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英德 (Guo Yingde) 1954 年 10 月
10 日出生,福建晉江人。 1978 年 9
月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
1982 年 7
月畢業,獲學士學位,同年考上北師大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聶石樵教授,
1985 年 7
月獲碩士學位,學位論文:《元雜劇與元代社會等級結構》。
1986 年 9
月開始攻讀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導師:啟功教授、鄧魁英教授,
1988 年 12
月,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明清文人傳奇綜錄及研究》。
1996 年評為北京市“培養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者,
1999 年被評為國家教育部文科跨世紀優秀人才,F為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教授,中文系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生指導教師。 |
學術兼職 |
1985 年,任中國古典戲曲研究會理事。
1997 年,任北京市《水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7 年,任中日韓東方詩話學會會員。
1998 年,教育部考試中心聘為全國各類成人高等學校大專起點本科班入學考試命題教師。
1998 年,任黑龍江大學《求是學刊》編委。
1998 年,任江西吉安師范專科學校《吉安師專學報》編委。
1999 年,任鄭州大學兼職教授。
2000 年,任《文學遺產》雜志編輯委員會委員。 |
參加和完成的科研項目 |
參加《中國古代文人活動與文學風貌》, 1988 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本人撰成專著《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獲得
1997 年上半年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已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 年出版。
主持《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 1990 年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青年項目。 1 萬元。該項目已于 1993 年完成,撰成專著約
60 萬字,其中本人撰寫約 18 萬字,專著已于 1995 年
10 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參加《中國古代文學形象的歷史文化研究》,“八五”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一般項目。該項目已于
1998 年完成,撰成專著約 25 萬字,本人撰寫約
10 萬字。該書獲得 1998 年下半年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將于
1999 年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主持《清初明遺民愛國思想研究》,
1996 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百人工程”項目。
0.8 萬元。( 1996.5 1999.12
主持《中國古籍總目提要·總集卷》,
1996 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橫向項目。 0.5 萬元。( 1996. 2000.12 )
主持《中國古代文體資料箋釋》,
1998 年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接資助項目。
1.5 萬元。項目批準號: 9823 。
(1998.7 2000.12)
主持《古詩詞誦讀精華》,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橫向項目。
2.1 萬元。( 1999.2 1999.9 )
專著《元雜劇與元代社會》,獲得
1994 年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已于
1996 年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
獲獎情況 |
1994 年,《明清文人傳奇研究》獲北京師范大學第二屆勵耘獎學助學基金優秀學術著作三等獎。
1995 年,《敘事性:古代小說與戲曲的雙向滲透》獲廣東中華文化王季思學術基金《文學遺產》優秀論文提名獎。
1996 年,《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獲第十屆中國圖書獎;
1997 年,《向后倒退的革新——論明末清初的求實文學觀念》獲《湖北大學學報》
1997 年優秀論文二等獎。
1998 年,《敘事性:古代小說與戲曲的雙向滲透》獲首屆北京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
1999 年,《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獲首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三等獎。
|
學術研究成果
|
一、專著 |
《世俗的祭禮──中國戲曲的宗教精神》,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88 年。
《明清文人傳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1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2 年。
《癡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北京三聯書店,
