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到藝術
——張建豹的水墨世界
朱理存
中國山水畫筆墨酣暢,或淡雅或濃烈,多為虛懷若谷,氣勢磅高等之作,靈透著雄渾的大國之風,常為山高水遠,天人合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哲學思想。它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隨著時代的前進具有不斷發展的空間,并且有著一批敢于創新,不斷拓展的中國畫家。
近一個世紀以來,山水畫家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同時,追新求進,融入現代的美學觀念,涌現出了一批開拓創新精神的山水畫家,新意境,新
面貌的作品不斷涌現。其中建豹可以說是一位極具潛力的人物之一。
在我印象中,張建豹以一系列的人物畫創作面世,作品關注社會,關注現實,端賴于在生活中吸取營養,以嫻熟的筆墨語言去表達對現實生活的謳歌與贊頌。作品無論是構圖、構思還是造型,線宙的組合都體現出他的個性與才情,因而備受畫壇關注。
近二年,建豹在人物畫創作的同時,涉足于墨彩山水的研究與創作。他將傳統山水面的審美理念與筆墨技法,運用于對現實景物的表現當中,使之具有嶄新的時代風貌,這是建豹對現代意象墨彩山水發展認識的一大進步。建豹對傳統山水畫的技法曾經過長期的學習與研究,最初是在山東藝術學院學習期間從范寬、王蒙、文徽明、仇英入手,培養了他嚴謹扎實的基本功。為了避免筆法的刻板與僵化,一斷時間里,建豹還系統地學習研究石在美、石濤、漸江等古人之作,從他山水畫作品的某些局部蒼茫渾厚的韻味中,不難發現他們的風格。
中國畫是意象性繪畫,有它獨特的美學觀點與生命情調,因此要求畫家在創作過程中,強調對自然化的感悟,在表現自然界的真情實感中,追求精神氣質的發現。
在自身的筆墨技藝與鑒賞水平以及文化修養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建豹把中國傳統山水畫進行了總結性的分析與研究,他認為要以大中國的心態去構思創作,表現中國畫作品,反對山水畫家局限在"南宗北派"的范疇之內,主張在嚴謹的法理中表現出精神活潑之概,在現代的作品中表現出現代人物精神,以大自然的神奇,生活的多彩和多樣形式的美感中,追求精神氣質的發現。
建豹的山水畫作品呈現在人們面前,不僅好看,而且耐看。如:《清新的早晨》《泉水叮咚響》《青巒聳翠》等作品中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滿著朝氣和時代氣息,既便題材是古人詩意,但體現出的風格面貌卻沒有絲毫的陳腐之氣,煥發出是借古開今的時代精神,所以,他的作品很容易被同時代的人們理解、喜愛,并受到廣泛好評。在同行的眼里,建豹作品中的筆墨技巧經得起仔細推敲和玩味。在用筆上,他能夠做到豪邁奔放,縱橫潑辣,看似不拘一格,其實法理森嚴。對于用墨,建豹可謂匠心獨運,他善把水墨的層次變化,用來表現景物的前后空間及蒼茫渾厚的質感。一遍遍、一層層的敷染,不僅使畫面顯得飽滿充實,密不透風,滋潤的水氣,余煙尚在,顯得淋漓空蒙,而且能夠把不同水墨比例所形成的紛繁復雜的變化,按照規律恰如其分地施用在作品之中,同時為沉沉墨色中融入一片"清氣"讓原本單一顏色富有生氣鮮亮而又雋雅的效果。
建豹在他所創作的山水畫設色中'一改前人輕描淡寫的習慣,大膽用鮮艷強烈的色彩強化作品的表現力、感染力,追求局部色彩的對比體的和整體的和諧,而光景的引入使之更具有某種夢幻感,讓人進入一種充溢著古老遐想的世界里,如:《紫云秋盔》《清溪幽居》《美麗山城我的家》等,充分體現了他對于傳統文化進行到了新的理解與演繹,也顯示了作者扎實的文化底蘊。
在畫面處理上,他以現代手法與傳統筆墨相結合,柔中見剛、精中見細、拙中見巧、短中見長;以怪異求質樸,以雜蕪求凝練,以細碎求完整,大膽采用現代構成,使作品的創意和主題提煉上更是頗具匠心,擺脫了圖畫那種傳統的一程不變的構圖模式,將繪畫建立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意境上。在傳統與現代結合的交匯點上揭示主題,給作品以生命,以幽深的內涵和悠遠的意境給人想象的空間和某種哲學意義的啟示,后他的畫總是讓人過目難忘。
建豹的繪畫作品逐步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他能夠準確把握現代水墨及色彩的表現方向,在審美意識與個性發展上,繼承傳統的精髓,開自己墨彩獨立的精神面貌?實難能可貴。石濤老人"筆墨當隨時代"的名言,是指導中國畫人不斷進取的真理。藝術家應該不斷深入生活,走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不斷提煉自己的藝術語言,才能用手中的筆墨和嫻熟的技法去表現自己的心聲,讓中國山水畫多姿多彩,真正呈現中國山水的精神面貌。
建豹正值創作盛年,期待他有一個新的飛躍,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
朱理存
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
中國工筆畫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