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遺產》2003年第五期目錄及提要
紀念文學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筆談
文學所古代文學研究的學術傳統................蔣 寅(5·4)
文學所的文學史研究與撰著................劉揚忠(5·6)
學習錢鍾書,從古代文學作品中抽象出理論來................陶文鵬(5·8)
文學所的五十年和我的廿五年................胡 明(5·10)
一個歷史階段的標志
——從兩部《中國文學史》的對照看文研所對文學史研究的貢獻............葛曉音(5·12)
專精、淵博與貫通................董乃斌(5·14)
重繪中國文學地圖................楊義(5·17)
內容提要 文學史的寫作不僅要把握文學是一種生命體驗這一要義,同時需要樹立起“大文學觀”的理念,從文化表達的層面創建現代中國的文學學理體系。因此,可以從如下三個層面來重新考察中國文學的歷史:一是精神層面的內外相應,即個體生命與歷史時代命題的交互作用;二是文化層面的雅俗相推,即文人探索與民間智慧的互動互補;三是跨地域民族文化的多元重組,即中原文學與邊地少數民族文學的相激相融。
關鍵詞 重繪中國文學地圖 大文學觀 生命體驗 文化表達 圖志學
論東晉南朝政權與土族的關系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曹道衡(5·29)
內容提要 本文詳細梳理了東晉、劉宋、蕭齊、梁陳四個階段的士族(主要是王、謝)地位的升降,并論證了士族地位升降對南朝文學的直接影響。
關鍵詞 士族 南朝文學 東晉南朝
關于杜光庭生平幾個問題的考證................羅爭鳴(5·39)
內容提要 唐代有杜光庭不止一位,后人常相混淆。杜光庭可能在僖宗即位之初,就獲賜紫加官,曾為地位顯赫的內供奉道士。前蜀時期,先賜號廣德先生,后改廣成先生,官階品位也不斷上升,后主王衍時散官階竟至特進,約前蜀滅亡以前謝官退隱。杜光庭曾兩去成都:第一次,早在僖宗廣明元年(880)出逃長安之前,光庭就已在三蜀乃至漢水流域的均州游訪圣跡、纂記異聞,后來“漂寓成都”,并非中和初隨僖宗一起赴蜀;成都四年后,光庭扈從僖宗還京,同年(光啟元年)底,又從僖宗出鳳翔,赴興元,并在興元撇開僖宗,“乞游成都”。此即光庭第二次入蜀,后依仕前蜀王建父子,終老于成都。
關鍵詞 杜光庭 生平 考證
論宋代律賦 曾棗莊(5·47)
內容提要 本文分六部分,首論宋代律賦不可一概否定,次論宋代律賦的內容多為議政之作,次論宋代律賦限制很嚴,非學優才高不能為,四、五兩部分論宋代律賦的演變,有“步武前賢”與“橫騖別趨”兩種體式,最后一部分論詩賦考試和宋代律賦對宋代文學的影響。
關鍵詞 宋代 律賦 王安石變法
“采蓮”雜考
——兼談“采蓮”類題材唐宋詩詞的閱讀理解................諸葛憶兵(5·62)
內容提要 “采蓮”題材起源于漢樂府《江南》。到了南朝,“采蓮”就已經演變為由“窈窕佳人”演唱表演的暗示或直接表達男女情愛的歌舞曲。而后,“采蓮’舞曲流行于宮廷及其它享樂場所。唐宋詩詞中的“采蓮”描寫,大多數都是騷人墨客在欣賞妙齡少女歌舞時的創作。唐宋時期“采蓮”舞曲的表演者大都是歌妓。唐宋詩詞借用“采蓮”類題材所要表達的大都是男女情愛。
關鍵詞 采蓮 歌舞曲 艷情
論南宋使金文人的創作................胡傳志(5·72)
內容提要 在南北分治、民族對立的背景下,南宋使金文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創作具有獨特的價值。他們的創作不僅表現了他們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之情,還反映了淪陷區遺民的生活及心態、異族政權及文化,表現了使金宋人面 對北宋故國、遺民及異族文化時的屈辱而無奈、自卑又自尊的敏感心理。使金創作在題材和藝術上亦有其獨到之處,是南宋文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關鍵詞 南宋 使金 文人 故國 遺民 民族 心態
解識龔開................袁世碩 [日本]阿部晉一郎(5·84)
內容提要 近世論《水滸傳》者屢屢評述龔開《宋三十六贊》,卻疏于考察龔開其人其事。本文依據元人文獻,勾畫出龔開從宋末揚州幕府吏員,經抗元軍旅,入元后流連杭州貧困終老的歷史身影。他為陸秀夫、文天祥作傳,輯挽陸秀夫詩,作《宋江三十六贊》,喜作《瘦馬圖》,都發自亡國悲憤的 遺民情結。
關鍵詞 龔開 陸秀夫 故京 遺民
色藝觀念、名角意識及文人情懷
——論《青樓集》所體現的元曲時尚................杜桂萍(5·97)
內容提要 《青樓集》是一部有關元曲藝人而且主要是女藝人的著述。它本身既是元代文化時尚的結晶,同時又準確地反映了部分元曲時尚,其主要體現在色藝觀念、名角意識以及與之相關的文人情懷諸方面。由于特定的歷史文化情境的作用,以上諸方面表現出與此前不同的人文內涵,生成了嶄新的文化意義,這是《青樓集》及其作者夏庭芝對于元曲文化的特殊貢獻。
關鍵詞 色藝 名角 文人 《青樓集》
“按鑒”與歷史演義小說文體之生成................紀德君(5·110)
內容提要 本文由歷史演義之書名入手,具體地探討了歷史演義與史傳特別是與“通鑒”類史書的親緣關系,認為“通鑒”類史書不僅為其產生創造了契機,而且為其提供了必要的敘事藝術經驗,其外在敘述體式和內在敘事結構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通鑒”類史書的孕育;但在“按鑒”演史的同時,歷史演義亦或多或少地汲取了民間講史平話等的生動素材,部分地承襲了民間講史的文體特點,有意將紛繁復雜的歷史人事通俗化、條理化、故事化和傳奇化。這樣,它作為“小說”的藝術特性也就隨之突出、鮮明起來,并最終產生出中國最早的章回體歷史小說。
關鍵詞 “按鑒” 歷史演義 文體
劉克莊賀賈之作新論................明 見(5·123)
沈璟治曲初議................李真瑜(5·125)
對《明遺民黃周星及其“佚曲”》的補正................吳書蔭(5·128)
新發現的鄭珍遺詩................龍先緒(5·130)
學術評論
求真務實 嚴格律己
——從關于《全宋詩》的訂補談起................張如安 傅璇琮(5·132)
學術動態
“龍榆生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暨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建設研討會”在暨南大學召開(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