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雙城 李淵 范劍青 石華
4月29日,越南胡志明市順利完成了北京奧運會火炬在國外傳遞的“收尾階段”。這之后,圣火將從越南前往香港和澳門。北京奧運會火炬在國外19個城市的傳遞中,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一些反華勢力選擇了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平臺,不惜破壞奧運傳統(tǒng)來羞辱中國、干擾中國的發(fā)展。但回顧近一個月來的火炬?zhèn)鬟f,留給世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力量都擋不住奧運圣火,是中國人面對復雜局面的應變能力和堅強意志。近日,美國《僑報》還形象地說,對于世界來說,象征和平與光明的奧運火炬像是一面“照妖鏡”,將當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和未來趨勢照了個透體亮。同樣,火炬?zhèn)鬟f中遇到坎坷,也正是世界復雜心態(tài)面對中國發(fā)展的一個縮影。
奧運圣火一路風雨
從4月2日開始,火炬在阿拉木圖、伊斯坦布爾、圣彼得堡、倫敦、巴黎、舊金山、布宜諾斯艾利斯、達累斯薩拉姆、馬斯喀特、伊斯蘭堡、新德里、曼谷、吉隆坡、雅加達、堪培拉、長野、首爾、平壤、胡志明市19個城市傳遞。火炬在很多國家的傳遞過程中受到了高度重視:哈薩克斯坦總統(tǒng)舉起第一棒火炬、英國首相在唐寧街10號親自迎送圣火、阿曼派出皇家衛(wèi)隊、巴基斯坦總統(tǒng)和總理一起高舉圣火、澳大利亞總理對“藏獨”企圖鬧事發(fā)出嚴厲警告、韓國派出8000名警力給圣火傳遞“總統(tǒng)級的最高保安待遇”、平壤有40萬市民到現(xiàn)場觀看……
象征著“和平、友誼和希望”的奧運圣火在此次傳遞中不僅到達了舉辦過奧運會的英法美澳日韓等國,也首次進入了坦桑尼亞、阿曼、泰國、朝鮮、越南等國。圣火給這些地區(qū)的人民帶來了歡樂,很多人也為自己的國家和城市入選傳遞路線感到自豪。40歲的英國高中歷史教師沃爾特告訴記者:“無論怎樣,當我親眼看到火炬手從我身邊跑過時,我感到很激動。我沒有去過中國,但是當天成千上萬中國人歡呼的場景激發(fā)了我想去中國的熱情。”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奧運火炬接力在南美洲的唯一一站,該市市長毛里希奧?馬克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火炬接力經(jīng)過布宜諾斯艾利斯,將有助于我們城市與世界的聯(lián)系,加強我們與中國的友誼和交流。布宜諾斯艾利斯有幸成為拉丁美洲唯一一個被選中進行火炬接力的城市,這是我們的榮譽。”
奧運圣火在傳遞過程中也遭遇了一些坎坷。從天氣變化來看,既遭遇過倫敦的大雪,也遇到過達累斯薩拉姆、吉隆坡的大雨。但真正讓奧運火炬一路坎坷的不是天氣變化,而是一股對中國發(fā)展太快看不順眼的國際勢力。圣火百分之百傳遞的是中國人民的友誼和奧林匹克精神。但圣火在某些地方的遭遇卻令人震驚。
法國巴黎不僅沒保護好圣火,而且一些偏頗的法國媒體還恬不知恥地說“圣火在巴黎傳遞給了中國一記耳光”。沒過幾天,在巴黎市長德拉諾埃的提議下,巴黎市議會又把“榮譽市民”的稱號“奉送”給了達賴。倫敦和巴黎的火炬?zhèn)鬟f受到“藏獨”分子和反華勢力干擾后,舊金山的傳遞開始縮短和改變線路,這也導致印度尼西亞等國縮短了原定的火炬?zhèn)鬟f路線。
圣火在東亞的日本、韓國傳遞時,除了有支持“藏獨”的示威者出來阻攔外,還出現(xiàn)了指責“中國遣返朝鮮難民”的聲音,少數(shù)日本右翼還襲擊華人華僑。此外,澳大利亞、韓國一些人還對突然出現(xiàn)的“紅色海洋”和眾多中國留學生“感到不安”。圣火在法國和日本的傳遞過程中,都有中國學生被人毆打,在韓國還有中國學生被抓。
給圣火搗亂是“本能的恐懼”
在日本長野親歷火炬?zhèn)鬟f的薩蘇先生描述了他看到的火炬手遭襲擊的場景:幾個搗亂分子向日本老演員身上扔瓶子,還有人沖上去搶奪“瓷娃娃”福原愛手中的火炬。薩蘇感嘆說:“這些人算什么‘好漢',欺負的不是老人就是女孩子!”西方媒體似乎缺少這種正義感,它們對發(fā)生在巴黎的“藏獨”分子襲擊殘疾人火炬手金晶這樣的暴力行為視而不見或反應遲鈍。一個月來,當全世界人民分享奧運火炬帶來的快樂時,不少西方國家政客和媒體卻忙著掀起一波又一波抵制“奧運”、詆毀中國的巨浪。
有些人還以指責本國政府的方式來變相攻擊中國。在野的英國保守黨政界人士對中國派來的火炬護衛(wèi)手指指點點,還嚴厲批評英國政府和倫敦警方。《澳大利亞人報》上周末的文章批評澳大利亞政府說,“一夜之間”在澳大利亞出現(xiàn)這么多中國學生,他們擠占了澳大利亞人的上學機會。而據(jù)記者了解,中國留學生在澳大利亞學習的費用是他們本國學生的好幾倍,再加上生活費等花銷,實際上是給澳大利亞帶來了滾滾財源。《悉尼先驅(qū)論壇報》還預發(fā)消息說,悉尼5月20日將舉辦一場主題為“中國是否適合舉辦奧運會”的辯論會。記者認為,這和澳大利亞存在的一些“抗議聲音”有關(guān),有些人又要借奧運會提出所謂的人權(quán)等問題。
盡管針對北京奧運會的雜音依然存在,但在圣火經(jīng)歷了近一個月的洗禮之后,西方媒體也出現(xiàn)了多種聲音。最近,法國輿論對媒體前些日子的涉華報道提出了很多質(zhì)疑,特別是網(wǎng)絡(luò)上的抗議聲音不小。
