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泓冰
4月29日,著名作家、翻譯家、學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賈植芳先生的追悼會在上海舉行。
92歲的賈先生生前曾多次對學生說:我很想參加自己的葬禮。看別人為自己掛哪張遺像、穿什么衣服,看自己躺在那里,是什么表情;誰來送花圈,寫些什么話——說到意趣盎然處,往往自顧自地哈哈大笑起來。
如今,他終于可以看到了……
“苦難凈化了我的靈魂”
賈植芳生于1915年,在北平讀書時就是《大公報》、《申報》等報刊的活躍投稿人。他早年主要從事文藝創作和翻譯,是著名的“七月”派作家。抗戰爆發后,他從日本棄學歸國參戰,以戰地通訊、散文和小說名世。
新中國成立后,賈植芳在復旦大學以教書育人為業。2004年出版的4卷本《賈植芳文集》,記錄了他一生的豐碩成果。他既是著名作家、翻譯家,又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比較文學的開創者之一,為我國學術界培養了一批中堅力量。
最容易讓人們記住這位老人的,是他傳奇般的人生經歷——1936年,因為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賈植芳首度入獄;抗戰后期,他因從事抗日策反被日偽軍抓進牢房;1947年,因為給進步刊物寫文章,又遭特務機關關押。最長也最著名的一次,是作為“胡風反革命集團骨干分子”,在牢中關了12年。有人評價說,賈植芳的一生充滿傳奇苦難,20世紀中華民族的幾場浩劫他都趕上了。他自己說:“每當中國歷史發生震動的時候,我總在監獄里。”
和許多同時代的著名文化學者一樣,賈植芳留給后人的遺產還有知識分子的鏗鏘風骨。他沒有在政治迫害中屈打成招,沒有趨炎附勢,沒有因一次次磨難而失掉自我。他曾在回憶錄《獄中獄外》中說:“我走完了自己的苦難歷程。值得安慰的是,我并沒有失掉自我,我還是我,苦難反而深化了我對各國歷史和現實的認識和思考,凈化了我的靈魂。”
“在坑洼的道路上,活得像個人”
一生坎坷,幾度牢獄,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賈植芳的文化建樹。他將自己定位是“大時代里的小角色”。然而,這個清醒而自謙的“小角色”,卻贏得了文化界的尊敬。他無兒無女,晚年卻有兒女繞膝般的幸福;無錢無勢,家里卻總高朋滿座。
賈植芳身材瘦小,性情豪放,自稱“江湖中人”,晚年更對一切求學問事者敞開家門,“三教九流”,有求必應。他在復旦大學第九宿舍的家,有一張大圓桌,有好多年,每逢周五,便是幾代學生加上各種聞名登門者的聚餐日。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分上下大小,在隨興閑聊中,常有專業研究的火花,更有為人為學之道的潛移默化。
“沒有賈先生,我不會走上今天的道路。這是一種整體的影響,學術研究只是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他待人處世的態度,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理解,他的堅持……”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思和教授說。
上世紀90年代因重新編纂《中國文學史》而廣受關注的章培恒教授說:“當年,在賈植芳先生等人影響下,我才走上一條獨立思考的學術道路。”
“在上帝給我鋪設的坑坑洼洼的生活道路上,我總算活得還像一個人……生平最大的收獲,就是把‘人’這個字寫得比較端正。”賈植芳自我總結的這句話,四下傳播,成了常被人引用的名言。
人生92年,經歷“八十一難”,賈植芳的確做到了將“人”字寫得大氣而端正,直到最后一息,去得平靜無憾。
有人評價說,這位老人見解深刻,達觀生死,像近年來陸續辭世的不少“文化老人”一樣。在許多人看淡文化的時代,實在需要這樣的文化典范,一些把“人”字寫得端端正正的人……
原載《人民日報》2008年4月29日
發布日期:2008-09-26