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科研成果
《文藝學方法通論》
40萬字,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江蘇省“七·五”社科規劃項目最終成果,1994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本書依照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將文藝學方法概括為五種基本范式,對其各自的特性及歷史型態進行了具體闡釋。《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等全國十余家省級以上刊物發表了書評,被認為是新時期以來文藝學方法論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該書被載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名著提要》和《中國文學年鑒1990-1992》。
《西方形式美學——關于形式的美學研究》
41.7萬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1998年第2次印刷,國家“八·五”社科項目最終成果,1997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本書對源于西方的“形式”概念進行了系統梳理,闡發了形式美學的歷史淵源及其學科型態。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人的美學發現》
1.6萬字,載《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1986年獲南京市作家協會首屆“金陵文學獎”。論文從“人”和“美”的四個關系闡發了馬克思這部著作中的美學思想,認為馬克思將人和美、人的問題和美學問題作為一個整體,將人的一切本質屬性都歸結為美的屬性,是非常深刻的。
《人的和諧——新時期文學價值觀描述》
1.3萬字,載《學習與探索》1991年第3期,1994年5月獲《學習與探索》雜志社首屆優秀論文一等獎,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7期轉載。論文認為,新時期文學的突出特點是重鑄心靈的和諧:如果說表現愚昧與文明的沖突、尋找新的倫理規范是人與人和諧之達成,那么,在人化的自然和人的自然化中營造新的精神家園,則是人與自然和諧之寄托,二者構成了新時期文學的價值結構,試圖為整個民族適應并參與現代生活鍛鑄健康的心靈。
研究課題:
“論中國各體文學的審美形式”(江蘇省社科“九·五”規劃重點課題)
將中國各體文學的藝術形式置于世界文學的大背景下展開比較研究,考察中國與西方在文學體式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形式美學思想和形式創造的方法,進而從總體上概括中國文學的審美形式及其形式創造的民族特色,以及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對話和交流可能性及其“形式話語”和“話語形式”。
《易經》與中國形式思維
通過研究《易經》所展現出來的形式思維探討中國人的形式觀念及其思維形式,進而從文化學、人類學和民族學的角度考察古代中國人的形式美學思想。
中國形式美學
在上述兩相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從總體上概括中國形式美學的性質、特點和規律。
趙憲章教授已講授和準備講授的課程
文藝學的概念與范疇
選取中外美學史和文藝理論史上若干最具典型性且有現代意義的概念與范疇,展開歷史梳理及邏輯分析,廓清其基本內涵,確定其理論邊界,發掘其學術意蘊,探討其相互關系,籍此拓展學生的知識系統,強化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
文藝理論體系研究
通過中外美學史和文藝理論批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論著作、理論家或理論流派、理論思潮的分析研究,探討文藝理論體系建構的方法和邏輯,總結文藝理論研究和文藝學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學生獨立地思考和分析文藝理論問題提供歷史的借鑒和方法論的參照,訓練學生洞察文藝問題的敏銳力和理性思辨能力。
文藝學方法通論
首先闡釋文藝學方法的邏輯規定和歷史型態,即依照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將古今中外的文藝理論批評史作為一個整體,從方法論的層面剖析整個人類對于文藝現象的接受、闡釋和研究的原則、方式和方法,探討文藝學作為一門科學學科的基本思維范式和基本規律,從而使文藝學走向自覺和自由,為文學理論批評提供方法論方面的理論參照。
馬列文論
綜合馬克思、恩格斯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美學和文藝的主要理論,從歷史發展和邏輯構成兩個層面闡釋其精要,并結合文藝創作和文藝理論的最新發展,揭示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現代意義,并對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展開再闡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