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我們不能缺少終極關懷,不能不關注社會、人類、民族、國家的命運與前途,不能喪失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思想道德性。一個人總該有一些道德來作為自己生命的價值提升和精神滋養的具體凸現。可以說,道德是人生個體立身與處世的修善之本。往往一個有道有德的人是會受到世人所歆羨和欽敬的。因為他能夠憑借自身思想修為和人生德行,去善化周圍的矛盾,去影響期待誠信的人們,促成身邊的人在不斷同化中填補精神的空虛,撫慰心靈的創傷。與佛默然締緣的人,雖視萬相如空,但求承傳千秋。大千世界,幻化難測,水中花,鏡中月,曾為不少因之情結千千,然又些許明眼窺獲真諦。他們非智語迭出的蓮客聽眾,亦非馨香浸染的丹徒同人,更非成仁取義的孔孟門生,卻能謔稱自身近佛近道也近儒,完全一副性情中人模樣。在他的們的內心深處,雖有生活與生存的苦痛卻不為出世和入世所左右,為的是在民眾面前做些實事,想的是為國家昌明盡些綿薄,在他們的靈魂高處,不因微利和虛名的誘引而困惑眼力與足跡,奢盼著能望見不斷滋養自信的智源活水,履行著可邁出悄然伸延自新的心靈歷程。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璀璨的華夏傳統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長河浪花滌蕩出閃爍光華的樸素唯物和仁義經世的思想;同時,也造就了二位足以同齊的道家先知老聃與儒學圣人孔丘。老子在生活中汲取修身處世的精神思辨,開啟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濫觴,仰仗道學圭臬《道德經》,在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史上傳頌千古、影響百代。而孔子一卷《論語》使得20世紀80年代末,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相約法國巴黎,聯袂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痹诶寺䲡r尚的勝地達成溫古明經的共識,不難顯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一個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即將到來,中華傳統文化將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擔當起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代表和孔子思想學說的重要載體,《論語》必定為知識經濟熏染的時人含英咀華。文選德同志在已是注家蜂起、解說紛紜的新時代,以淹雅的學養器度、堅實的古文根柢和遒勁的寫作筆力,熔鑄現代人的意識和使命感的眼光,認真審視兩千多年前道、儒二家顯學的傳統文化的現時代價值,在對《道德經》和《論語》的重新注釋中提出諸多新的見解,努力為當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傳統文化意義上的滋養,積極為和諧社會中科學發展觀下的生態倫理與和諧人居、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時代特征與內在涵蘊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激勵與倫理教化等方面作了有效的理性思考。
“‘道’生萬物,‘德’養萬物,道也好德也好,都是無私的。人要依‘道’修‘德’,亦應無私!蔽覀儜撌遣粩嗤晟谱陨硇摒B,盡自己的力量去為人民服務,使他們得到好處,而不能在物欲橫流的經濟時代迷失自己、沉淪道德,斷然忘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為人古訓。古往今來,多少賢達仁人以道為本,修養身性,忠愛國民。作者不但在理論視角上古今融會、參考透析,而且進一步以時代視角補充理論視角的靜止呆板。道家哲人窮盡一生不斷探究與思索,所秉持的思想理念及其制度設計都是著眼于具體的政治活動與社會追求,是為了達到其設想的理想秩序,加之其實踐家的角色定位。他們往往不得不裁減自己的理想設計去適應現實需要。時代的變化,促使各種利益格局不斷被打破和重塑,置身其中,不能不出現思想上的波動、游離乃至變化。作者抓住變化著的時代背景因素,重新審察《道德經》,在整體分析道家思想成熟的理論特征之前,往往都要先交待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使得其研究極具時代感。這樣,既區別于以往比較單薄的辭條敘述,又有別于單純的理論闡釋。可以說,古今理論參照之緯線與時代重新考察之經線的交織,成就了《〈道德經〉詮釋》的研究新視點和行文新思路。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是一部言行錄,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學追記孔子的言行。其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涉及哲學、歷史、社會、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宗教等諸多方面。特別是以“仁義”為核心的,忠、恕、孝、悌、寬、信、敏、惠、智、勇、剛、毅、溫、良、恭、儉、讓等道德規范,或者說從樸素的自然法則中演繹出來的生命的大智慧,確實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時至今日,仍不乏借鑒意義和實用價值。作者認真地研讀充滿“之乎者也與焉哉”的孔丘圣人儒雅言語,品讀簡練流暢、雍容和順、迂回含蓄的儒家學說行文風格,悟讀內容豐贍、用意深遠、著眼獨到的久傳不衰時代慧語;詳盡地探析孔子關于如何做人、處事,如何求官、從政、忠君,如何愛民、保民、親民、仁民、富民、育民、福民的寶貴經驗和教導?鬃拥囊簧莻ゴ蟮囊簧渌枷雽W說是以“仁義”為核心的德政與禮治,其天道觀是唯物崇尚自然的,其人生觀是重實踐、重人倫、重內省而積極投身于社會現實,其教育思想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啟發疏導的普及教育,其經濟理念是“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達以得民安民,其軍事思路是“足兵”、“武備”以反對擅滅人國、擅滅人祀的戰爭征伐而不一般地反對所有戰事。同時,孔子窮其大半生的精力,立杏壇以授學開私人教育之先河,救典籍于整理弘傳統文化之流播!叭降茏,七十二賢人”,成就了孔子“萬代師表”的悠悠英哲名;《詩》、《書》、《禮》、《樂》、《易》,彰顯了圣人“世界先賢”的熠熠赤子情?鬃友銎鋺n患心思與情懷,誦諸道義仁德文章,影響千秋,彪炳萬里。以“仁義”為內核、以“中庸”為準繩的倫理哲學,以及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理想的儒家學說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霜雪雨而長青猶茂,成為中國社會的立國安民思想。作者在精心詮釋《論語》時,顯其瑜亦不掩其瑕,客觀冷靜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觀點,潛心審察由于時代局限致使的孔子思想學說不可避免地帶有的消極因素和負面影響。