1992 ;臺北錦繡出版公司, 1992 年。
《明人奇情》(與過常寶合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3 年。
《優孟衣冠與酒神祭祀──中西戲劇文化比較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中國古代的惡霸》(與過常寶合著),商務印書館,
1995 年;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 年。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與謝思煒、尚學鋒、于翠玲合著),中華書局,
1995 年。
《中國古代戲劇》(與陶慶梅合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 年。
《元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6 年。
《長河落日——中華文學通覽·清代卷》,中華書局,
1997 ;香港中華書局, 1997 年。
《明清傳奇綜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 年。
《李漁》,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9 年。
《明清傳奇史》,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 年。 |
二、參加撰寫 |
《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0 年。
《元曲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0 年。
《中國古代小說人物辭典》,齊魯書社,
1991 年。
《中國古代文學名著辭典》,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中華文明史》(十卷本),任中國文學史學科副主編,撰寫其中元明清文學部分約
20 萬字,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 年。
《中國文學史》(第三冊、第四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6 年。 |
三、編撰 |
張養浩《三事忠告》(今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7 年。
《中國學生百科全書·語文卷》(主編),國際文化出版社公司,
1991 年。
《明史故事選》(編著),學苑出版社,
1991 年。
《清史故事選》(編著,署名張應),學苑出版社,
1991 年。
《中外古典名劇鑒賞辭典》(主編),北岳文藝出版社,
1992 年。
《文史英華·戲曲卷》(編注),湖南出版社,
1993 年。
《炎黃文化精品叢書·藝事精品》(評釋),學苑出版社,
1994 年。
《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柳宗元卷》(校評),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唐宋八大家文集·柳宗元文》(評注),人民日報出版社,
1996 年。
《新編千家詩》(評注),中華書局,
1999 年。
《古詩詞誦讀精華》(副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
四、論文類 |
《淺談元雜劇三國戲的藝術特征》,《三國演義研究集》(四川省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 年 12
月)
《漫談中國古代對戲劇審美功能的認識》,《福建戲劇》
1984 年第 3 期。
《也說“衙內”》(與長勝合作),《廣西師范大學學報》
1985 年第 1 期。
《明清時事劇概述》,《江蘇戲劇》
1985 年第 2 期。
《明清之際時事劇的思想藝術特色》,《中州學刊》
1985 年第 2 期。
《論〈水滸傳〉的思想意義》 , 《水滸爭鳴》第 4 輯。
《論元雜劇的戲劇沖突》 , 《戲曲研究》第 15 輯。
《元雜劇作家身分初探》,《晉陽學刊》
1985 年第 4 期。
《福建戲史錄補遺二則》,《福建戲劇》
1985 年第 5 期。
《古典戲曲腳色漫談》,《福建戲劇》
1985 年第 6 期。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義山詩意蠡測》,《名作欣賞》
1986 年第 1 期。
《“戲劇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古代戲劇家的戲曲虛實論》,《戲曲藝術》
1986 年第 2 期。
《論元雜劇的時代精神》,《河北師范學院學報》
1986 年第 2 期。
《“戲劇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中國古代戲曲美學散論之一》,《福建戲劇》
1986 年第 3 期。
《“劇場即一世界,世界只一情人”——中國古代戲曲美學散論之二》,《福建戲劇》
1986 年第 4 期。
《寄諷實無,雪恥或有——〈琵琶記〉創作意圖之疑案》,《古典文學知識》
1986 年第 4 期。
《關于元雜劇興盛的社會原因的爭議》,《文史知識》
1986 年第 8 期。
《論元雜劇中的喜劇性類型形象》,《中華戲曲》第
2 輯。
《無奇不傳 , 無傳不奇——中國古代戲曲美學散論之三》
, 《福建戲劇》 1987 年第
1 期。
《“異物之情也有人道”——〈任氏傳〉的任氏形象》,《古典文學知識》
1987 年第 1 期。
《蔣士銓〈臨川夢〉傳奇漫議》,《名作欣賞》
1987 年第 3 期。
《“一夫不笑是吾憂”——李漁〈風箏誤〉傳奇的喜劇特征》,《名作欣賞》
1987 年第 4 期。
《畫出瀟湘水墨圖——元雜劇雨景描寫賞析》,《陜西電大》
1987 年第 5 期。
《論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戲曲小說的審美趣味》,《文學遺產》
1987 年第 5 期。
《論元雜劇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987 年第 6 期。
《論湯顯祖文化意識的悲劇沖突》(與李真瑜合作),《戲曲研究》
1987 年 12
