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最注意編輯、保存自己作品的人,他活了七十五歲,早在四十三歲左右便開始將自己的詩歌編成了十五卷的集子。長慶四年(824)五十二歲時,又由元稹幫他將詩文正式結成《白氏長慶集》五十卷。此后,遞年增加,不斷續補,從六十卷、六十五卷到六十七卷。最后,于會昌五年(845)終于編定了七十五卷的《白氏文集》。其中包括《白氏長慶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續后集五卷,共收詩文三千八百四十首。他為了防止混入偽作,為了避免作品散佚,曾把三本文集分別寄藏在廬山東林寺、蘇州禪林寺和洛陽圣善寺,又交給侄子和外孫各一本,以便長久留存,傳諸后世。但歷史違背了他的意愿,由于戰火的破壞,人世的變化,白居易親自編定的文集并未能完好無損地流傳下來。以至從兩宋以來人們便常因為理不清那錯綜的版本源流,而產生了一些迷惑和誤解。
白居易也是詩歌作品傳播得最為廣遠的作家。他在《與元九書》中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孀婦、處女之口,每有詠仆詩者。"而且在他生前其詩歌便已抄寫流傳到了日本、新羅諸國。白詩流行范圍如此遼闊、讀者如此廣泛,是同他主觀上極重視詩歌形式和語言的大眾化有關。也正是由于白詩具有通俗、平易的特點,所以在過去白氏文集就不曾有一部完全的注本。人們注杜甫、韓愈作品的特別多,多至有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韓之說,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有清人汪立名為《白香山詩集》做過極簡單的注釋。當然,建國以來白居易研究受到了很大重視,有許多白詩的選注本和論著紛紛問世,如王汝弼先生的《白居易選集》,在資料的考訂、注釋和詳贍方面頗具特色。近年來朱金城先生的《白居易集箋校》也已經刊行,這是空前完備的白集注本。但比起李白、杜甫來,對白居易的研究還是顯得冷落了些。
白居易又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詩人。從他的家世、生平思想、創作實踐到文學主張都存在一些矛盾現象,存在一些懸而未解的、有爭議的問題。如在貞元、元和之際,他熱情地干預時政,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等富有戰斗精神的詩篇;而被貶江州之后,卻開始意志消沉,以佛教思想作遁世的津梁,詩歌內容也趨向于"閑適"、"感傷",他這種轉變的主觀、客觀原因是什么?至于白居易父母的婚配、母親之死等,也都是多年來學術界反復研討的問題。總之,對白居易的研究并不是沒有了課題,而是在許多問題上還有待深入的探討。謝思煒同志正是考慮到以上情況,在做了大量扎實、細致的調查與研究的基礎上,才開始動筆撰寫他的論文的。
思煒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在北師大本科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考取研究生,取得了碩士學位。留校任教數年之后又攻讀博士,本書就是他的博士學位論文。他讀碩士的專業是古代文學,讀博士的研究方向是文學古籍整理。文學古籍整理的任務是研究文本,它并不是單純的搜集匯總工作,因為對版本的考證、文字的校勘、標點、注釋,如不掌握大量的歷史、文化、思想文獻,不了解眾多的作家作品是難以順利進行的。而古籍整理又是古代文學史和作家、作品研究的基礎,只有依據好的文本才可以全面、準確地總結文學史,評價作家、作品。思煒的研究工作正是把二者很好的結合了起來,既有對白居易集的版本源流的研究,又有對白居易生平、思想資料和作品的考證、論述。所以導師啟功先生把他的論文題作《白居易集綜論》,并幫他看到了日本的《白居易集》古抄本。使他能較多地接觸到了現存的白居易集版本。思煒的治學既肯于在資料的搜集,版本的調查方面化大力氣,做許多扎實、細致的工作(我們稱這為"笨功夫"),又勤于思考,在白氏文集版本和家世、思想等方面發現和論述了一些有爭議或較少有人深入探討過的問題。書中頗多新穎、深刻的見解,我讀后感到很受啟發。思煒通日文,注意理論學習和了解新的科研信息,這些對他的研究工作都是很有利的。現在由唐研究基金會資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將印行他的論著,我欣喜地寫了以上一些想法,表示對思煒同志的祝賀!
鄧魁英
1997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