今天,重提“道德”,重溫《論語》,并不與社會主義經濟時代的開放思想相悖離。反而,“道德”和“仁義”的重塑,為當今商品經濟大潮中的人們創設了優良的避風港,使人們的脆弱心靈得到了有效的寄托和慰藉。文選德同志審視紛紜世象,站在選擇與誘惑的時代路口,先后寫成了新作《﹤道德經﹥詮釋》和《﹤論語﹥詮釋》。作者一邊斟詞酌句,虔誠地對堪稱東方道德教育經典又潛在的影響了西方倫理教育的《道德經》和《論語》進行了一次全新的詮釋;一邊審時度勢,認真地為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榮辱觀影響的新時期人們奉獻出一份精神的食糧。一種高屋建瓴的哲學研究思維宛若時代春風,導引人們用天道自然的坦誠人性和樸實心性來充實自己、妝扮人生、創造價值、影響他人,鎮靜守柔,不生貪欲之為,以促使天下達成安定祥和的太平盛世作為人生理念。作者懷抱一顆道德之心,傾注一份虔誠之情,熔鑄成一篇令世人欽為立身準則、讓后人敬為做人典范的道德文章。
《道德經》和《論語》都是一部年代久遠、體量博大、內涵豐富、道理深奧、文字怪僻的中國古文化經典。作者不顧年過花甲,懷天下憂樂之心,度人間正道之曲,焚膏繼晷,皓首窮經,從學術思想的角度和層面,導引知識經濟時代的人們重新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繼2003年推出《﹤道德經﹥詮釋》之后又寫成了《﹤論語﹥詮釋》煌煌大書,以其理論建樹和實踐關懷為現代化中國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建設做出了不竭的努力和顯著的貢獻。誠然,尊孔讀經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但,孔子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極為耀眼的。在《﹤道德經﹥詮釋》和《﹤論語﹥詮釋》中,作者采天下已然精華,而又發前人未發之覆,睹今人未睹之秘,融會古今,形諸道德篇章。同時,作者以充溢勇氣和毅力的學人風范和仁者精神,于不倦而清醒的詮釋中,激勵國人對老學精華《道德經》與孔學精髓《論語》加以珍視和傳誦,用現代人的思維和眼光于以虔誠的審視與弘揚。所以說,作者在《﹤道德經﹥詮釋》和《﹤論語﹥詮釋》的通俗曉暢文字中,流淌的歷史感悟性情和理論思考視角是難能可貴的。
道德教育發展路線有兩條,第一條道德的價值是伴隨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流傳下來的,這是人類共有的價值。同時,道德一定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地豐富內涵,不息地創造滋養。但是不管怎么變,道德在社會當中對人的行為的制約、對社會秩序維持的力量是永遠不會變的。21世紀伊始,黨和國家公布了《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指出了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提出了公民要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苯衲昴瓿酰\濤同志聯系當前社會風氣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了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具體提出了“八榮八恥”。“八榮八恥”實際就是對我們民族文化傳統,特別是道德傳統的一種精辟的概括。應該說,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道德的標準肯定是發生變化的,當然,確實會有一些人類千百年來傳下來人類最基本的價值,這是不變的。但是,現在物質化了,社會上的物質、現實的甚至一些腐朽的意識形態在社會當中有很大的影響。重溫中華民族特有的優秀文化傳統,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發展提出“八榮八恥”,首先是這個社會發展的需要,因為社會有了好的價值觀,社會才能求安定,才能以不斷思考和完善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與中國特色主義的道德體系,來推動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社會主義發展觀、榮辱觀為指南,知榮明恥,從我做起,修道善德,認真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我們在《〈道德經〉詮釋》和《﹤論語﹥詮釋》中,重溫和體悟老子和孔子的哲學思想《道德經》和《論語》的精華,重新對接和感受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深沉智慧積淀和結晶,是一件修養身心和人性的善事。
知識經濟時代的出現,促成現代化呈全球性趨勢,促使整個世界或先或后地在新的文化新的文明創造中推動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化。社會的更新是一種歷史性的進步與超越,人們在或多或少的物質性、精神性和制度性的新生中感悟創造感知發展感覺前進,在把握現實展望將來中也重溫歷史珍視傳統。立足于傳統文化又避免管窺蠡測的倫理研究嫌疑,發掘和把握了其研究與思考在現代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普遍性意義。無論時空如何鼎革,我們都得用承接傳統與積極創新充實穩步前行的歷史行囊。綜觀文選德同志對飽涵經世致用思想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21世紀市場經濟年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我們不由將神經與血液冷卻下來,冷靜且平靜地審視和對待道學和儒學等傳統文化經典本身,認真而積極地秉承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對接理念,有效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乃至物質文明與政治文明的健康發展。
(《〈道德經〉詮釋》,文選德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論語﹥詮釋》, 文選德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