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文體。它誕生于戰國時代,在兩漢四百年間發展為極盛之貌,成為獨標一代的煌煌文體,后世故有“漢賦”之專名。然而長久以來,漢賦以其古奧的語詞、繁復的名物與艱深的文義幾成“絕學”。很多人都有“讀漢賦如讀天書”的感受,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者們也皆言“搞先秦別碰莊屈,搞兩漢別碰漢賦”;而同時我們又深知“古籍整理是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學的基礎”,漢賦的整理與研究早已棲身于我們的期待視閾之中。對此類“絕學”的關注和投入,確是今天研治古代文學所急需的“學術生長點”。故而,這部《全漢賦校注》的煊赫問世,既利于“天書”的推廣和普及,又有助“絕學”的承繼與復興,更為業內學人提供了堪稱完備的科研資料。它是一部集學術性和工具性于一體的精品,也是古籍整理領域的鉅制,由廣東教育出版社編輯為兩種版本出版。除這部 169萬字的《全漢賦校注》外,還有約180萬字的《文白對照全漢賦》暨待出版。
對比先此而生的同類成果,筆者認為,“全”、“新”、“嚴”是此書最突出的三個特征,其豐贍的的學術價值亦蘊涵在這三個特征之中。
首先是全。一則篇目全。現存漢賦古籍整理的成果多是“漢賦選注”模式,諸如瞿蛻園的《漢魏六朝賦選》、畢萬忱的《中國歷代賦選》和黃瑞云的《歷代抒情小賦選》等等,篇目之遴選基本上是在蕭統《文選》的基礎上略加增汰,各種選注本的篇目疊加起來不過四五十篇,聊資國學普及之用,卻遠遠不能滿足漢賦研究之所需。而此前的帶有“漢賦全集”性質的著作,如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年出版的費振剛先生等三人輯校的《全漢賦》共收作家86名、作品305篇,花山文藝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龔克昌先生等評注的《全漢賦評注》收錄作家70名、作品194篇,它們都不及此書作家91名(含無名氏1名)、賦作319篇(可明確斷定為完篇或基本完篇者約為100篇)的總量。二則體例全。此書基本體例為:作者簡介、作品文本、內容簡介、校勘、注釋、譯文、歷代賦評及附錄(包括《漢書·藝文志》漢賦目錄、辨疑、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全漢賦·前言》、108名漢賦評論者簡介等)。其中諸如校勘、譯文、歷代賦評和漢賦評論者簡介基本上不見于現存各種漢賦選注本及龔克昌先生的《全漢賦評注》。這一“全”的特征,既能滿足廣大國學喜好者跨越文字和名物障礙而直入閱讀與欣賞的渴求,又能為業界學人提供立言發論的臻于完備的原始材料。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呈現出了兼匯編與檢索于一身的工具書的特質。三則堪稱當前古代文學學術界“斷代文學全集整理”工程中的又一碩果。在《全宋詩》、《全元文》、《全元詩》、《全明文》、《全明詩》、《全明詞》、《全清詞》等之后,《全漢賦校注》無疑又補了文體之一闕。
其次是新。漢賦的整理工程應該說從漢代就已經啟動了,除最初的《史記》、《漢書》外,魏晉以降的文學總集和類書對漢賦均有收錄,降及清代累計一千多年,但由于諸多原因其成績甚不喜人,存留下來經過整理的作品數量絕少。在這些篇目中,加以注釋的就更少,僅有史書中的作家本傳和《文選》、《古文苑》等,匯總起來不過四五十篇而已。而此書所收賦作總量多達 319篇,也就是說,該成果突破了將近85%的篇目沒有古注可鑒的巨大難題,具有不容辯駁的創新性。此其一。再有,費振剛先生在1993年版《全漢賦·前言》中曾對“辭”與“賦”的區別進行了考證與闡發,他明確指出漢代以楚辭為體并抒發與屈原相類之感懷的那些作品是“辭”,故不收入“全漢賦”中;前人多認為屬于“賦”的“頌”,因其與作為文體的“賦”有重大差別,亦未收入;而諸如《文選》等書中未歸“賦”類的“七”以及“檄”、“設論”等名目下的很多篇目雖未以“賦”名篇但本質上是屬于“賦”的,故收入“全漢賦”中。上述判斷雖為一種選錄圭臬,但也隱含著對“全漢賦”這一概念的科學厘定,同時更能夠準確地說明1993年版《全漢賦》和作為其后期工程的此部《全漢賦校注》的“斷代文體總集”的意義,它填補了宋代之前詩文全集的一個空白。另外,此書吸收了某些考證新成果,如司馬相如的生年,此前學術界出現過“闕疑”說、“前179年”說、“前172年”說、“前171年”說等四種意見,此書采用了劉南平先生考證出來的“前169年”說。(詳情可參閱劉南平的《司馬相如生平及作品系年考》,該文載于《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三輯),中華書局1995年12月版。)從這幾個層面上講,“新”的特征難以忽視。
再次是嚴。此書在校勘過程中雖然有費振剛等輯校的《全漢賦》作為參照藍本,但此次編撰仍然一一悉心重校,所用校本就有《孔叢子》、《史記》、《漢書》、《后漢書》、《東觀漢紀》、《西京雜記》、《三國志》、《文心雕龍》、《文選》、《水經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文館詞林》、《初學記》、《太平御覽》、《古文苑》、《漢魏六朝百三家集》、《玉燭寶典》、《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19種古籍。嘗聞《詩經·大雅》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著者嚴謹恭肅的姿態和樸厚敦實的學風成就了此書嘉惠儒林、澤被后學的品級。
該著作的編撰者共三人,分別是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費振剛先生、廣西大學梧州分校教授仇仲謙先生和河北北方學院教授劉南平先生。其中,劉南平先生是筆者的業師。在與之共度的那些時光里,漸漸知悉三位先生弘毅守道、托志高遠的博雅風范,他們勤勉注賦時焚膏繼晷,孜孜矻矻,精誠共進,風塵不染的感人情景猶在耳目之側。捧讀這部巨著,三位先生“寧可抱香枝上老”的士人清操與“為誰風露立中宵”的學術擔當永遠砥礪著如我一樣的晚輩們。
2005年平安夜
(費振剛、仇仲謙、劉南平著,《全漢賦校注》(上、下),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5年9月第1版。)
聯系方式
地址:( 050091 )河北省石家莊市橋西區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2004 級古典文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