月。
《半世清狂,一生情種——談沈起鳳〈才人!抵袕堄子诤妥OU苄蜗蟆,《古典文學知識》
1988 年第 1 期。
《“偌大乾坤無處住”——談尤侗的〈鈞天樂〉傳奇》
, 《名作欣賞》 1988 年第
1 期。
《淺談元雜劇善惡觀的性質》,《語文學刊》
1988 年第 3 期。
《“才人福分從來少”——沈起鳳〈才人!祩髌娴膶徝廊の丁,《名作欣賞》
1988 年第 4 期。
《古代文學研究的兩難心理與多元選擇》,《文學遺產》
1988 年第 5 期。
《論明清文人傳奇的理想人格范型》,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增刊《學術之聲》第
2 輯。
《論明清文人傳奇的創作方法》,《戲曲研究》第
28 輯 1988
年 .12 月。
《四十年古典小說研究道路批評》,《文學遺產》
1989 年第 3 期。
《古典戲曲理想人格論》,《戲劇文學》
1989 年第 7 期。
《“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明清浪漫思潮與〈長生殿〉的“至情觀”》,《文史知識》
1989 年第 7 期。
《論明清文人傳奇的時代主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989 年第 5 期。
《關劇文化意蘊發微》,《戲曲研究》第
30 輯。
《論古代戲曲文學的文體特性》,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增刊《學術之聲》
1989 年第 6 輯。
《丁耀亢生平及其劇作》(與郝詩仙合作),《齊魯學刊》
1989 年第 6 期。
《蔣士銓傳奇本事考略》,《文獻》
1990 年第 1 期。
《藝術精神的傳承與文化精神的變異——戲曲藝術出路斷想》,《戲劇文學》
1990 年第 1 期。
《蒲松齡文化心態發微》,《文史哲》
1990 年第 2 期。
《明清文人傳奇的歷史演進》,《文學遺產》
1990 年第 2 期。
《“最憐兒女又英雄,才是人中龍鳳!”——〈兒女英雄傳〉的“人情天理”觀新詮》,《民族文學研究》
1990 年第 2 期。
《論〈水滸傳〉作家的創作思想》,《語文學刊》
1990 年第 3 期。
《“因情成夢,因夢成戲”——明清文人傳奇作家文學觀念散論》,《中國文學研究》
1990 年第 3 期。
《是“風教”還是“風情”——明清文人傳奇作家的文學觀念散論》,《中州學刊》
1990 年第 4 期。
《抄本〈一合相〉傳奇作者考》,《文獻》
1990 年第 4 期。
《論明清文人傳奇的忠奸斗爭主題模式》,《四川師范大學學報》
1990 年第 4 期。
《“等為夢境,何處生天”——〈南柯夢〉、〈邯鄲夢〉荒誕意識談》,《文史知識》
1990 年第 12 期。
《元曲與少數民族文化》(署名張應),《民族文學研究》,
1991 年第 1 期。
《賈寶玉和宋江——淺談〈水滸傳〉對〈紅樓夢〉的影響》,《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1991 年第 2 期。
《論〈水滸傳〉作者的創作思想》,《信陽師范學院學報》
1991 年第 2 期。
《佳園結構類天成——〈紅樓夢〉網狀藝術構思的特征》,《紅樓夢學刊》
1991 年第 4 期。
《中西戲劇觀念的當代形態》,《戲劇文學》
1991 年第 8 期。
《中國古書的價值》,《大學生》
1991 年第 9 期。
《淺談元雜劇的市民意識》,《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增刊》
1991 年。
《漫談明清文學中的才子佳人》,《名作欣賞》
1992 年第 1 期。
《兩宋酬和詞述略》,《中國文學研究》
1992 年第 1 期。
《關于中國古典文學學術史研究的思考》(與傅璇琮、謝思煒合作),《文學評論》
1992 年第 3 期。
《明代文人結社說略》,《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992 年第 4 期。
《漫談中西戲劇形象創造的審美規律》,《戲劇文學》
1992 年第 8 期。
《啟功先生的治學之道》,《文獻》
1993 年第 1 期。
《書圣原是大詩人》,《跨世紀》
1993 年第 2 期。
《中西戲劇文體的本質特征》,《戲劇文學》
1993 年第 8 期。
《審美趣味的多元化走向──論明清文人傳奇的丑的形象》,《中華戲曲》第
14 輯 (1993
年 8 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的對象、任務和方法》,《中國文學研究》
1993 年第 4 期。
《沈璟傳奇本事考略》,《文獻》
1993 年第 4 期。
《近代古典文學研究方法的更新》,《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1994 年第 4 期。
《( 1992 年)元明清戲曲小說研究綜述》,《中國文學年鑒(
1993 )》。
《元明文學史觀散論》,《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995 年第 3 期。
《中國現代話劇的形成及其啟示》,《戲劇文學》
1995 年第 7 期。
《敘事性:古代小說與戲曲的雙向滲透》,《文學遺產》
1995 年第 4 期。
《中西傳統戲劇觀念辨異》,《戲劇文學》
1995 年第 11 期。
《桃花扇底系興亡——〈桃花扇〉的歷史意識》,《名作欣賞》
1995 年第 6 期。
《第一印象·第二視力·第三只眼(評〈寧宗一小說戲劇研究自選集〉》,《文學遺產》
1996 年第 2 期。
《刺世傷時,顯微闡幽——論蘇州傳奇的文化內涵》,《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996 年第 3 期。
《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論綱》,《中國文化研究》
1996 年夏之卷。
《論明代的文學流派研究》,《求是學刊》
1996 年第 4 期。
《明清傳奇的價值》,《文史知識》
1996 年第 8 期。
《稗官為傳奇藍本——論李漁小說戲曲的敘事技巧》,《文學遺產》
1996 年第 5 期。
《建構中國敘事學的操作規程——評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的方法論》,《文學評論》
1996 年第 5 期。
《向后倒退的革新——論明末清初的求實文學觀念》
, 《湖北大學學報》 1996 年第
6 期。
