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 舒
文學作品中的部分形式,如詩、詞之類,特別講求意境。景、境、事、物觸動了作者的創作靈感,并且通過作者的形象思維,將它在自己的作品中再現而為讀者領會、接受,從而引起無限的想象,這就構成了一種不受年代、地域限制的情感上的共鳴、交融過程。詩、詞在各種文學作品中,最能發揮這樣的作用。而具有詩、詞內在特點的賦——駢體賦,既孕育了詩詞的對偶之法,又派生出了后代的對聯;所以,對聯除了講究對仗工穩,聲調諧協之外,也同樣應該重視意境的創造。古往今來的許多名聯,所以膾炙人口,歷久猶新,首先倒不在于它的對仗工穩、聲調諧協,而是在于它創造了一定的意境,能引起讀者的豐富想象,留下有余不盡的回味。試舉幾例,以說明這一點,用助創作新聯,評價舊聯的同好者參考。
長聯如昆明大觀樓孫髯翁所撰,即因它再現了大觀樓周圍的景物特色及歷史掌故——讀者不一定都到過昆明,領略過那里的景色,也不一定都熟知那兒的歷史掌故,但因為作者善于摹狀景觀,歷數史實,能為讀者領會、接受并引起了豐富的想象,所以能不脛而走,終成至今仍受稱道的名聯。
短聯如“死、”上下聯各一字,這種奇特的形式,顯然不屬于文字組合成句的問題,主要在于它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意境,引起了讀者無窮的想象,所以同許多其他名聯一樣,被觀眾接受了、傳播了。
是不是一定要用文言文寫的對聯,用進許多典故,方能創出意境呢?并不見得。如:“做些魚翅燕窩,歡迎你們老爺太太”、“落點殘羹剩飯,養活我家大人娃娃”,既無典故,又是日常口語,卻因它勾起有余不盡的回味,所以也能引起人們的想象而成佳聯。而善用典故的文言對聯,阮元的大觀樓聯,既非佳聯,更沒有什么生命力可言。
另外有一則對聯故書,曾經作為文壇佳話流傳,或許更可說明意境對于對聯的重要性。
相傳乾隆南巡時,興致所至,寫了一句下聯:“白龍寺里撞金鐘”,使得那位文學侍臣紀曉嵐,大笑不止。臣子在天子面前如此放肆,當然極其危險;可是紀曉嵐這位河間大才子,以敏捷的才思,高明的技巧,瞞過了這位風流天子,說自己往年曾得一上聯,久未成對,而今天竟為天子妙手偶得,所以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一來,使得乾隆十分高興,紀曉嵐不僅避免了一場災禍,還受到了夸獎。紀公所說的上聯是:“黃鶴樓頭吹玉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此本非絕對,普通人也容易吟成下聯,何況紀昀!可見只是紀公臨時撰來的應急之作。乾降的下聯之所以被他所笑,便是因為它只是如實地寫了有這么一件事罷,談不上什么意境;而紀曉嵐的上聯可不同了:是在文人雅士們向往的黃鶴樓頭,有那么一位有趣的人物,倚欄吹起了悠揚的玉笛,是在引鶴歸來呢,還是思念心中人?是抒發作者的無限感慨呢,還是美景當前,不免發著思古幽情?上下聯組合在一起,使乾隆的下聯生色不少。
古代優秀文學作品(如詩、詞、賦、散賦及散文)之所以能傳播人口,主要恐怕也在于意境。對聯能傳之久遠,經受時間和歷史的檢驗和淘汰,恰恰在于意境的創造。因此,可以說:意境是對聯的生命。
轉自惡人谷珠樓 發布日期:200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