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集系為慶祝賈植芳先生九十華誕而編,反映賈植芳先生自20世紀30年代投身左翼文藝運動以來作為“七月派”代表作家和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等學術領域著名學者的活動成就,本文集主收具有文獻價值的著譯和首發及散佚文稿,近年新出或重版的著譯不在此列。《文集》共分四卷,每卷30萬字左右:第一卷為“創作卷”,收錄自20世紀30年代至近期賈植芳先生所寫的小說、散文和隨筆;第二卷為“理論卷”,收錄賈植芳先生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外國文學等研究領域撰寫的理論文章;第三卷為“書信日記卷”,收錄賈植芳先生致胡風及致賈夫人任敏女士的書信,并將首次發表1985—1987年賈先生退休之前的日記;第四卷為翻譯卷,收入賈植芳先生50年代翻譯的已絕版多年的三種譯作:《論報告文學》、《契訶夫的戲劇藝術》、《俄國文學研究》。由于篇幅限制,賈植芳先生近年出版、重版或即出的多種具有廣泛影響的重要著譯,如《獄里獄外》、《近代中國經濟社會》、《契訶夫手記》、《寫給學生》以及收入《解凍時節》、《早春日記》等書中1985年以前的日記部分,暫不收錄。
賈植芳(1915~2008),山西襄汾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學者,比較文學學科奠基人之一。早年主要從事文藝創作和翻譯,是“七月派”重要作家之一;后長期致力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成就卓著。
《賈植芳文集》:一本好書
陳思和(復旦大學教授)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賈植芳文集》是一本好書。賈先生既是作家、學者,也是翻譯家,但是最重要一點,首先是一個知識分子,他做學術研究也好,書信也好,首先完整地體現了他高貴的人格。我們作為賈先生的學生,想把他多年的成就綜合起來,通過 文集展示賈先生被淹沒已久的、輝煌高貴的一生。不只是出一本書,今天的社會更需要受到人格的教育,這本書是給我們重新認識賈先生的一次機會。平庸的風氣彌漫了我們的社會,這樣一種環境,我們學習賈先生高貴的人格對我們的社會有好處,尤其是對年輕人而言。文學作品方面,林白的《婦女閑聊錄》雖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但這是了解當下農村生活的一部重要作品。林白是一個主觀意識比較強的作家,在這部作品中她的文風發生了變化,作者的個性不重要了,她記錄了農村婦女的口述,而不是有意識的采訪口述。從各種角度來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農婦不是故意告訴讀者怎樣,而是在閑聊中無意透露出農民的精神狀態,文化生活及經濟狀況。這對林白來說是沒有接觸過的作品,一切農村生活變得新奇,作品也保持了鮮活性,對于今天的文學創作中是一個新的信號,上世紀90年代很多作家關注個人生活,把注意力放在個人興趣上,現在出現這樣的寫法尤其值得重視。
從文學創作來說,希望讀到更深刻、更真實地展示中國當下社會生活的作品。另外,我希望在今天當下學術空氣和文學創作空氣都比較平庸、追求規范化的背景下,有更強烈的、知識的聲音出現在我們當下的社會生活中。
我買書一是喜歡,一是需要,但很難用數字表現去書店的頻率,就像上下班一樣,任何情況下到書店都不會空手出來。
來源:《光明日報》200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