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吸食鴉片的場所。一進門就有一尊象征中國人屈辱史的“東亞病夫雕塑”。
李小龍影視作品中擊碎恥辱牌匾
泱泱大國,東方巨龍,五千年文明,億萬炎黃子孫……地大物博、人杰地靈,一直是華夏兒女的驕傲。可幾何時,“東亞病夫”――這個侮辱性的帽子扣在了我們的頭上,列強的欺凌、外人的不屑、甚至是自我的卑微。
中國近代的體育史,就是一本辛酸的血淚史,而自強不息的中華兒女,用賽場上的奮勇拼搏,把這本辛酸史打造成了奮斗史、成績冊。
“東亞病夫”蔑稱來歷
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在柏林舉行。
中國申報了近三十個參賽項目,派出了140余人的代表團。在所有的參賽項目中除撐桿跳高選手進入復賽外,其他人都在初賽中即遭淘汰,最終全軍覆沒。中國代表團回國途經新加坡時,當地報刊上發表了一幅外國漫畫諷刺中國人:在奧運五環旗下,一群頭蓄長辮、長袍馬褂、形容枯瘦的中國人,用擔架扛著一個大鴨蛋,題為“東亞病夫”。
從此,“東亞病夫”就成了外國人對中華兒女的蔑稱。當奧運與中國觸電的時候,沒想到首回的結緣是這么痛苦、這么蕭條。
邀請清王朝未果,遠東運動會先河
中國作為世界大國,自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誕生之日起,就與她結下了難以割舍的不解之緣。
1894年國際奧委會在籌備第一屆奧運會之際,就向當時中國的清王朝發出了邀請,但沒有得到答復。1904年以后,奧林匹克運動逐漸為一些有識之士所關注,國內的一些報刊雜志開始對其進行報道,奧運精神得以在華夏大地上傳播。1913年中國政府參與發起了奧林匹克運動在亞洲的先驅——遠東運動會(最初名為“遠東奧林匹克運動會”)。1915年國際奧委會承認遠東體協,并邀請中國參加下屆奧運會和奧委會會議。
舊中國參加奧運會,劉長春國人第一位
1924年第八屆奧運會上,中國首次派3名運動員參加了表演賽。
1928年第九屆奧運會,中國派觀察員宋如海對其進行了考察工作。
1931年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被國際奧委會承認為“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中國正式參加奧運會的歷史自此開始。
1932年第十屆奧運會,中國派出由劉長春等6人組成的代表團參加,劉長春在100米、200米預賽中位居小組第五、六名,未能取得決賽權,他是中國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選手。
1936年第11屆奧運會,中國派出140人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籃球、足球、游泳、田徑、舉重、拳擊、自行車等七個項目的比賽。
1948年第14屆奧運會,中國派出33名男運動員參加了籃球、足球、田徑、游泳和自行車等5個項目的比賽,但沒有一人進入決賽。
楊傳廣廣為傳揚,洛杉磯激動賽場
1952年第15屆奧運會在芬蘭的赫爾辛基舉行。中國正式接受邀請較晚,只派出了40人的代表團,可當代表團到達赫爾辛基時,比賽已接近尾聲,只有吳傳玉參加了百米仰泳比賽。
1960年羅馬奧運會上,中國臺北選手楊傳廣奪得十項全能比賽銀牌,這是中國人獲得的首枚奧運會獎牌。
1979年國際奧委會恢復了中國的合法席位,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名稱為“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設在中國臺灣省臺北市的奧委會的名稱為“中國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自此,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有了參加奧運會的機會。
1980年和1984年中國代表團兩度參加了冬季奧運會。
1984年第二十三屆洛杉磯奧運會,中國派出353人組成的大型代表團,其中225名運動員參加了除足球、拳擊、馬術以外的其余16個大項的比賽,共奪得15枚金牌,8枚銀牌,9枚銅牌,名列本屆奧運金牌榜第四位,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此后的幾屆奧運會,中國均派出大型代表團參賽,并取得了較為優異的成績。
回顧中國與奧運的多年碰撞,情感因為奧運而開始,緣分因為體育而延續。
兩次申辦花落花開,北京奧運期待精彩
1991年,中國北京向國際奧委會提出舉辦2000年夏季奧運會的申請,最后惜以二票之差未獲成功。
1999年,北京市政府再次提出承辦2008年奧運會的申請,經中國奧委會同意后,由市長親自前往國際奧委會總部遞交了申請書。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取得了金牌榜及獎牌榜均列第三位的好成績,標志著中國體育水平開始步入世界一流行列。
2001年北京時間7月13日22:10,北京在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會上獲得第29屆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
中國徹底洗去“東亞病夫”屈辱
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最新一期的《求是》雜志刊文指出,國運盛,體育興。從“東亞病夫”刻骨銘心的屈辱,到笑傲世界體壇的揚眉吐氣,中國體育的發展壯大見證了人民共和國繁榮富強的歷程,見證了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轉自搜狐體育
發布日期:2008-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