀尚未整理,當弘未弘,當興未興,他焦急地等待著出籠的那一天,可他得罪的不是別。人,而是當今天子,而且他萬里遠謫,根本沒有辯解的機會。

     大業(yè)七年(611),他的命運忽然有了轉機。煬帝欲東征東麗,駕臨河北涿郡,使得他有了解脫的機會。僧傳道是煬帝"追思智者,感慕動容,下敕迎頂遠至行所,引見天 ,敘以同學之歡,又遣侍朗吳 送還臺寺",這一說法是很成問題的。其實煬帝追思智者為真,召見同學也不假,但召見的并非灌頂,而是智顗。《續(xù)高僧傳·智顗傳》云其"七年又往涿郡參,勞謝遠來,施寺物五百段,遣五十人執(zhí)仗防援還山",可見"遠至行所"者乃是智顗。灌頂是否以罪臣蒙召還屬疑問,但他無疑成了這次東征的受益者。智顗肯定會借此機會說項,楊廣或許會因"感念智者"而寬恕并無實罪的灌頂,僧傳所載的禮遇肯定不會有,但灌頂為此被釋放則有可能。

     灌頂何時南歸不得其詳,但最遲于大業(yè)十年(614)十月他已經(jīng)回到了久違的天臺山。他本想安定下來作智者所未及作之涅槃經(jīng)疏,但時至隋末,天下大亂,就連偏居海隅天臺山也放不下一張書桌了,他不得已匿跡沃洲、安洲等地,在兵荒馬亂、衣食不繼之際歷時五載,終于完成了十二卷的涅槃經(jīng)疏及玄義一卷。

     灌頂一生歷盡坎坷,卻排除萬難,完成了對智者教觀的整理,對于天臺宗的貢獻可謂巨大。對于其后半生的極盡艱辛,人多不知,或受僧傳之惑,謂其多受隋帝尊崇扶持。究其實際,從智者到灌頂,隋室對天臺宗的真實態(tài)度可用"不放心"三字表示。只是楊廣礙于師資之禮,對于智者尚存體面,對于當時名氣遠不如智者的灌頂就沒有那么客氣了。今重提舊事,并非意在再論天臺宗與隋王室的是非恩怨,而是使時人得知古人弘法之難,"為志之堅",生思齊之心,起興邦之意。

    

〖關閉窗口〗

版權所有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av观看| 神马久久一区二区 | 国产在线9 | 日韩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 男女在线免费视频 | 日韩一二 | 青青久久久 | 中文字幕超碰在线 | 99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 看a黄大片 | 91欧美精品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 黄网址在线观看 | a级高清免费毛片av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激情在线观看视频 | 免费黄视频网站 | 黄色大片网站 | 丰满岳乱妇dvd |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99国产精品免费 | 国产91在线 | 中日 | 亚洲视频影院 |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 | 免费精品视频 | 国产第91页 | 日本三级网址 | 成人av在线网站 | 日韩成人一区 |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 91大神免费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网站软件 |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中文 | 日韩国产专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亚洲毛茸茸少妇高潮呻吟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91香焦视频 | 国产成人免费看一级大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