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2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無不出自真情”。
思是發語詞無意義,無邪是直的意思。也就是說詩經三百篇的作者都是出自真情之自然流露而有這些作品的。
此章另有一種解釋是:詩經有勸善懲惡的意思,詩經三百篇的作者都是基于無邪的思想來創作這些詩篇,而讀了它之后,人應該也可以去除邪惡的思想。這種解法是把思解釋為思想。
詩經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思無邪”一詞出自《詩經·魯頌駒》篇: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祛祛:強健的樣子;徂:行、往;思:發語詞無意義,思無邪:馬行直前的意思。
此外為政篇本章又與性善性惡有點關連。
讓我們先看看詩在孔子心中的地位,詩在論語中一共出現于9章。
陽貨篇,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孔子說:大家何不學學詩呢,詩既可以激發一個人的志趣,增長一個人的知識,又能與大眾的感情交融,也足以發泄自己委屈的情緒。從近的來說,可以使人懂得如何侍奉父母;遠一點來說,可以使人懂得如何侍奉君上;另外還可以多多認識草木鳥獸的名稱)。
子路篇,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孔子說:就算熟讀了詩經三百篇,可是對于所交付的政治工作無法順利完成;讓他出使外國又無法獨當一面;像這樣的人,書雖讀的多,但又有何用處呢)?
季氏篇,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不學詩,言詞說話就缺乏憑借。…不學禮,立身處世就沒有根據)。
綜合以上敘述:讀詩有興、觀、群、怨的效果;如果可以把它讀通了,也能運用得當,就可以具有比較好的能力來修飾言詞、侍奉長上、為官從政。
不過以前述季氏篇那章及泰伯篇,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說:讀詩可以開啟心扉、激發意志;學禮可以知所進退、處世合宜;習樂可以怡情養性、去蕪存菁)。這章看起來,詩不但應該要熟讀、讀通、靈活運用,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言行還得合于禮。
所以基本上小弟以為因為真情之自然流露即發于心,發于己;以性善的角度來看這些發于心又發于己的情感應該不僅僅是真,同時應該也是善、是美的。然而根據以上論語諸章的分析,似乎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詩雖發自作者的真情,亦能激發讀者內心的真實情感,不過這些真實的情感仍需符合禮,否則就還不夠完美。換句話說,發自內心的情感雖然真,但還是必須符合人類社會所形成的標準及規范,如此才能適切合宜,也才算是善、是美。故而小弟覺得為政篇此章表面看來雖有點性善的感覺,但實際上卻有性并非絕對為善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