《古籍?痹瓌t之我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1996 年第 6 期。
《論清前期的正統派傳奇》,《文學遺產》
1997 年第 1 期。
《情的探險——從湯顯祖到曹雪芹》(與過常寶合作),《紅樓夢學刊》
1997 年第 1 期。
《傳奇戲曲的興起與文化權力的下移》,《中國社會科學》
1997 年第 2 期。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理論品格》,《文學評論》
1997 年第 4 期。
《論明代傳奇劇本體制的規范化》,《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
4 輯。
《論元明清小說戲曲中的雷同形象》,《明清小說研究》
1997 年第 4 期。
《論中國古代典籍文化的現代闡釋》,《殷都學刊》
1997 年第 4 期。
《論明清傳奇劇本長篇體制的演變》,《聶石樵教授七十壽辰學術紀念文集》。
《論“知人論世”的古典范式》,《中國古典文學學術史研究》,
1997 年。
《“溫情與敬意”的國史學——談錢穆的幾部著作》(與李山、過常寶合作),《書品》
1998 年第 1 期。
《如何突破文學史寫作的三大傳統——〈明清傳奇史·后記〉》,《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8 年第 1 期。
《雅與俗的扭結——明清傳奇戲曲語言風格的變遷》,《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998 年第 2 期。
《論先秦儒家的敘事觀念》,《文學評論》
1998 年第 2 期。
《學術研究范式的嬗變軌跡——關于二十世紀中國古代白話小說研究的談話》(與劉勇強、竺青合作),《文學遺產》
1998 年第 2 期。
《〈寶劍記〉:忠奸劇的定型》,《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8 年第 2 期。
《〈浣紗記〉:歷史劇的新篇》,《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8 年第 3 期。
《〈鳴鳳記〉:時事劇的發韌》,《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8 年第 4 期。
《在感性與知性之間——評葉嘉瑩的文學研究著作》(與過常寶、李山合作),《書品》
1998 年第 3 期。
《江湖奇人寫真錄——清初傳記文選注》(與陳潔合作),《中華活頁文選》,
1998 年。
《說詩說稗自風流(評陶爾夫、劉敬圻〈說詩詩稗〉)(與趙仁珪合作),《文學遺產》
1998 年第 3 期。
《論“知人論世”古典范式的現代轉型》,《中國文化研究》
1998 年夏之卷。
《論明清傳奇劇本長篇體制的演變》,《湖北大學學報》
1998 年第 4 期。
《話劇是演給誰看的?》,《戲劇文學》
1999 年第 1 期。
《元雜。褐袊诺鋺蚯囆g的奇葩》,《高校理論戰線》
1999 年第 2 期。
《元明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接受》,《求是學刊》
1999 年第 2 期。
《困境和出路: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化歷程》(與過常寶合作),《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999 年第 2 期。
《明清小說的文化意蘊》,《高校理論戰線》
1999 年第 3 期。
《懸置名著——明清小說史思辨錄》,《文學評論》
1999 年第 2 期。
《長時間遠距離的姿態檢討歷史——談黃仁宇的幾部歷史著作》(與過常寶、李山合作),《書品》
1999 年第 2 期。
《挑戰自我 超越極限——〈楊義文存〉讀后》,《中國社會科學通訊》
1999 年 4
月 27 日。
《論戲曲角色的文化內涵》,《戲劇文學》
1999 年第 9 期。
《經典文獻的詩學讀法——評介楊義〈楚辭詩學〉》,《文學遺產》
1999 年第 5 期。
《論顧炎武的遺民心態》,《新國學》第一卷,巴蜀書社,
1999 。
The Cult of Passions though The Image of Beauties in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Ming QingYanjiu (《明清研究》)
1999 , Napoli-Roma
, 1999 。
《元雜劇與元代文藝思潮》,《光明日報》
1985 年 7
月 16 日。
《典籍的現代闡釋和文化傳統》,《光明日報》
1993 年 7
月 7 日。
《蒲松齡與孩子王》,《人民政協報》
1993 年 10
月 7 日。
《藝術與淫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中國消費者報》
1995 年 1
月 7 日。
《禪宗的三重境界》,《中國消費者報》
1995 年 3
月 18 日。
《中國古典小說史的理論思考——讀楊義的〈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人民日報》
1996 年 5
月 16 日。
《我們比王國維多走了多遠——二十世紀中國古典戲曲研究隨想》,《文藝報》
1997 年 10
月 23 日。
《正史以外的補充——簡評〈珍本中國古代歷史演義小說叢書〉》,《中國圖書商報》
1997 年 10
月 24 日。
《詳備精細,益智啟思——評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中華讀書報》
1998 年 1
月 21 日。
《文學研究與文學史研究》,《人民政協報》
1999 年 1
月 20 日第
4 版。
《元雜。褐袊诺鋺蚯囆g的奇葩》,《中國教育報·文化周刊》
1999 年 4
月 27 日;《光明日報》
1999 年 5
月 10 日。
《明清小說的文化意蘊》,《中國教育報·文化周刊》
1999 年 5
月 4 日。
《文學史著作的讀者》,《師大周報·文化增刊》
1999 年 4
月 23 日。
《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宋元明思想史綱〉、〈清代思想史綱〉讀后》(與李山合作),《師大周刊》
1999 年 6
月 25 日。
|
近期研究課題 |
清初明遺民作家思想研究 中國古代文體資料匯編及中國古代文體學史論
明代文學編年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