最新一期英國《經(jīng)濟學人》也在分析中坦言,英國媒體過去在報道中“一邊倒”的傾向性是有的。這篇以“火焰仍在燃燒”為題的文章在分析中國民眾的愛國熱潮時認為,很多英國人都是從這次北京奧運圣火傳遞進程中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無論是從城市間的游行示威,還是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唇槍舌劍,人們都看到了海內(nèi)外華人對北京舉辦奧運會的支持,這也讓英國人感到中國的確是將2008年奧運會看作是彰顯國家形象、積極同世界溝通的全球性盛事。文章還說:“盡管奧運圣火傳遞在歐洲國家受阻,但8月舉辦的北京奧運會無疑將是一次集全球民眾快樂與友誼于一體的體育盛事。”
用抵制奧運來對付中國的做法已經(jīng)讓越來越多的人反感。4月27日,在巴黎舉行的一次有多個國家記者參加的集會上,來自土耳其、智利、俄羅斯的記者紛紛說,西方這么給圣火傳遞搗亂,反映出來的“完全是對中國崛起的一種本能恐懼,是一個陰謀”。一位俄羅斯記者說,俄羅斯的索契2014年將舉辦冬季奧運會,到時候西方肯定又會拿人權(quán)、民主和車臣問題找俄羅斯的麻煩。
“火炬?zhèn)鬟f照亮了世界政治格局和未來趨勢”
北京奧組委特聘專家張清4月29日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火炬在第一站阿拉木圖傳遞時非常成功,此后在伊斯坦布爾、圣彼得堡的傳遞也很成功,而圣火傳遞進入英法美這幾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后就出了問題。此后,在南美、非洲、中東和中國周邊國家的傳遞又相對順利。張清說,出問題的根源在于兩種不同文明間和不同社會制度上的差異。西方某些狹隘的政客與帶有偏見的媒體,從中又不斷進行渲染,使這種沖突嚴重干擾了奧運火炬的傳遞,褻瀆了奧林匹克精神。張清認為,中國重視開展大國外交,同時也非常重視與發(fā)展中國家的關(guān)系,此次圣火傳遞在國外后半段能夠受到熱烈歡迎,是中國大力發(fā)展周邊外交成果的體現(xiàn)。
針對一個月來在圣火傳遞中出現(xiàn)的雜音,美國《僑報》4月26日發(fā)表社論說,奧運火炬如同一面“照妖鏡”,將當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和未來趨勢照了個透體亮,“誰是敢死隊?誰是幕后搖扇者?誰又是看客?均不打自招”。文章還說,北京“祥云”深深灼傷了西方世界的眼睛,以至于有那么多政客在“閉著眼睛說瞎話”。但圣火點燃了全球華人崇尚和平、熱愛中國的激情,讓他們團結(jié)得更緊密。在當今復雜的世界格局中,對于中國而言,奧運圣火則如一塊試金石,再次警示這個發(fā)展中大國,“世界激流與漩渦還太多太多,在汪洋中行船,要把穩(wěn)中國之舵,臨危不亂”。文章最后說,在這個多極化并充滿競爭與合作的時代,看出“誰敵誰友、誰誠誰詐”,這或許是奧運圣火在這趟環(huán)球之旅中給予中國的“最豐厚禮物”。
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
“奧運圣火全球傳遞過程,就好比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任海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奧林匹克運動源于西方世界,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了全世界跨文化交流的一個極為寶貴的平臺。這個平臺本意是要供不同文化的人群進行溝通與交流的。中國借助這個平臺,開展奧運圣火的“和諧之旅”,是希望融入世界,讓世界分享來自中國的奧運文化,但是國外的圣火傳遞卻異化成為一種“沖突之旅”,“這其實也反映了西方在理解奧運精神上的心胸狹窄”。任海說,奧運會是全世界共同的平臺,但圣火傳遞過程還是不斷發(fā)生矛盾與沖突,反映出這個世界依然處于支離破碎的狀態(tài),這給跨文化交流帶來了障礙。任海分析說,非西方國家歡迎奧運圣火,表現(xiàn)出對世界文化多元的期待;西方國家對奧運圣火的態(tài)度,反映出對世界文化多元的排斥。
“奧運火炬?zhèn)鬟f過程中出現(xiàn)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如果從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來看,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北京大學國際關(guān)系學院教授賈慶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世界范圍內(nèi),還沒有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在短時期內(nèi)迅速崛起的先例,所以中國崛起對它們來說具有不確定性,它們感到了擔心、威脅甚至感到恐懼。賈慶國說:“這次火炬?zhèn)鬟f,反映出西方國家還沒有足夠的心胸來接納中國。但不管世界對我們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我們首先需要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那就是不要以受害者的弱國心態(tài),而是要以自信的大國心態(tài)來對待批評、甚至無端指責。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還是要發(fā)展自己,把中國自己的事情做好。”
來源:環(huán)球時報
發(fā)布日期:2008-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